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龙芯中科拟科创板IPO——国产CPU第一股要来了

2021-01-12 05:12 作者:非人鬼SeanXu  | 我要投稿

 国产CPU最初在国内“自主vs引进”的摇摆中艰苦起步,为了突破英特尔的专利高墙,六大国产CPU用了三种不同的路线实现曲折前进。在龙芯IPO之后,国产CPU能否真正实现国产化替代?


📍国产CPU在不自信中起步


国内舆论不自信,国外又有政治和商业的压力。龙芯在内的国产CPU厂商在跌跌撞撞中艰难起步。成立至今20年,龙芯项目组总共只获得5亿元的项目经费。


芯片在内的高科技领域,国外对国内公司自研CPU的应对套路是:在国内自研能力尚浅时实行禁运;一旦有技术突破的苗头,就会通过降价等商业手段防止自研。


国内,当年倪光南的方舟科技搭载国产芯,但表现欠佳。相反,柳传志的联想乘上东风,两幅光景对比鲜明,也印证了当时对芯片自主研发的普遍共识:“技工贸”不如“贸工技”,芯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架构路线的代价


在充分市场竞争之下,复杂指令集的英特尔X86架构是目前主流的架构,但由于专利壁垒高筑,英特尔特许经营模式下存在卡脖子的可能。国产CPU靠精简指令集试图绕路突围。


龙芯、飞腾和申威,这三个更早成立的CPU项目分别选择了MIPS、SPARC、Alpha这些主流以外的基础架构,在这之上增加自研指令。虽然安全和可控有了保证,也是最困难的道路。


ARM架构是国产CPU崛起当中的转机。由于聚焦低功耗设计+指令集可以买断,最近几年国产CPU纷纷转投ARM架构做自主研发。


但不管是自研还是迂回引进,还是依托ARM打击英特尔,六大国产CPU厂商根本目的是为了让CPU更安全、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两者其实从本质上很难兼得。安全意味着指令集层面完全可控,但目前垄断地位的X86却商业化最成功的。


📍还需得到商用市场认可


随着“十一五”计划的收尾,补贴的资金收紧,龙芯同期的几大国产CPU厂商们被一一推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2010年,龙芯成立“龙芯中科”,从课题组管理机制慢慢转向公司管理机制。这次转型让龙芯一度资金链断裂。


上市后的龙芯面临的威胁是,在政府采购和行业市场,将面临来自飞腾、鲲鹏等一系列ARM生态强势对手的竞争。在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扩展品类的龙芯也将正面迎战早已垄断PC、服务器CPU市场的的Intel、AMD。


龙芯中科拟科创板IPO——国产CPU第一股要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