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安博物馆:参观汉函谷关遗址专题展

2023-02-09 23:24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新安县位于洛阳市西部,河洛地区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的千年雄关。新安博物馆位于县城中心世纪广场东侧,外观好像一个方鼎,表面装饰着兽面纹。2023年1月27日清晨,我和家人来到这座博物馆参观——


在博物馆一层展厅内,以“千年雄关 丝路门户”为主题,专门介绍了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的历史文化。汉函谷关设置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坐落于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当时,这里成为长安和洛阳之间道路东端的关隘门户。


在《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东汉应劭注:“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据说,杨仆是宜阳南湾村人,今天的新安县铁门玉梅村人。


汉函谷关存在约300多年,经过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曹魏正始元年(240),弘农太守孟康,移关于弘农郡,汉函谷关废弃。从此以后,这里转变为经济交通为主,军事防御为辅,持续到近现代。

1997 年,汉函谷关的相关考古工作起步,先后发现烽燧、栈道、大型仓储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泥制灰陶的板瓦、筒瓦和“关”字瓦当。其中,模印篆体“关”字瓦当是汉函谷关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雄浑开阔,端正凝重。在瓦当中间的“关”字两侧,伸出对称的羊角形云纹或者爪纹,好像给“关”字添上一双可爱的翅膀。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函谷关废弃后,军事关隘以潼关为主。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函谷关成为连接长安和洛阳的交通驿站,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标志性的重要门户。当时,作为东都的洛阳,云集着众多名门望族和富商大贾。如今,在新安县周围,分布着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发现许多珍贵的唐三彩文物。

在新安县出土的唐三彩中,可以看到很多胡人和骆驼的形象,见证了当时“丝绸之路”上人们的密切交往。胡人留着胡须,高鼻深目,做牵引状。骆驼四肢站立,昂首嘶鸣,精神饱满。


宋元以后,到近现代,政治中心转移,函谷关也逐渐衰落下来。作为古代的历史名关,这里成为文人墨客游览之地,面对古迹,感慨兴叹。同时,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赋戏剧小说,被誉为“函谷关文学”。

在展厅的结尾处,展示了好几件跟函谷关有关的碑刻拓片,包括关楼遗址上保存下来的几块石刻名联。东门额为“紫气东来”,联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额为“西望崤岭”,联为“夹其皇涧,弘我汉京”;南门额为“中州屏翰”,联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渡古函关”;北门额为“晓月楼台”,联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


在博物馆二层展厅内,展示新安的古代历史,以“丝路雄关 文明新安”为主题。这个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西晋和北魏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宛如一幅画卷,缓缓铺陈开来,串联新安历史,展示河洛文明。  

这里馆藏文物5000多件,以唐三彩、陶瓷器、青铜器为主,包括一级文物5件/套,二级文物45件/套,三级文物681件/套。其中,代表性的文物有磁涧镇洞子沟出土的旧石器时代象牙化石、荒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三足鼎、庙头电厂出土的战国蟠螭纹铜鼎、电厂工地出土的汉代人形铜镇、曹魏时期的墓志砖、唐代鎏金佛像、宋代珍珠地神兽花卉白瓷梅瓶和印有“新安”二字的瓷碗残片等。

新安博物馆修建于2002年7月2日。作为一座县级博物馆,不仅有特色的专题展览,还有完整历史的基本陈列,收藏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新安博物馆:参观汉函谷关遗址专题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