费曼他好有趣 -- 《发现的乐趣》

读人物传记是我最近的阅读方向之一,这本书讲的费曼,他十分有趣,他的人生有趣、视角有趣。我看到一个人的思维,一步一步是怎么坚持走向他的目标,仿佛他就活生生在我身边,快乐得插科打诨研究怎么撬锁,又严谨得推导物理公式、严格要求自己坦诚得面对科学,费曼思考科学、思考人生,看到他的人生起落和坦然,狠狠治好了我的内耗。
我喜欢看心理学、哲学,那些精神分析法、对人生长维度的思考,曾经一度让我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 一度觉得既然最后一抔黄土,那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直到我想到这短短几十年,我要尽情去享受生活 - 体会各种自然美、人文美,去获得社会认同感、荣誉感,然后尽力留下一些价值。(人的祖先是群居动物,即使再享受独处,我也渴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有一定回报。既然欲望很难避免,那就坦然接纳)
穿不穿制服同样都是人

不知道是不是读研的时候被导师 push 着做实验、每周汇报实验进展(实验真的好难出成果)产生了一种很怕导师的生理机制 😂 ,导致工作后,对待自己老板很像导师,总是很不情愿找领导沟通。也就是所谓的刚毕业的人的学生思维。这种情况在换完工作,面对新的老板和同事,又出现了一段时间。
但其实每个打工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之前做C端业务的时候,我是整个流程里面的一环,所以我只需要严格做好一件事情就好。在做技术基建之后,我发现不能再按照之前的工作模式,我需要完整把控所有流程(可能和项目类型也没啥关系,整体把握是工作成长的必经之路),我需要评估风险,需要考虑的事情比做好一件事情多多了。这个时候,作为新手没有经验之谈的情况下,其实找老板取经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尊重工作、尊重能力,以事情为导向,就很容易克服学生思维和社恐心理。
我没有义务去成全别人对我的期望

满足他人的期待,是很多讨好型人格的通病,也是内向高敏者经常陷入的陷阱。在社交场合习惯关注所有人的情绪,不希望别人有不开心的情绪、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这种社交方式让我 感觉非常舒适。但同时我也十分关注自己的情绪,我的礼貌是善良,但是 you can't hurt my feeling。很神奇,这个清晰的、明确的在意自己的情绪,是我在一次一次重刷《生活大爆炸》和《摩登家庭》建立的。
人始终孤独,别人对我的期望是别人的事,他们失望与我无关,我的自我评价并不依托于他们。我不是人民币,也很难讨得所有人喜欢。他们失望的情绪需要自己解决,这是他们的问题,我很难插手。如果是亲人/朋友,那么我会努力引导他们尊重我,而不是干涉我,能陪我走完一生的,只有我自己(最多加一个健康长寿的伴侣 😂)。如果是工作上的领导,首先我也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规划,我知道自己在按照自己的规划走就好,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及时复盘,和老板做好沟通就好。
我很喜欢英语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中文在生活中太多寓意,在亲近的人相处的时候,我总看到大家总是含蓄得表达情绪,用暗示、用猜测、在拉扯,我真的觉得浪费精力,如果自己知道原因或者自己是什么情绪,直接表达不是很好么?每天都跟恋人说喜欢,跟父母说想念,跟好友说你的哪个优点我好欣赏、好羡慕。我想被别人喜欢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对别人的期待也是一种负担

对别人的期待是一种难以明显观测到的心理属性。比如父母对我的期待,他们会明确告诉我,他们期望毕业后的我能够,做一份人际关系简单、工作内容轻松的工作,每天回家吃饭,和他们晚上出门遛弯。这种期望不仅是口头表达的,在我记事起,日积月累,跟唐僧念咒一样,在我得意时、在我失意时,萦绕在耳边。这种期待寄托了 他们希望我幸福,但是要按照他们觉得是幸福的模式,这种父母对子女不可避免的期待。
应该是刚毕业一年后,我准备跳槽的时候,身边挚友一一要回老家的时候,我真的有想过是不是我太狭隘了,或许爸妈指出的道路并不就是错的。当然,我终究年少,天高地厚,我始终想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能对我人生负责任的也只有我自己。而我这两年也采用和父母一样碎碎念的方式,去调整他们对我的期待:如果都是为了让我幸福,是不是用我自己想要的方式达到更有趣呢?
如果说父母的期待尤可明确感知和感化,那朋友和恋人之间的期待就尤其隐形和难以把握。我能感知到我自己的观念,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我想我的朋友们也是。或许我们相伴走过一段旅程,一起摘星探月。但是人生这片原野呀,好多条道,我自己也喜欢跳着走,我实在不应该要求每个朋友能在下个道道上继续陪在身边。健身房有句老话,叫做 不找朋友去健身,而是在健身中找朋友。推而广之, 因为共同爱好而相识相知的朋友,更容易陪伴着一起走这条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彼此在走,而是为了自己在走,这种自驱力能让我们走得更轻松。
我想恋人也是如此,在相同的三观下,就不去假设对方怎么想,而是通过一次一次相处和选择去了解一个人。爱的本质具有利他性 -- 但他的快乐能让我快乐,这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自私的呢。
中庸和鲜活

我打过一段时间辩论赛,辩论赛的辩题拿到手后,我们总是先从一辩开始,将我方辩题进行解读 -- 所有议题在不同条件下,对立两方都是成立的。包括我现在也喜欢看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剧,这些都让我对一件事情的发生,习惯于多个角度,多个看法。
我态度不明,我立场不坚,我不锋利。我身边大部分朋友对生活特别有情绪,我也特别喜欢和他们相处,那种鲜明的立场,让我觉得好生动。我喜欢做一个倾听者,看别人的想法,感受在不同立场下论点的正确性。也不是没想过更锋利一点,但是了解自己有什么问题,并不代表就马上能改掉 😂
我想太多,又太爱复盘,有时候自己就能创死自己。针对这个问题,我当前的解决方案就是多关注自己,复盘的时候关注自己能做什么,那些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情,少想、少复盘。以及尽可能不让自己在情绪波动大的时候做决定 -- 最适合做决定的是每一次运动后、睡醒后,那都是精神力充沛,不被情绪脑带着走的时刻。
漫谈今年的特种兵旅游

这本书里面,“货拜族”的故事出现了好几回,讲的是二战时有个族群,看到飞机携带大量物资降落在岛上,他们也想要这么多物资,所以想办法用木头搭建了像跑道、塔台的木头制品,模仿得像模像样,他们以为会有飞机降落。
我不知道多少人在思考读 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究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想这个问题。
今年最大的目标是,寻找适合我自己的,恢复生活热情的方式。原因是互联网真的有点使人焦虑,每天看到很多负面消息,即使和自己当下不相关,这些负面消息会堆叠,让我的生活背景色变暗。而我发现拥抱大自然很有用,莫名其妙得,每次用脚步丈量一点世界后,我的世界可控性也变高了,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当然我也在每次身体极限的时候,反复捶打自己的心智 -- 就这,也想阻挡得住我?我要开始对人生打出一张跋扈牌。
极度的坦诚就是无坚不摧

自己对自己坦诚,我感觉这是一生都在修习的课程。而我最常做的背道而驰的事情,往往是因为“恐惧”,所以那些想要的却得不到的,用我“并不想要”来告诉自己:要知足。但我又坚信“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这些冲突观念,于我最难的是并没有具象的恐惧对象,而是对未知、未来,对自己的恐惧。我有时觉得自己不是在做想做的事情,而是用思想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我也陷入过“虚无主义”,看很多故事,理解人性,了解每个人在不同立场的不同反应,尊重每个人因为自身过往和人生态度做出的不同选择。什么时候开始又切实得行动起来了呢?在我想要了解自己、取悦自己,想要坦荡面对自己,但是发现自己在生活中仍旧难以克制自己本能的怯懦,难以直视别人的眼睛的时候。
人这一生,就是为了感受快乐,那怎么让自己能够持续、长久的快乐呢?我选择努力去觉察我的直觉、我的第一反应、我身体本能的想要接近还是远离。比如一想到卷积云、月亮、星河、山脉、溪水,这些都让我轻松愉悦,那我就努力去追寻、去靠近。推而及人,靠近让我感觉快乐的人。我很少讨厌什么,那有点浪费我的情绪和精力。追寻快乐的时间都不太够,就不去计较今天要不要再骂一遍傻B了。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参加「共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看到别人的批注,不过我对他人的看法一向也就是看过略过。共读给我带来最有用的价值,莫过于读书排行,看到每天有人阅读半小时,我就会不自觉的利用所有排队、吃饭的时间。我真的非常适合使用工具,强迫症和好胜心,把我推到了现在这么优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