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秦始皇的统治号称律法森严,为何止不住江湖势力的泛滥,终至灭国

2020-05-07 22:12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在秦朝的历史上,游士与游侠是两种相互依存又相互配合的在野势力。秦始皇以焚书打击游士,以严刑控扼游侠。可是为什么他的政策却双双失败,终于导致这二者连手,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呢?






为什么秦始皇焚书之前,没有人像当年下“逐客令”时那样,再向嬴政上一篇谏书呢?《谏逐客书》的作者,从前人微言轻的李斯如今已是秦帝国一人之下的丞相了。


作为帝国权力高层中对游士和游侠问题最富于思考和见解的政治家,李斯对齐鲁儒生、对始皇焚书究竟抱着什么态度?和上次谏阻逐客不同,秦始皇就齐鲁儒生抨击郡县制的言论征求丞相的意见,正是李斯提出了焚书的动议


始皇下其议(指淳于越的言论)。丞相李斯曰:“(中略)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焚书,这桩秦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惨案,其成因无疑是错综复杂的,其中牵涉到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在此我无意于对这个问题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因为本文所探讨的话题仅限于嬴秦政治中的游士与游侠,所以在以下文字中,我将尝试从这个角度切入,揭开始皇焚书与嬴秦对待游士与游侠的政策转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


淳于越称引西周分封,抨击秦制郡县,不但秦始皇无法接受,笃信法家学说的李斯也同样接受不了。六国灭亡前,李斯向嬴政建议,对列国游士,能利诱者许以厚禄,收买不到的就利剑制裁,这其实并不是解决游士问题的根本办法,而只能被视作华夏尚未统一前,秦国对鞭长莫及的敌国所采取的权宜之计。


游士之所以为游士,就因为这些读书人出身私学,游历诸侯。与政府间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是这个社会群体与生俱来的属性。这一点,任你用再严厉的赏罚措施也改变不了。淳于越当众批评郡县制,实际上是将齐鲁学派与秦朝政府的矛盾公开化了。纵然始皇帝手握杀伐决断之权,也唬不住这帮儒生。


你秦始皇只能宰制臣民的肉体,而儒生们却能宰制他们的头脑和思想——别忘了,在整个战国时代,齐鲁大地都是普天下学术思想的中心和集散地,儒生们手里掌握着舆论呢!




要想彻底解决游士问题,改变他们游离于君权之外,与朝廷离心离德的现状,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教育体制。因为游士的大量产生起根儿上是周朝官学崩溃、私学勃兴的结果。办学的主导权流入民间,学问驳杂、见解各异的游士自然不会对朝廷的施政方略同声叫好——百家争鸣,就是要各说各话嘛。


取缔民间的一切私家学派,由政府出面重建官学,以国家的需求为目标培养一批对现政府和现行政策具有深切认同感的新式学者,把从前的私学游士统统扫入历史的故纸堆,这才是解决游士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天下一统前,因为秦政不能覆盖华夏全域,这个庞大的计划无法实行。但现在秦帝国已经稳稳地运行了十几年,改革教育体制的时机和条件看起来都已成熟。李斯向秦始皇提议以焚书的极端手段禁绝民间藏书,将所有重要的文化典籍统统收归博士官典藏,这其实就是对民间私学的釜底抽薪——连教材都禁毁了,私学还怎么办下去呢?要念书,只能以吏为师,投入官学之门了






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评价李斯这个激进的“焚书”方案,无疑,这是对中华文脉的严重摧残,即便因此说李斯是中华文明的罪人也不为过。


但在其位,谋其政。以秦朝丞相的职守和责任而论,李斯的这个建议仍然不失其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对秦帝国潜在的社会危机,李斯一语中的,切中了它的病灶。




秦灭六国后,表面上秦政覆盖了所有被征服地区。但其实残余的敌对势力并未根除,他们只是潜入地下,从与嬴秦分庭抗礼的敌国蜕变为隐于江湖的游侠组织。


项梁、项羽为首的楚国项氏避难江东,养着大批宾客子弟不算,还用军事组织的形式来管理和训练他们。只要脱去布衣,被甲执兵,这批人马上就会从寻常百姓变成战斗力强劲的正规军。


不但如此,项氏一脚江湖,一脚官门,还悄悄地在秦国官僚集团内部伸展自己的触角。项梁在关中杀人,为他疏通关节的信函从淮北蕲县直送到皇帝眼皮子底下的栎阳。任是你秦法多么森严,他项梁照样还能金蝉脱壳,全身而退。


在秦朝存续的这十几年里,类似于楚国项氏这样的游侠组织遍地都是,甚至就连被将司严密监视的刑徒当中也免不了形成江湖势力


布已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史记·黥布列传》




在后来的反秦战争中被誉为楚国军锋的黥布就是骊山刑徒中的大游侠。他不但与刑徒中的各派头面人物交往频密,甚至还拉起自己的门徒逃亡江湖,当了土匪,活脱脱演了一出秦朝版的《监狱风云》。对这些潜身江湖的游侠,秦政府也不是不知控扼,但实际执行起来,打击游侠的难度却非常之大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

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司马迁说嬴秦灭魏后,在大梁悬赏通缉张耳、陈余二人。可太史公并没交代他们俩具体犯了什么案子,只是说“闻此两人魏之名士。”张耳少年时代曾是魏国大游侠信陵君无忌的门客,而陈余则是他最赏识的“干儿子”。司马迁称他们为“名士”,更准确的称谓或许该是“豪侠”。


换成今天的话说,秦政府很可能是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向张、陈二人发出通缉令的。可问题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基层行政组织都只能下探到县一级。再往下深入乡、里,就得严重依赖乡绅自治了。秦朝政府虽然宣布了张耳、陈余的罪状,但他们以监门的假身份为掩护,照样游侠自任,号令乡里,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本够不着他们




如果单是这些江湖豪侠统领着一帮无知无识的乡民,不足为畏。故楚国令尹就曾非常不屑地评价黥布说:


“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史记·黥布列传》


黥布这类人不过是有些胆量的亡命徒,谈不上政治远见。千秋基业是怎么回事儿,该怎么规划营建,他脑子里压根儿没有概念。所以他们不能独立承担推翻嬴秦、再造社稷的历史使命。然而,这些江湖游侠的门客中一旦出现了游士,甚至是出类拔萃的游士,那么与知识阶级的联合马上就会让游侠帮会脱胎换骨。


纵观中国历史,自周至清,哪朝哪代都有游侠帮会的存在。可《宋史》没有因为梁山好汉而专立《游侠传》,《清史稿》也没有因为青帮、洪门而立《游侠传》。历代正史中专设《游侠传》的只有《史记》和《前汉书》。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无论赵宋还是满清,亦或者别的朝代,都没有再出现过像战国、秦汉时代那样以私学为教育制度的主流,以游士为知识阶级的主体的独特景象。游士一旦归附于游侠,游侠影响时政的能力就会倍增。正史不就是要给那些曾经深刻影响过历史的人树碑立传的吗?



公元前209年,狼烟起于蕲县大泽乡中。反秦战争的烽火刚一点燃,不愿与秦朝政府合作的游士们便纷纷投向各路江湖势力。范增投了项氏,襄助项羽成就了西楚霸业。而项羽的对手刘邦,也在游士郦食其的辅佐下步步做大: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中略)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刘邦年轻时曾做过张耳的门徒,该算是信陵君无忌的“再传弟子”。他拉起的这支义军最初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游侠组织。张苍、陆贾、周苛、任敖等西汉名臣起先都是以门客的身份追随大哥刘季反秦起事的。


项梁战殁后,楚国兵分两路。项羽北上救赵,刘邦西征灭秦。多亏了郦食其的主动策应,刘邦才能攻克西征途中的第一个重要城市——陈留,并获得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人员补给,这为刘邦抢先项羽入主关中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前文中我曾提到,在过去的战国时代,游士们往哪一国汇集,哪一国就会成为兼并战争的赢家。而来到秦末群雄逐鹿的战场,这条历史规律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中略)。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史记·叔孙通列传》




遥想从前,祭器奔周,殷商灭亡。大儒叔孙通就好比象征着天子权威的九鼎八簋。因为正是这个人,在西汉建国后为刘邦制定朝仪,让刘邦第一次体验到了做皇帝的尊贵。叔孙通和他的上百弟子由秦而投楚,再由楚而附汉。他们的辗转奔波,也划出了秦汉之际天命转移的轨迹。最终秦亡汉兴,这其实是已经作古的李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所以哪怕背负了历史的骂名,李斯也要建议秦始皇厉行“焚书”,阻绝游侠与游士的连手。


只可惜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横征暴敛的虐政彻底毁坏了民生,经济崩溃的秦帝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以吏为师”的官学体制完成知识阶级的新陈代谢。李斯的“焚书”之策如果能长久地施行下去,能不能起到禁绝私学、消灭游士的作用,也就成了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历史之谜。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秦始皇的统治号称律法森严,为何止不住江湖势力的泛滥,终至灭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