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反杜林论》②

弗·恩格斯
【《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
[观念是现实的反映]
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正确”与“歪曲”这样有特殊意义的形容只限于“人”
[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
两类经验: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以及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一部分也是通过发展继承下来的(例如,数学公理对欧洲人来说是不证自明的,而面对布须曼人来说,肯定不是这样。)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前提,并且把思维规律正确地运用于这些前提,那么结果必定与现实相符,正如解析几何的演算与几何作图相符一样,尽管二者的方法不同。同一性
但是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有正确前提......)几乎从来没有,或者只是在非常简单的运算才有。
再则,外部世界或者是自然界,或者是社会。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是思维的唯一内容。
对世界进行研究的一般结果,是在这种研究终了时得出的,因此它们不是原则,不是出发点,而是结果结论。
从头脑中构造出这些结果,把它们作为基础并从它们出发,进而在头脑中用它们来重新构造出世界,这就是意识形态,迄今为止所有的唯物主义也都陷入过这种意识形态,因为它们对于自然界方面的思维与存在关系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楚的,而对于历史方面的二者关系是含糊的,它们不理解任何思维对历史的物质条件的依赖性。
杜林从“原则”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因此他把那些命题表达得如此一般而空洞,以致它们看起来是公理式的、平凡的,但从它们中不能推导出任何东西,而只能加进解释。
关于唯一的存在的原则也是如此。世界的统一性和彼岸世界的荒谬性是对世界的全部研究的结果,但这里却又要先验的、根据某个思维公理来加以证明。预设
由此产生了荒谬。
另一方面,没有这样的颠倒,就又不可能有独特的哲学。
[世界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对世界的认识)]
体系学在黑格尔后就不可能有了。
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即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认识这个体系,必须先认识整个自然界与历史,这种认识人们永远不会达到。
因此,谁要建立体系,他就只好用自己的臆造来填补那无数的空白,也就是说,只好用不合理地幻想,陷入意识形态。
合理的幻想——换句话说,就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