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尔斯泰到苏联:一点儿文化印象
对一些喜欢苏联,或者说,喜欢那个理想中,接近于乌托邦的苏联的人来说,俄罗斯民族和苏联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粗犷中流露出的细腻与感性,是那些充满淡淡伤感的作品名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静静的顿河;是充满对大地和人民深沉的爱的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肖洛霍夫等;是听着能让人眼角湿润的乐队Lube,维克多.崔;是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
那种浪漫,具象的表达或是冬日里弥漫着水雾的圣彼得堡的河面,是充满秩序感的苏维埃宫的印象和国立莫斯科大学,是为每个国民和工人准备的疗养院,是对于太空的不屑探索,是马赛克的宏大壁画,是红场上永不熄灭的无名烈士墓,是白桦林,黑土地和鱼子酱,伏特加,酸黄瓜和格瓦斯的味道。
事实上,从沙皇俄国开始,虽然不乏像来自圣彼得堡,拥有浓厚法国影响的奢靡文化艺术印记,但整体而言,俄罗斯的文化艺术特征是深深扎根于大地的,是长在泥土里的,与黑麦、白桦和农夫们的根系交织在一起,朴素、深沉,并且在扎根土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托尔斯泰,也正是这一思想的最佳代表。
苏联在1966年,动用全国资源拍摄了长达四部的《战争与和平》,这一来自托尔斯泰的巨作,被搬上萤幕之后,用沉静哲思且缓慢的方式充分展现了托尔斯泰在一宏大的背景下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对人民福祉的思考;正如在电影开篇那宽广镜头下所诉说的那几句话:





这种文化特征,在表达上往往用朴素与直接的方式表现,却又极其细腻,正如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对俄罗斯大地的那种无微不至,却又近乎白描的描写手法,也让不止一位大家感叹,俄罗斯人对于具象化,细节化的景色描写是无可匹敌的。但同时,这种表达的直接和简单,也亦是很多人对于俄罗斯“简单粗暴”刻板印象的来源,正如托尔斯泰里描述安德烈上战场前和其严厉,且一丝不苟的父亲之间最后的道别场景:
“那么,再见了!”老公爵把手伸给儿子亲吻,然后抱住他,“你要记住,安德烈,要是你战死了,你老爸爸我会难过的……”他说到这里停住了,然后大声叫道:“可要是我听说你的行为不像尼古拉·鲍尔康斯基的儿子,我会感到羞耻!”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但这又正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最佳表达。
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借一对好友,安德烈和皮埃尔之间的对话,讲述和思考了自己对于婚姻,情感的一种渴望又踌躇的态度:


这种悲情却又崇高的色彩也在苏联的种种文艺作品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事实上,长期以来的苦难历史遭遇已经深深融入并塑造了俄国,尤其是后来的苏联民族的血液和性格中,他们的文艺作品也往往深情又深沉,充满了悲剧色彩和坚毅——就像一名男孩骄傲的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伤口。
在如今,苏联文化由最初的边缘视角逐渐流行,为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和接受,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那个曾经真正的苏联已经逝去,正式如此,人们才可以对其自由遐想,并将未竟的念想附于其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即,“设想了一个建立在公平社会基础上的伟大文明,它是普世的,终极的,渴望探索自然并征服太空。”
最后分享一些和苏联文化精神相关的截图内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