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观察:未来消费市场将往何处去?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不仅热门景点热闹,各种会议也是如火如荼。在5.5日为期15天的第133届广交会结束。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广交会因为其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此次广交会规模创历史新高,展览面积从118万平方米增至150万平方米,线下展分为三期举办,每期举办时间为5天,展览面积每期是50万平米,三期共150万平米。展位数量从六万个增至七万个,线下参展企业数量也从2.5万家增至近3.5万家。在这三期里面,出口展147万平米,为外国企业参展、向中国或者向其他地区销售的进口展展览面积是3万平米。本届广交会吸引了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也首次设立了三个进口展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占到了73%。广交会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展示了哪些新的商业动向?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新趋势?

本届广交会之所以能够成果丰硕,首先就是由于广交会上新意不断。据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表示,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在面对困难时通过不断追求进步、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来应对挑战。这些新产品和新技术可以在广交会这样的国际展示平台上展示,并向全球展示中国在过去几年取得的技术进步。因此,疫情压力也被转化为企业前进的动力。
外贸进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企业正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市场,稳定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拓展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提高加工贸易水平和出口附加值,同时巩固和拓展新产业出口的优势。广交会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展览会之一,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广泛接触国际市场、展示自身优势、拓展贸易合作的平台,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传统的外贸“老三样”产品主要包括家具、家电和服装等。但是最近,外贸行业出现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新三样”,它包括了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这三类出口产品。据报道,今年第一季度,“新三样”产品的出口增速是我国外贸出口中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在广交会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新三样”产品的火爆程度。最新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新三样”商品出口总额为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整个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了4.7%。这些商品的强劲增长对整体出口增速的提升贡献了2个百分点,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外贸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的出口表现正逐步提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和市场的新需求,本届广交会特别增加了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生活等新领域的展示板块。这些新的领域备受关注,也为外贸“新三样”产品走向海外提供了助力。在广交会上,特别是在“新三样”展区,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等产品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目光。由于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
本次广交会展示了中国外贸的新特点,其中之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我国外贸新主体。370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企业占进口展的73%。这表明我国近年来不断优化调整外贸结构的成果,外贸新主体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的成功实施不无关系。截至今年2月中旬,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密切。今年一季度的数据表明,东盟已经超过欧美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欧美。
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通过增强技术研发、设计创新等方面的努力来应对,从而展现了出色的韧性,成功实现了外贸进出口。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9.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8%,呈现了平稳开局的态势。因此,中国的外贸表现良好,有望延续这种向好的趋势。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大的韧性、潜力和活力,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然存在,这为实现外贸提质促稳的目标提供了支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整体向好,外贸的好势头将进一步巩固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