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眠临床部主任刘菊湘:焦虑症治疗期间常见的9个误区,每一个都不利于病情好转!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对未知事件发生的担忧、害怕、恐惧,通常该事情超出了当事人的能力范围,长期的内心不安导致了患者心理失序。
焦虑症不仅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还会引起头痛、头晕、自主神经紊乱等身体不适,同事伴随出虚汗、心态失常、手抖、腿抖等躯体症状。

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急性焦虑更激烈一些,内心的恐惧上升到极点,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有严重窒息感。
焦虑症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普遍,可是真正重视的人很少,特别是发病初期,很多人都寄希望于自愈、自我调节,这些错误的观念进一步加重了自身的病情!
下面是一些对焦虑症常见的误区解读:
常见误区一
医生说需要吃一年的抗抑郁药物,那我自己在家服药不就行了?还有必要去医院连续的复诊吗?
事 实 上:
患者到医院不仅仅是拿接下来的药物,更重要的是医生会对您的病情变化做一个复查,根据检查结果,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和服药剂量,所以焦虑症的用药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切勿自己购买药物、滥服、滥用。

常见误区二
一旦焦虑症临床症状改善,病情就只会越来越好?
事 实 上:
一般情况下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在前期治疗的时候,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这是药物起效的结果,但是焦虑症的心理因素还是存在,如果后期配合良好的心理干预治疗,大都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如果后期维持治疗没有做好,负面的心理因素再次引发焦虑症,那么病情很可能出现反复,所以病情的持续好转,需要患者做好后期维持治疗!
常见误区三
我被确诊为“焦虑症”,为什么服用抗抑郁药物?
事 实 上:
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奥沙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这类药物药效比较猛烈,主要用于中、重度焦虑症,副作用也比较大!
所以临床上医师往往先会给焦虑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它也具有抗焦虑的作用,副作用更小一些,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医师会决定是否改变药品和剂量!

常见误区四
吃抗抑郁药物会让人变傻?药物不能长期吃?
事 实 上:
抗抑郁药物不会让人变傻,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多余的,多余的(重要观点说三遍,说三遍,说三遍!)。
抗抑郁药物是不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智商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根本不会有变傻的情况,服药后周边人只会觉得患者精神面貌较生病时变好。
常见误区五
我吃了几天抗抑郁药物,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药物副作用,越吃越严重,还能继续吃吗?
事 实 上:
在使用抗抑郁药物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药物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早期药物副作用会慢慢消失,而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也逐渐显现,只有坚持服药,定期复诊,才能痊愈。

常见误区六
我吃了几天抗抑郁药物,感觉更加焦躁不安,怎么办?
事 实 上:
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后更加抑郁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有些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初期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焦虑等药物副作用,上述药物副作用的出现无疑让患者更加焦躁不安。
另一方面,抗抑郁药物起效需要1-3周,药物没有起效之前,患者的情绪有可能越来越糟糕。可见,在治疗早期,患者情绪更加焦躁不安也是常见的现象。
如果药物副作用不是很明显,患者不必惊慌,动态观察即可,如果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很明显,可以减慢抗抑郁药物加药速度或给予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等进行对症处理。
常见误区七
吃抗抑郁药物后体重增加了,药里面有激素?
事 实 上:
医学上,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焦虑症症状的改善是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或加重抑郁焦虑情绪。
服用抗抑郁药物后体重增加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有些抗抑郁药物会引起体重增加,如:米氮平阻断组胺H1受体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另一方面,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后情绪改善,可能患者的身体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如:睡眠改善、体重增加等。
常见误区八
我被确诊为“焦虑症”,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已经好了,可以停药了?
事 实 上:
焦虑症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焦虑症药物治疗遵循全病程治疗策略,需要完成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2-6个月)和维持期治疗(至少12月)治疗。
可见,即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控制,仍需要继续服用较长时间的药物才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其复发的概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误区九
我被确诊“焦虑症”,请医师给我用具有最好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物?
事 实 上:
说到选择药物,每个患者都喜欢和医生说给自己或家人用最好的药物,其实,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同一个药物,有些患者服用效果很好且副作用很小,而另外一个患者服用则可能药物效果差或副作用很大。
在临床上,每个患者综合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对药物反应也是独一无二的。可见,患者在抗抑郁药物的选择上,身体是检验药物是否最好的金标准,在使用前,无法得知哪个药物是最好的,只有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