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南京零模“精准与模糊”学生下水文-欲利“模糊之刃”先工“精准之器”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学生作品】
欲利“模糊之刃”先工“精准之器”
南师附中范同学下水文
德国人做菜力求精准,中国人下厨偏爱模糊。这如同万分真实的现实主义画作与饱含情感的随笔写意画,如同井然有序的古典主义音乐与信手拈来的即兴演奏,二者各有千秋,各有魅力。
或许,我们更爱欣赏那游刃有余、信手拈来的潇洒,但正如阴阳相生,模糊与精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为“模糊”大加赞叹时,不能忘记“模糊”的背后有“精准”在默默支持。倘若欲利“模糊之刃”,必定先工“精准之器”。
一切技艺,知识的学习在初期都应该模仿,追求精准。“精准”标准化的准则与规律让我们习得有条不絮。“模糊”如同雕梁画柱,给予观者以独特的美的体验,“可“精准”如同大厦的根基,失去了根本,美丽的事物终将倒塌。举世闻名的抽象艺术家毕加索创设立体主义,以几何体展现事物,可谓模糊了实物的边界,每幅画都需要独特创意。但我们不能忽视,在毕加索早年学画的过程中,也先从精准的写实画风开始。在足够长久的绘画技艺的沉淀后他才自创门派。倘若毕加索并无系统准确的绘画学习,只像儿童一样随意涂鸦,最终他的画也仅限涂鸦。不论是精准的技法或是精准的知识,决不是限制思维,禁锢“模糊”创意的监狱,而是“模糊”鲜花盛开的土壤。没有以“精准”支撑的“模糊”最终也只是模糊一片。
但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亦步亦趋不是终点,以创意造“模糊”前路漫漫。当“精准”的积累足够时,我们应当学习中华文化的模糊思维,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彰显自我个性。
“模糊”拓宽了我们行动的自由边界,增添了个人习惯和感觉的分量。不论是张旭的狂草,或是倪瓒的山水;不论是谪仙的长歌,或是嵇康的琴声,均是模糊了实物,抒发自我感情,极强的个性化使它们流传千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我们需要发自个人内心,“模糊”的处理让高楼在“精准”基础上盖起,给予我们的视野中以美的感受与惊奇,设想一下,一个草木排列整齐,花色单一的花园纵使井井有条,却又多么无聊!
在“模糊”的背后看清基础的“精准”的重要性,造稳“精准之器”,磨砺“模糊之刃”,让“精准”和“模糊”各行其道,道路的交汇处是繁花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