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1 法后王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1、法后王
同儒家的“法先王”相对立,是先秦法家实行社会变革的进步理论。“法”指效法,“后王”指当世的帝王,即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法后王就是主张厚今薄古,主张前进,反对以古非今,反对倒退。
“法后王”是在同“法先王”的斗争中产生发展的。法家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坚决反对儒家“法先王”的政治主张,认为现在比过去好,近古比远古好,社会是不断前进的,一代胜过一代。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国家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对当前的地主阶级政治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人。荀况继承和发展了先期的法家思想,第一次提出了“法后王”的政治口号。他说:“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2]。他赞扬确立了法治的秦国,“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秦国的威力比商汤、周武王统治的国家强;国土比舜、禹统治的国家大。地主阶级的后王,超过了奴隶主阶级的先王。他还劝诸侯各国法后王,效法当时的秦国,把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确定下来。并揭露孟轲“法先王”的反动实质,是为了捣乱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
韩非在反击儒家“法先王”复辟倒退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法家“法后王”的思想。认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当今之世,儒家还鼓吹“尧舜汤武之道”,是对历史的反动。“欲以先王之改,治当世之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的可笑又可悲。他提出“新圣”,同奴隶主阶级的“圣人”相对立,树立新兴地主阶级领袖的权成。指出“新圣”代替奴隶主阶级的汤、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他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3],不遵循古道,不墨守常规。这些理论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敢于改革旧制度,创立新制度的进取精神。
“法后王”朴素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法家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对促进封建制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进步作用。
注:
[1] 《商君书·更法》。
[2] 《荀子·非相》。
[3] 《韩非子·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