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你读的书越多,越觉得大多数畅销的网文十分苍白。你可以说作者写出了一个十分立体的人物。但是在作家眼中,立体只算是中规中矩。你一眼就看到了故事的结局,看的过程无非是验证自己早已想好的“将进行”。
大多数社会具有“同一性”。不是随便描绘一个异域故事便能被称之为顶级作家。比如你在中国读一部外国的畅销爱情小说。你可以说作者的描绘十分立体,他写的故事展现了一幅不同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场景。但是人们的大多数情感是“同一”的。这些琐碎的日常皆可以归成某一类被滥用的“梗”。你看郭敬明的伤痛文学,你看八月长安的青春岁月,你看安妮宝贝,你看安意如,你看饶雪漫……
诺贝尔文学奖可能并不纯粹,但它一定有着一定的价值。经典可能并不被现世人拥簇,但它一定有着最值得存在的理由。
可以这样说,我为写手的故事欣喜若狂,或者心痛不已,但这些都是浅显的,浮于表面的。我终究是因作家的故事踏上生与死的历程。那就去疯,那就去生。
永远痴狂于热烈。
在那些文章中,有人在挣扎着生,有人在痛苦地死。有人要刺杀惟一的太阳,有人要月为自己纺一万里长的纱衣。
他告诉自己,我应该活着。
然后这话穿透了几百年,恒言醒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