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生观及其社会审美
人生观是一个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且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并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玄乎和复杂。古往今来,不外乎两种,即“死人”的人生观与“活人”的人生观。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却不简单,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改造人与社会的“牛鼻子”。

“死人”的人生观主张今朝有酒今朝醉,即时行乐享受,即使要做些什么,也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这种人的内心是自私的,也是冰冷的,因为“冷”也无就无法领略生命的大幸福,无论表面多风光,活着也不过是天天等死而已。一旦这些人的行乐条件破产,生命的一切也会随之支离破碎,瞬间便会成为一具“僵尸”。张扬自杀,徐才厚暴毙等都是属于此类。
“活人”的人生观则是始终想着人这辈子要做些什么,只要活着就要努力活出个人样来。因此,这种人的内心始终是“热”的,行为是“勤”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总是能够发现和创造,也因此而不断得到惊喜和快乐。这跟衣着华丽、住处豪庭和山珍海味给予的快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是高级的精神体验。为了这种快乐,印度的佛佗可以不要皇位和美食行乞四方布道;中国的新塘王子可以出家九华山,立下“众生不能普渡,终生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宏誓,终其一生,开示众生,并写化性起伪的不朽著作《地藏经》……
毫无疑问,“活人”才能开拓海阔天空的生命境界,纵是落拓潦倒,也会拥有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快乐和意义。这本不是什么问题。然而,在当下社会里,很多人却常常对此陷入迷茫和困顿。基本原因在于人与社会的审美。
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他还说:“现在很多穷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但要知道,心若死了,哪还有审美?这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病,而比这一社会病更可怕的是,当下“死人”的人生观传染起来就像新冠病毒一样厉害。
人和社会都不能缺少审美,一旦缺少审美,人与社会都会变得龌龊和无聊;越来越实用化的结果,将是人生的无趣和创造力的枯萎。我们不能把人置于物欲的洪流之中不管,这样的话,人的灵魂就会失去家园,哪还有审美?我们应该让人懂得还有比物质价值更高的价值——让全社会崇尚崇高和创造。
人的审美源于人的人生观,社会的审美源于社会的价值体系;人与社会的审美又影响和促成人生观和社会价值体系。如果这些我们既不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也没法构建健康的社会价值体系。那么,我们起码也要倡导“活人”的人生观,不给“死人”的人生观喝彩。因为,只有“活人”才会使社会不断前行。这也是我们应有的基本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