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关键词:(如何成为自我)
作文题: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考。
一、审题:此题的话题为:成为独特自我的途径:向内寻求还是与他人对话?
二、立意:三大方向:向内;与他人对话;二者结合
注:常规立意:“内外”兼修,成就独特的自我。
提升立意的方法:
1.详略:(如果两者都正面写)侧重写一方的观点;
2.驳论:①否定一方的观点(如反对向内探求:过滤气泡);
②反驳与他人的对话将失去自我,反驳的依据是不懂得“反思”才会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失去自我。
三、素材:
向内寻求
1. 林语堂: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
2.成为独特的自己,潜台词是指成为“超我”,而非“本我”。(佛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3.卓别林选秀(与他人对话中形成的自我将非我):喜剧大师卓别林,参加了一场“谁像卓别林竞赛秀”,结果名列第三。(卓别林将有以下反思:追逐时髦,争当下次竞赛的冠军;愤世嫉俗,从此退出戏剧舞台;一如既往,一笑置之……)
4.国画大师徐悲鸿: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
与他人对话
5.遇见谁,你便是谁。
6.围棋名将马晓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以当时国内第一高手聂卫平作为自己的国内坐标,以当时国际第一高手小林光一作为自己的国际坐标。”马晓春通过不断努力追赶,终于成了一代围棋大师。
7.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书法如此,人生亦然。
8.阅读经典的意义(详见:比较):与经典(他人)对话并反思。(把下面语段中的“对比”改为“与他人对话”)
比较可以为比较者提供更加丰富多维的审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并不断自我精进的最好方式。比较本质就是寻找另一种视域,并在与另一视域的反躬自省中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对自我处境的认同和确证,从而获得来自另一视域的支撑;二是获得新的认知,以拓展和深化自我的原有认知,用耀斯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探险”,这是比较的最为重要的可能性,也是比较者获得对自我处境的认知和自我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在动态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实现自我的不断精进。
更进一步讲,比较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寻找可比较的理想样本,并将之作为自我的人生的向导。与理想样本比较,还能激励人们把理想样本的优点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人的自我塑造往往是朝着目标进行的,通过与现实理想样本的比较,人们总是能找到自我精神结构和气质提升的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9.遇见谁,你便是谁。并非指失去自我,而是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反思后升华为一个新的“你”,此时,“你”是谁,便遇见谁。
四、构思:思辨式、驳论式等
一、1234
二、但是,不可否认,成为自我并非是无本之源。独特的自我更源自于与他人的对话,在差异化的观照中不断完善自我,精修自我的独特性。
三、56789
四、全面理解泰勒的观点(对话并反思,而不是一味地盲从。正如卓别林、徐悲鸿……)其实包括了“各种宣言”。(想一想,人家可是思想家)
五、作文范文:
成就独特的自我
引述材料:
“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听的从自我内部获得的本真性宣言,似乎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主流。
但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成为自己不仅仅要从自我内部获得,而且要从与他人的对话中获得。
部分否定从内部寻找自我:“过滤气泡”
一味地从自我内部获得独特性犹如处于给自己设计的“信息茧房”中,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人们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隔离房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被不断的重复,把源于他人的、异质的观点过滤掉,人们听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无限放大的自我回声,而不是全面、客观、真实的声音,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是一场浩劫。
在现代社会中,有自我意识独立思考的人自然是极好的,但独立过头就演变成了自我封闭,在自己设计的回音室中,不断重复自认为正确的观点,聚合相同的观点,使人们不断印证自己的观点。从这样同质化的自我意识中获取独特性,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过渡:
但是,不可否认,成为自我并非是无本之源。独特的自我更源自于与他人的对话,在差异化的观照中不断完善自我,精修自我的独特性。
肯定泰勒的前半句:“比较”
与他人的交流交往就是一个矛盾产生的过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同的观点发生交互,异质的观点得到显现,信息不再单一化,变得全面而真实,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自我人格独特性是受到大众认可且客观的。
更进一步讲,与他人对话(比较)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寻找可比较的理想样本,并将之作为自我的人生的向导。与理想样本对话(比较),还能激励人们把理想样本的优点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人的自我塑造往往是朝着目标进行的,通过与现实理想样本的对话(比较),人们总是能找到自我精神结构和气质提升的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对于迷失自我者(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进一步肯定泰勒的后半句:
然而,与他人对话,必然会产生特定的群体,在群体中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群体具有盲从性,曼德拉曾说:盲目跟风的伤害对你来说是致命的,没有理性,没有方向,群体的懒惰是阻碍个性发展的最大阻力。
由此,我们需要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同时保持自己的思考,对异质的观点做到自我过滤,取其精华,这样所产生的自我意识才是具有真理性的。
照应材料,总结观点:
想要获得自我人格的独特性,既要从自我内部获得,也需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取,两者携手并进,最终才能找到自我,真正地成就独特的自我。
内外兼容
成为你自己是生而为人永恒的主题。
在《德米安:少年彷徨时》(《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为赫尔曼·黑塞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少年辛克菜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通过主人公辛克莱在类似精神导师的德米安、皮斯托里乌斯、夏娃等人指导下,展示了他“争取个性化,争取成为人的斗争”的过程和人生选择的艰难性。)中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不同的“世界”,内心深处的欲望、现实的残酷、理想中的乌托邦等都重重地压在了他肩上。“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生于世,就要摧毁这个世界。”德米安在辛克莱的人生贯穿始终,也同样的出现在每一个寻找自我的人的岔路口上,做领路的人。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是找到自我,发现真实的自己。
但是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诚然寻找本我,做真实的自己就是发觉自己的独特性,但一意孤行,离经叛道绝不是“自我”。杜甫于黎民对话,叹息路有冻死骨,从而兼济天下,气势恢宏;鲁迅与“吃人”的社会对话,挥毫泼墨,从而扶将倾之大厦。作家陈忠实常访教授,悉心会谈,用心反思,才得以反省情节的弊病,终成一段《白鹿原》之佳话。于是由此我们明白了,仅凭认识自我并不足以增添人生的光彩。让观点和想法碰撞,让思想的火焰闪烁,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汲取有益于个人发展的微光,则可以成燎原之势,照亮人生的旅途。
同时向内探寻“自我”,发现有价值的独特性。我们处于社会声音层出不穷,价值选择激烈交锋之际。若确实自我意识和立场,则无立足之地,泯然众人矣。当泛黄的书页褪去万千世的尘埃,不妨回归一隅内心,反躬自省,让心灵指引向前。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里,有竹林七贤不拘于时,浩歌狂醉;有五柳先生耿介一世,结庐东篱。真性情者,在与自我的斡旋中坚守住了那方斜月三星般的理想,与世界相拥,与灵魂和解。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唯有不断完善认识自我的答卷,才能久久为功。
向内审视,有“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宋•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之准则;向外探寻,有“俯身倾耳以清”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之谦逊。若不偏废一方,则能内外兼容,体悟贤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先秦·庄周《逍遥游·北冥有鱼》)的品性,丰富成长的果实。内外兼听,相济于人生之华枝春满。本真与良言张弛有度,协调统一,方能塑造自我,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