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妙先生》后的思考
这是一部带给我很多思考的作品,我想将所思的一部分记录下来。
一
乾天城的贵族对冰纨玉趋之若鹜,导致冰纨玉价值连城。雨雾镇盛产冰纨玉,镇上的人便下水采冰纨玉赚钱。采玉的人因河水寒气患上苦寒症,病发时冰寒刺骨,酸痛难当,只有火蝉才能暂时压制。于是雨雾镇高价收购火蝉,其他地方的人抓捕火蝉。火蝉会吃彼岸花的孢子,火蝉变少之后,彼岸花就会泛滥。彼岸花能寄宿在心灵纯洁的人身上,并无限放大周围人的贪念、恶念,使人堕落。
在一般的村落里,随着彼岸花的传播,越来越多堕落的人只愿不劳而获,通过抓捕火蝉一夜致富。于是火蝉越来越少,彼岸花越来越多,堕落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雨雾镇来说,火蝉少了,价格升高,采冰纨玉能换得的火蝉就少了,于是镇上的人需要采更多的冰纨玉。而冰纨玉逐渐减少,使河水寒气转为瘴气,导致苦寒症在雨雾镇上扩散开来,加上火蝉不能根治苦寒症,并且会使其发作更加频繁,于是雨雾镇对火蝉的需求越来越高,火蝉价格也越来越高,人们就越是抓捕火蝉,火蝉就越少。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彼岸花无限放大了人心的贪念,使乾天城的人无休止地索取冰纨玉,这在整体上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上面的恶性循环就是无解的,这样的系统一定会崩溃。事实上,故事里的人间已经处在崩溃边缘了,一般的村落饿殍遍野,雨雾镇瘴气日渐弥漫。在故事里,试图打破这恶性循环的外力,就是主角一行人。
人们并不知道彼岸花能使人堕落,也不知道火蝉能吃彼岸花的种子。主角们最终在千佛窟里发现了这一秘密,并将其带了出去,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故事结尾,殷凤说,她要告诉红嫣和虞侯——代表了雨雾镇和乾天城的两个人,让他们停止冰纨玉和火蝉的交易。之后的事情没有交代。在我看来,停止交易恐怕不那么容易,必定是要伴随着许多牺牲的。就说雨雾村的人,没有了火蝉,便只能在苦寒症的折磨下度过余生了。
(压制苦寒症需要的是火蝉蜕,即火蝉这种昆虫蜕下的壳,至于为什么要抓火蝉,为什么火蝉会变少,电影没说清楚。其实改下设定,将使用火蝉蜕换成火蝉,对故事的逻辑没有影响。现实中,蝉蜕确实是一种药物。)
陷入恶性循环中的人们,哪怕知道了真相,也没那么容易从循环中跳出来,因为人们已经因为自己贪欲的膨胀而变得短视,变得自私。一件事情,如果带来好处的同时,立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不会去做,但要是这灾难经过很长时间才会慢慢出现,并且未必能降临到自己头上,那很多人心里就没什么负担了,要是好处足够,只怕要争先恐后地去做,等到大祸临头的时候,还不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假设故事里的冰纨玉有足够的使用价值,那么哪怕人们一开始就知道真相,恐怕还是会出现恶性循环,因为贪欲深植于人性,控制不住贪欲变得短视的人本就是无处不在的。这让我想到了列宁曾说的话,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资本家甚至会卖出绞死自己的绳索。
其实,哪怕没有彼岸花,依然存在着恶性循环,只不过这个恶性循环不至于扩大到整个人间,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是火蝉灭绝,就像现实中,已经有不少物种因为人类的贪欲而灭绝。彼岸花的作用,更像是催化剂,加速了整个恶性循环的进程,将其推向极端。因此,是因为彼岸花,人们才变得堕落,还是因为人们本就堕落,才使得彼岸花来临,恐怕答案是后者。
二
彼岸花会寄宿在心灵纯洁的人身上,并使其周围的人堕落,那么杀死这些被寄宿的人,就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故事的开始,殷凤就是这么做的。这么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丁果知道这一点,但他还是要杀死被寄宿的人,因为他需要凑齐金色的彼岸花去打开千佛窟,探索被隐藏的秘密。与殷凤不同,丁果不是将宿主直接杀死,而是将事实告诉宿主,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些心灵纯洁的宿主,尽管很痛苦,但基本上都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身边的堕落的人。这也就是电影中说的“杀好人,救坏人”。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以下是我个人关于善恶的一些思考。
善一定是群体性质的概念。对于一个孤立的个体来说,没有什么善恶。群体创造了善的概念,并且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善是为了族群的延续。比如,早期的人类的族群中,父女母子之间可以通婚,但由于基因遗传规律,这样的族群的后代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就竞争不过那些禁止父女母子通婚的族群。禁止通婚的规定逐渐扩展到亲姐弟、亲兄妹之间,于是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伦理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其目的是为了群体更好地延续。还有一种善恶观念,比如,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被别人侵犯,为了在群体之中达成共识,只能同时限制自己不去侵犯他人的利益,也就有了平等的观念。这种善是为了个体的自由,尽管这要以牺牲一部分自由为代价。这两种善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但也有冲突的时候。假设一个极端的场景,一个充分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愿意繁衍后代,那么这个社会是没有未来的。在群体的延续足够稳定的时候,为了个体自由的善才会充分发展起来;在群体的延续遇到危机的时候,个体要让步于群体,否则这样的群体会更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这两种善,到底哪一种更重要呢?这是一个价值问题,值得思考。只不过一个希望自己延续地长一点的社会,是要将前一种善作为主流的,而且应尽量避免两种善出现冲突。
再回到故事里。殷凤一开始以为,只有杀死好人,才能拯救人间,于是殷凤舍弃了后一种善,采取了最有效率的做法。她敢于背负恶,去行心中最高的善,这令我钦佩。丁果知道单纯地杀好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他可以避免这两种善的冲突,他将选择的权力交给了被彼岸花寄宿的人。所以在观感上,丁果的做法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这实际上是因为他面临的困境没有那么极端。
丁果心中的最高的善是哪种善?我一开始以为是前者,但仔细想后,应该是后者。故事中人类群体的延续,并非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人间,讲的好像这世界就是为了人类而存在一样”。在与殷凤的善恶观念产生冲突时,他说“没有哪条生命该为别人牺牲,除非他自愿”。在他看来,每个生命是自由的,都有选择的权力。他尊重别人的选择,同时也坚守自己的选择。只不过,他恰好选择了拯救人间,选择了牺牲自己。也许在他自己心里,他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