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7.46 张载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46、张载(1020—1077)
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子厚,郿县[i]横渠镇人,又称横渠先生。嘉祐进士,官至司知太常礼院。曾在关中讲学,他的学派被称为关学。
他提出“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ii]他把气看成是构成世界统一的物质实体。又指出:气有聚散的变化,“形聚为物,形溃反原”。[iii]认为气有不同形态的变化,而气是不生不灭的。因此,他得出结论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iv]这是对老子“有生于无”和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v]的有力批判。张载的“一物两体”的思想,是对中国朴素辩证法的卓越贡献。他指出事物的存在,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vi]事物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才变化无穷。张载把事物运动的内在原因称之为“机”,认为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他说:“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vii]指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viii]即认为有物象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斗争,这是正确的;但他不认为对立的矛盾需要一方克服另一方加以解决,而主张“仇必和而解”,[ix]通过调和方式解决对立的矛盾。又说“日月之形,万古不变”,[x]表现出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xi]肯定感性认识是感官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同时他又追求关于天地万物规律性的“德性之知”或“天德良知”,认为这种认识“不萌于见闻”,[xii]“乃德盛仁熟所致,”[xiii]于是,陷入唯心主义。张载认为人的“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不善的,后者是产生恶的根源,主张克服人的耳目之欲。他的人性论为朱熹所赞许,说他“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xiv]张载把君主说成是天地的长子,大臣是君主的管家,为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君权天授的理论根据。他主张做臣子的“勇于从而顺令”,遭遇“贫贱忧戚”是“天意”使你锻炼成长[xv],宣扬忠孝之道,借以维系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度。张载的著作后人编为《张子全书》,现行本有《张载集》,《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注:
[i] 今陕西眉县。
[ii] 《正蒙·乾称》。
[iii] 《正蒙·乾称》。
[iv] 《正蒙·太和》。
[v] 《正蒙·太和》。
[vi] 《正蒙·太和》。
[vii] 《正蒙·参两》。
[viii] 《正蒙·太和》。
[ix] 《正蒙·太和》。
[x] 《正蒙·参两》。
[xi] 《正蒙·大心》。
[xii] 《正蒙·大心》。
[xiii] 《正蒙·神化》。
[xiv] 《朱子语类》卷四。
[xv] 《订顽》,程颐改为《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