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家族史:大友家

战国早期的大友家
大友家是自镰仓时代以来就定居在九州的武家名门,始祖大友能直是相模国古庄的领主近藤能成与波多野家的女儿所生,成年后领有母方的领地大友乡,后来被镰仓幕府的初代将军源赖朝的心腹中原亲能收养。
文治四年(1188年)十月十四日,十七岁的大友能直在源赖朝的举荐之下出任左近将监的官职,《吾妻镜》中称大友能直为源赖朝的“无双宠人”。建久四年(1193年)源赖朝在富士山狩猎时,阵中曾发生“曾我兄弟复仇事件”的骚乱,大友能直在骚乱中死死守在源赖朝的身边,立下了功勋。三年后,大友能直被封为九州岛丰前国、丰后国的守护兼镇西奉行,从而来到了九州。
镰仓幕府灭亡以后,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大友家和许多家族一样,都陷入了支持南朝和支持北朝的分裂之中。九代家督大友氏继因为加入了南朝方,被室町幕府剥夺了大友家家督之位,转交给了其弟弟大友亲世,从而开始了大友家的内讧之路。
应永二十三年(1416年),大友亲世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哥哥大友氏继的儿子大友亲著,七年之后大友亲著又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大友亲世的儿子大友持直。此后,大友家的家督之位就一直由大友氏继、亲世兄弟的后裔轮流出任,直到第十四代家督大友亲隆时期为止。亲世流出身的大友亲隆将女儿嫁给了氏继流出身的大友亲繁,并指定大友亲繁为自己的继承人,两系由此统一。
宽正三年(1462年),大友亲繁将家督之位传给嫡子大友政亲,此后没多久京都便爆发了“应仁·文明之乱”,大友家加入了东军的一方,对西军方的大内家麾下领地丰前国发起攻击。
明应五年(1496年)五月,大友家家督大友义右在赤间关战死,其父大友政亲被大内军俘虏杀害,大友家出现了灭亡危机。好在大友政亲的弟弟大友亲治站了出来,大友亲治让儿子亲匡以大友义右养子的形式继承家督,自己则以后见人的身份控制大友家。七月,大友亲治在合战中击败敌对者,暂时稳定住了大友家。
明应九年(1500年)三月,幕府将军足利义澄下令,让大友亲治出兵讨伐此时在大内家避难的废将军足利义稙。为了拉拢大友亲治,足利义澄认可了大友亲匡的家督之位,任命其为丰前国、丰后国、筑后国的守护,同时将军下赐一字将大友亲匡的名字改为“大友义亲”,后又改为大友义长。次年文龟元年(1501年)闰六月二十四日,大友家与大内家围绕着丰前国展开战争,在马岳城合战中击败了大内军。
永正五年(1508年)六月,足利义稙在大内义兴的支持下复任幕府将军,大友亲治、义长父子很识时务地给新将军送去贺礼,同时还表达了大友家想与大内家议和的愿望。大友亲治、大友义长父子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家督之位的,所以大友亲治父子需要得到幕府的认可,而幕府将军是足利义澄还是足利义稙对于大友家来说并不重要。
永正十二年(1515年),大友义长隐居,将家督之位传给儿子大友义鉴。次年,大友家重臣朽网亲满与大内家密谋发动叛乱,事迹败露之后朽网亲满逃亡,许多同谋者在府内馆被大友家逮捕杀害。永正十五年(1518年),大友义长去世,朽网亲满再次掀起叛乱,不过此时老家督大友亲治尚在人世,在大友亲治的指挥下,朽网亲满之乱很快就被平定,大友家也趁着这个机会重新分配并整顿了自家的领地。
在此期间,丰后国邻国肥后国的大名菊池家日益衰弱,菊池家家督菊池能运年纪轻轻就因为在战场上负伤,最后伤情恶化病逝,没有留下子嗣。在临死前,菊池能运指定年仅十四岁的同族菊池政隆为养子继承家督。可是,没多久肥后国阿苏神社的大宫司阿苏惟长便与菊池家家臣合谋,流放了菊池政隆,阿苏惟长夺取了菊池家家督之位,改名菊池武经。
菊池武经性格残暴不仁,自身又好大喜功,贪图享受,没多久便与菊池家家臣走向对立,最终灰溜溜地逃出了肥后国,复名阿苏惟长。此后,菊池家家臣拥戴菊池家庶流诧磨家出身的菊池武包继承家督,但是菊池家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
大友义鉴继承家督之时,大友家内部依旧矛盾重重,许多家臣都认为大友义鉴没有能力统率大友家,想要拥戴义鉴的弟弟菊法师丸继承家督。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友义鉴对菊法师丸做出妥协,试图将菊法师丸送入菊池家继承家督,以换取宗家的安定。在大友家的介入下,菊池家家臣以菊池武包昏庸愚昧为名废掉了其家督之位,拥戴菊法师丸入嗣菊池家,取名菊池义武。
菊池义武与兄长大友义鉴的关系并未因其继承菊池家就此改善,有了菊池家作为后盾的菊池义武反而得寸进尺,想要从大友家独立。大永七年(1527年)十一月,菊池义武与佐伯惟治掀起叛乱,大友义鉴不得不出兵平叛,杀死了佐伯惟治。
享禄元年(1528年)十二月,大内家的雄主大内义兴在山口病逝,其子大内义隆继承家督,大友家与大内家再起争端。享禄四年(1531年),大友义鉴出兵攻打与弟弟菊池义武勾结的筑后国国人星野亲忠,大内家则向星野亲忠派出援军。为了对付大内家,大友义鉴与同样同大内家有着矛盾的少弐家结盟,让少弐家在筑前国搅乱大内家的后方。
天文二年(1533年),少弐家重臣龙造寺家兼对大内家的筑前国岩屋城发起攻击,企图恢复少弐家的地盘,大内义隆派出陶兴房率军出阵北九州,一举扭转了战局。此时菊池义武也趁机举兵,但是被大友军击败,流亡他国。可是,虽然大友家在肥后国取得胜利,但是大内军依旧攻陷了大友家在筑前国的据点柑子岳城以及立花城。
天文五年(1536年)五月,大内义隆从朝廷受封大宰大弐官位,取得了少弐家上位的的大义名分。九月,陶兴房包围了少弐资元的据点多久城,不久之后少弐资元自尽而死,少弐家灭亡,大友家在北九州失去了一个自镰仓时代以来的重要盟友。
二阶崩之变
自天文七年(1538年)开始,大友家便与大内家达成和睦,在天文十二年(1543年)大内义隆远征出云国时,大友家还给大内家派去援军。不过,大友义鉴晚年宠爱后妻与小儿子盐市丸,想要废掉长子大友义镇的家督之位,导致大友家出现动荡。
天文十九年(1550年)二月,大友义鉴将家臣津久见美作守、田口新藏人、斋藤播磨守、小佐井大和守召至别府谈话,表示自己想要立小儿子盐市丸继承家督。听完大友义鉴的发言后,四人纷纷表示废长立幼将招致祸端,便反对此事。
见家臣们反对,大友义鉴恼羞成怒,下令杀死了斋藤播磨守、小佐井大和守二人,而津久见美作守、田口新藏人见状,担心自身难保的二人便举刀袭击了坐在大堂二阶上的大友义鉴,同时还杀死了大友义鉴的后妻与小儿子盐市丸。两天之后,大友义鉴重伤而死,其子大友义镇被家臣们唤回了府内,继承家督。
大友义镇继位后,立即下令攻打支持让盐市丸继承家督的入田亲廉、亲诚父子,入田父子在户次鉴连、斋藤镇实的攻击之下败逃至肥后国依附阿苏家。迫于大友义镇的压力,阿苏家家督阿苏惟丰最终杀死了入田父子,将二人的首级送到了府内馆。
同年三月,在大友义鉴死后,菊池义武嗅到了回归旧领的味道,便在肥前国有马家的支持下从岛原半岛渡海而来,进入了肥后国隈本城之中。为了消灭菊池义武,大友义镇发信给曾经支持过菊池家的豪强相良家,表示自己想要收拾菊池义武,希望相良家不要插手。
四月十八日,菊池义武派遣三池亲员侵入筑后国攻打大友方的鹰尾城,被守将田尻亲种击退。五月末,菊池义武又派遣同党攻打肥后国内的大友方据点筒岳城。闰五月十四日,大友方的阿苏惟丰率军攻击隈本城,被菊池军击败,随后菊池军又在津守、木山、隈庄口等地陆续击败大友军。
不过,虽然大友军在肥后国暂时陷于下风,但是筑后国方面的战事却十分顺利。在菊池义武击败肥后国大友军的同时,筑后国方面的大友军攻陷了支持菊池家的沟口家的本城,而后又包围了三池家的居城。
七月,大友军在肥后国击败了支持菊池家的国众们,筑后国的三池城也被大友军攻陷,大友家一边收缩对隈本城的包围网,一边在筑后国进行扫尾作战。八月九日,大友军的大将小原鉴元、佐伯惟教给菊池家的家臣去信,表示隈本城已经摇摇欲坠,劝说家臣们弃暗投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众叛亲离的菊池义武不得不率军突出重围,再次前往肥前国依附有马家。菊池义武在此后相继又前往萨摩国、日向国寻求庇护,最终又回到了肥后国投靠相良家,可是此时的大友家已经十分强大,在大友义镇的要求下,相良家只得将菊池义武引渡回丰后国,最终被大友义镇勒令自尽。
平定了肥后国、筑后国动乱的大友义镇准备在北九州大施拳脚,老天爷也非常给面子,很快的就给了大友义镇一个机会。
天文二十年(1551年)八月,大内家的重臣陶隆房发动政变,家督大内义隆在大宁寺中自尽而死,随后陶隆房拥戴大友义镇的弟弟大友晴英入嗣大内家,取名大内义长。随着大内家内部的动乱,大内家在北九州的统治也逐渐瓦解,肥前国的国人江田、小田、神代等家族拥戴少弐资元之子少弐冬尚为主举兵,少弐冬尚很快就将大内义隆任命的肥前国守护代龙造寺隆信给驱逐出了肥前国。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七月,龙造寺隆信在大友义镇的支持下夺回了佐嘉城,此举引发了肥前国、筑前国国人们的反感,许多家族在少弐家的号召下起兵对抗大友家。在这些国众之中,最为活跃的便是筑前国国人秋月文种。弘治二年(1556年)六月,丰前国宇佐郡郡代佐田隆居率军侵入筑前国与秋月文种交战,此后不久,丰前国马岳城被秋月家夺取,但是很快就被大友家夺回。次年二月,由于丰前国下毛郡郡代野仲重兼加入秋月家一方的缘故,马岳城再次落入了秋月文种的手中。
弘治三年(1557年)四月,大内义长在毛利家的攻击下败亡,失去主君的丰前国、筑前国成为了一块无主之地,大友义镇彻底撕破脸皮,对丰前国和筑前国发起全面进攻。五月,丰前国上毛郡国人山田隆朝、中八屋宗种在秋月文种的诱惑下举兵作乱,大友义镇连忙派遣家臣田原亲宏出阵丰前国。尽管山田隆朝想通过佐田隆居与大友家和谈,愿意将儿子万千代送入大友家当人质,但是大友家依旧拒绝了请求,向国人们展示了平定丰前、筑前的决心。
六月十八日,田原亲宏、杉因幡守、佐田隆居、野仲兵库头在合战中击败了山田隆朝与中八屋宗种。二十日,田原亲宏率军在上毛郡纵火烧讨,次日又攻陷了山田家的居城。山田隆朝虽然逃出生天,但是包括儿子万千代在内的山田一族皆被大友军杀死,上毛郡内约八百余百姓在战乱中被乱军杀害,许多女子都被掳往了丰后国。二十七日,中八屋家向大友家投降。七月四日,大友军攻陷马岳城,秋月家驻扎在马岳城的守军共千余人战死。
另外一方面,户次鉴连、高桥鉴种、臼杵鉴续等人率领的筑前方面的大友军也一路披荆斩棘来到了秋月家的本城古处山城。七月七日,大友军对秋月家发起总攻,尽管秋月文种拼死抵抗,古处山城依旧在几日之后落入大友军手中,秋月文种自尽而死,其子秋月种实在家臣的护卫下流亡毛利家。此后,户次鉴连继续攻打秋月种实的盟友筑紫惟门,同样灭亡了筑紫家。
门司城合战
在大友家与毛利家分别瓜分了大内家的旧领之后,领地接壤的两家很快就起了矛盾。永禄二年(1559年)六月,大友义镇从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处加封丰前国、筑前国两国守护。十一月,足利义辉任命大友义镇为“九州探题”,同时还授予大友义镇指定人选继承大内家的权力,无论是大友家的同族也好,还是大友义镇本人也好,幕府都予以支持。
幕府给大友义镇的任命让毛利家如坐针毡,如果大友义镇本人以大内家家督的名义进军周防、长门国的话,毛利家就将失去统治两地的大义名分。为了保障毛利家在周防国、长门国的利益,毛利元就暗暗支持许多大内家的旧臣返回丰前国的旧领举兵对抗大友家。
同年六月左右,大内家的旧臣贯元助在毛利家的支持下夺取了大友家的门司城。九月,大友义镇派遣田原亲宏率军攻打门司城,很快就夺取了城池,可是没多久门司城便再度落入了毛利家的手中。
永禄四年(1561年),大友家与毛利家战端再起。七月,大友军再次对对门司城发起攻击,虽然这次攻击被毛利军挫败,但是毛利元就依然十分警惕地向九州派遣了儿子小早川隆景。
九月七日,毛利家家臣儿玉就方率领的警备船队在丰前国簑岛与大友军交战。十月二日,大友军对门司城发起攻击,小早川隆景率军迎战大友军。在这次合战中,毛利军派遣了许多忍者潜入大友军阵中刺杀敌军,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十日,大友军对毛利军发起总攻,但是因为小早川隆景麾下的乃美宗胜等人的奋战,毛利军最终取得大胜,大友军不得不开始从门司城撤军。
永禄五年(1562年)正月,大友义镇派遣使者上洛,向幕府将军控诉毛利家的无道行为。由于大友军在前一年的门司城合战中战败,大友义镇引咎出家,法号为瑞峰宗麟,下文就统称为大友宗麟。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大友家瞠目结舌的事件——大友家在筑前国宝满城、岩屋城的城代高桥鉴种背叛了大友家,投入了毛利家的麾下,使得大友家在筑前方面仅剩下立花城等城池,陷入了极度劣势的境地。
高桥鉴种出身自大友家的一门众一万田家,后来入嗣筑前国的名门高桥家,还一度成为大内义长的家臣前往周防、长门国。在几年前与秋月家的合战中,高桥鉴种还与户次鉴连等人攻陷了秋月家的本城古处山城,十分受到大友宗麟的器重。
高桥鉴种谋反的原因不明,有说其兄一万田鉴相被大友宗麟杀死的,也有说是被毛利家诱惑的,还有说是因为大友宗麟对与高桥鉴种关系不错的大内义长见死不救等等等等。不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高桥鉴种谋反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独立野心罢了。
不过,毛利家对高桥鉴种也不是一味地接受。高桥鉴种向毛利家提出要求领有筑前国十四郡中的六郡领地,但是在这六郡之中,有一部分地盘已经被毛利家赏赐给了国人杉连绪,再加上杉连绪才夺下丰前国的大友方城池香春岳城,毛利家担心擅自给高桥鉴种承诺的话,会将杉连绪推向大友家,危急毛利家的据点门司城。
为了巩固丰前国、筑前国的地盘,大友宗麟在九月派遣了名将户次鉴连率军包围了丰前国苅田松山城,然而苅田松山城内的守军抵抗得十分顽强,因而户次鉴连在留下部分军势后,转头攻向了门司城。毛利军得知大友军朝着门司城袭来,个个都摩拳擦掌,毕竟前几次门司城合战中大友军都未取得胜利,因而大意轻敌的毛利军决定出城与大友军交战。只是,这一次指挥大友军的主将可是在未来的游戏中有家宝的名将户次鉴连,在户次鉴连的指挥下,毛利家在门司城任命的城代冷泉元丰等人都战死在了战场上。由于苅田松山城依旧被大友军包围,门司城合战中又败于户次鉴连,毛利元就、隆元父子开始将注意力从出云的尼子家转向了九州。
大友家与毛利家的合战最终在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介入之下和谈,毛利家在九州仅保留门司城作为防卫周防国、长门国的据点,其余的军势全部撤出丰前国、筑前国。
毛利家的重心并不在九州,因此在这次和睦之后,两家很少再有大规模的冲突。可是,在大友家与毛利家互相争夺门司城的同时,肥前国的国人龙造寺隆信却趁着这个机会崛起,并从大友家麾下独立。
龙造寺隆信出身龙造寺家的庶流水江龙造寺家,其曾祖父龙造寺家兼曾经是少弐家的肱骨重臣。然而,在天文十三年(1544年)左右,少弐冬尚、马场赖周用计屠戮了龙造寺一族,龙造寺家兼虽然逃出生天,但是这次暗杀计划依旧给龙造寺家造成极大的打击。两年后,龙造寺家兼去世,死前让出家为僧的曾孙胤信继承家督,胤信则从大内义隆处受赐一字,改名为龙造寺隆信。
永禄八年(1565年),幕府将军足利义辉被家臣暗杀,大友家与毛利家之间失去了一个调解人。永禄十一年(1568年),毛利家消灭了曾经的山阴霸主尼子家,成为了西国的唯一雄主,腾出手来的毛利家再度将手伸向了九州。
元龟元年(1570年)三月,大友宗麟亲自来到筑后国高良山布阵,召集筑后国、肥前国的国众前来参阵,准备一举讨伐龙造寺家。八月,大友家一门出身的大友八郎率军来到佐嘉城西北方面的今山布阵,可是大友军却遭到了龙造寺隆信的异父弟弟锅岛直茂的奇袭,大友军惨败而归,大友八郎也战死沙场。按照以往的通说,龙造寺隆信在这次合战以后从大友家独立成为一个独立大名,但实际上在九月两家议和以后,大友家依旧对肥前国保有控制权。
从耳川到关原
天正元年(1573年),大友宗麟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嫡子大友义统,自己则以家督后见人的身份隐居幕后。在这个期间,九州岛南部的岛津家逐渐崛起,开始向北部扩张,威胁到了大友家的势力范围内的日向国北部地区。
天正四年(1576年)八月,萨摩岛津家家督岛津义久与弟弟岛津义弘一同出阵日向国,攻陷了高原城、野尻城等地,很快就将当地的豪强伊东家驱逐出了日向国。
天正六年(1578年)正月,日向国豪强土持亲成投靠了岛津家,随后大友义统在三月派遣佐伯宗夫、志贺亲敦侵入日向国,攻陷了土持家的本城松尾城。七月,伊东家旧臣长仓祐政在日向国石城举兵,同时击退了来犯的岛津军。为了救援石城,大友宗麟派遣军势进入了日向国,同时还写信给肥后国大名相良义阳,表示自己将会亲自出阵,希望相良义阳能够策应大友家攻打岛津家的领地。在出阵以前,大友宗麟接受了传教士的洗礼,取了个教名为“堂·弗朗西斯科”。
九月十一日,岛津义久亲自出阵迎战大友军,岛津军于十三日进入了野尻城,随后岛津义久给石城方面加派了军势。在岛津军的强攻之下,石城守将长仓祐政并没能等到大友家的援军便开城投降了。
岛津义久在十月返回了萨摩国,在他看来石城已经沦陷,大友军没有理由再冒险进军。可是,此时的大友军已经渡过耳川,大友宗麟不愿意大友军无功而返,便包围了岛津家在日向国北部的据点新纳院高城。新纳院高城的守将是岛津家重臣山田有信,为了防备大友军的进攻,岛津义久还派遣弟弟岛津家久率军进入城中守备。岛津义久原本准备亲自出兵与大友军对决,但是此时日向国中部的许多国众掀起了反旗,阻拦了岛津家的援军。
十一月十一日,岛津义弘率军向在松山布阵的大友军发起攻击,“耳川合战”爆发,是夜,岛津义久率领的军队终于抵达了战场,岛津军士气大振。次日清晨,大友军对岛津义弘的阵地发起攻击,岛津军仓促应战,接连战死数员大将,死伤惨重。可是,此时岛津义久、岛津岁久的援军以及新纳院高城内的岛津家久突然率军攻向了大友军,被多面夹击的大友军先胜后败,全军崩溃。除了被岛津军杀死以外,许多大友军的士兵在逃亡时跳入小丸川中淹死,还有许多败军在逃回丰后国的途中被当地的豪强、农民伏击,从新纳院高城至耳川之间处处可见被“落武者狩”的大友军士兵。
由于大友家素来与织田家关系不错,岛津义久在耳川合战后给足利义昭的近臣一色朝秀的书信中提到,希望来年春天与毛利家、龙造寺家一同攻打大友家。另外一方面,大友家在耳川合战后元气大伤,迫切希望与岛津家和谈。京畿方面的织田信长为了包围敌人毛利家,也请求前关白近卫前久介入九州的局势进行调解,大友、岛津两家最终在织田信长、近卫前久的调解下于天正九年达成和睦,当然这是后话了。
趁着大友家还未从耳川合战中恢复,丰前国、筑前国的国众再度掀起了反旗。早年间国众们的后盾毛利家如今陷入与织田信长的战争之中,无力分兵九州,因而国众们开始转而寻求肥后国大名龙造寺隆信,龙造寺家也正是趁着耳川合战才一跃成为一个独立大名。
十二月,秋月种实与筑紫广门一同自大宰府出阵,对大友家重臣高桥绍运防守的宝满城、岩屋城发起攻击。尽管筑前国有着高桥绍运与立花道雪(户次鉴连)坐镇,局势对大友家依旧不是很乐观。另外一边,丰前国长岩城的野仲镇兼、本庄城的城井镇房、香春岳城的高桥元种等国众纷纷响应秋月种实举兵,大友家的领地内四处起火。
就在大友宗麟四处收拾领内的叛乱之际,岛津家对肥前国发起了进攻,并成功地在战场上杀死了龙造寺隆信。龙造寺家臣服于岛津家以后,岛津家在九州就只剩下了大友家一个敌人。
天正十三年(1585年)年末,继承了织田政权的羽柴秀吉给岛津家去信,秀吉以天皇代理人的身份命令岛津家放下武器,与大友家停战。为了答复羽柴秀吉的命令,岛津家在天正十四年(1586年)派遣家臣镰田政广上洛。
镰田政广从羽柴秀吉处得知,秀吉准备将丰后国、筑后国、丰前半国、肥后半国赐给大友家,肥前国赐给毛利家,筑前国收为直辖领,余下的九州领地则全部划给岛津家。也就是说,除了岛津家原本领有的萨摩国、日向国、大隅国外,岛津家只增加了丰前、肥后各半国而已,这对于即将统一九州岛的岛津家而言,自然是无法接受的。秀吉对镰田政广坦言,如果岛津家在七月以前没有上洛表示接受划分领地的命令的话,自己将亲自率军讨伐岛津家。
四月,大友宗麟也从丰后国上洛来到了大坂城,请求羽柴秀吉支援摇摇欲坠的大友家,羽柴秀吉则安慰大友家表示有自己的命令岛津家暂时不敢乱来。
可是到了七月时,岛津家依旧没有上洛的迹象,反而集结起军势对大友家残余的领地发起了总攻。筑前国方面,岩屋城守将高桥绍运、立花城守将立花宗茂(高桥绍运之子,立花道雪养子)拒绝了岛津家的劝降,随后遭到了岛津军的攻击。七月二十七日清晨,岛津军对岩屋城发起强攻,到正午时分方才攻陷岩屋城,大友军守将高桥绍运以下悉数战死。次月,岛津军对宝满城发起攻击,宝满城守将高桥统增也是高桥绍运的儿子、立花宗茂的兄弟,可是高桥统增明显没有父兄的觉悟,很快就开城投降了。筑前国仅剩下立花宗茂一人还在苦苦支撑。
九月中旬,由仙石秀久、长宗我部元亲率领的羽柴军先锋登陆丰后国,羽柴秀吉命令仙石秀久等人在丰后国按兵不动,静候大军的到来。可是,十二月时岛津军对大友家的据点鹤贺城发起攻击,军监仙石秀久受不了岛津军的挑衅违背秀吉的命令出城迎战,结果羽柴军前锋在户次川合战中被岛津军击败,长宗我部信亲、十河存保等人战死。战后,大友家现任家督大友义统与仙石秀久一同流亡丰前国,丰后国全域落入了岛津家的手中。
不过,无视秀吉停战命令的岛津家并没有得意多久,早在户次川合战前,毛利军就已经在丰前国登陆,开始对岛津家的据点发起攻击。次年三月,羽柴军的大部队登陆九州,在实力强大的羽柴秀吉面前,岛津家最终还是选择了低头臣服。
由于大友义统并未在征伐九州中立下显眼的战功,羽柴秀吉只给大友义统安堵了丰后国一国。另外秀吉原本想要将日向国赐给大友宗麟,但是此时的大友宗麟已经对统治领地失去了兴趣,拒绝了秀吉的好意,并在岛津家臣服以前病逝。
大友家灭亡
大友宗麟在日本是出了名的“吉利支丹大名”,也就是天主教大名的意思。而大友宗麟之所以信仰天主教,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为了利用教会与欧洲各国贸易,尤其是进口铁炮、大炮、还有硝石等等战争刚需品。
在大友宗麟从耶稣会搞到一门大炮以后,便开始在九州仿制,在与织田家互通友好时还送了一门大炮给织田信长。可是,与大友宗麟不同,新家督大友义统能力平平,对天主教也并不怎么感冒。大友家也在大友义统的带领之下,逐渐走向了落日。
天正十六年(1588年)二月,大友义统上洛觐见羽柴秀吉,并在三月七日受赐丰臣氏与羽柴苗字,同时秀吉还下赐一字给大友义统,将其改名为大友吉统。
文禄元年(1592年)秋,羽柴秀吉决定出兵朝鲜,大友吉统被编在了侵朝日军里的第三军,率领六千人的军势与黑田长政一同渡海前往朝鲜。在出征以前,大友吉统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儿子大友义乘。
日军入朝以后一路势如破竹,直到文禄二年(1593年)由李如松率领的援军来到平壤城下为止。当时平壤城的守将是小西行长,面对明军的强大攻势根本无力抵抗,只得向邻近的黑田长政、小早川秀包以及大友吉统求援,而后被后者以兵力不足为由拒绝。不仅如此,当小西行长从平壤城突围至凤山以后,才发现本应驻扎在此地的大友吉统早就逃之夭夭了。
大友吉统之所以会逃跑,是因为他收到了错误的讯息,以为小西行长已经战死,因而才会率军后撤。此外,在岛津家出征朝鲜以前,领内爆发了“梅北一揆”,许多人都谣传大友家是一揆众的幕后支持者,引起了秀吉的不信任。如今大友吉统再加上了个临阵脱逃的罪名,被羽柴秀吉骂为“丰后的胆小鬼”,认为此事不关是在日本国内被人嘲笑,还会传到明军耳朵里被明军耻笑。
在这样的情况下,羽柴秀吉最终决定将大友家的丰后国领地没收,大友吉统也由一介大名变成了一介路人,一直在常陆佐竹家接受庇护,直到庆长三年(1598年)羽柴秀吉去世为止才被赦免。被赦免后的大友吉统动向不明,其子大友义乘则在关东受赐约三百石的领地。
庆长五年(1600年),关原合战爆发,大友吉统在毛利辉元、增田长盛的引荐下觐见了羽柴秀赖,并且获得了回归旧领并讨伐从属东军的黑田官兵卫的许可。此外,羽柴秀赖给大友吉统下赐了一百匹马、一百柄长枪、三百挺铁炮与银币三千枚。
得知大友吉统想要率军返回丰后国后,黑田官兵卫托人给大友吉统去信,劝说大友吉统追随西军是没有前途的,况且大友吉统的儿子大友义乘此时身在东军阵中,不如一起加入德川家一方,战后还能讨些封赏。
然而,大友吉统并没有理睬黑田官兵卫的劝告,而是率军在丰后国速见郡登陆。九州的东军大名除了加藤清正以外大多把精锐部队带到了关原,北九州真正的东军大名只剩下细川忠兴的家臣杵筑城城主松井康之与中津城的黑田官兵卫。由于丰后国是大友家的旧领,担心被大友军包围的松井康之便想要弃城逃亡,可是当松井康之来到丰前国中津时,当地的百姓都不认识松井康之,不愿意把船只借给这个“落武者”,因此松井康之又只好返回杵筑城。
八月四日,松井康之收到了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的书信,命令松井康之将杵筑城让渡给臼杵城城主太田一吉的儿子太田一成。另外书信中还带着一封副状,是由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增田长盛等人联署的,内容与主体相差无几。次日,加藤清正给杵筑城送来了五千发铁炮弹药,给松井康之增加了极大的信心,因此松井康之决定拒绝响应西军的命令。
九月九日,大友吉统抵达丰后国浜胁,随后朝着附近的立石城进军。得知大友吉统归来后,许多大友家的旧臣与浪人众缔结一揆,加入了大友吉统的军势之中。例如竹田城城主中川秀成的与力家臣田原绍忍、宗像镇续等等,大友吉统的兵力达到了五、六千人之众。
另外一边,黑田家家督黑田长政在与德川家的交涉中获得了黑田家在九州展开军事行动的许可,德川家向其承诺,只要是关原合战期间被黑田家占领的土地,无论多少都算是给黑田家的恩赏。由于黑田长政身在东军阵中加入了关原合战的本战,夺取九州领地的任务便落到了父亲黑田官兵卫的手上。
黑田官兵卫收到黑田长政的消息后也是跃跃欲试,想要增大黑田家的领地,只是此时黑田家的精锐部队都已经被黑田长政带走,中津城内仅剩下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为了扩充人手,以抠门闻名日本的黑田官兵卫竟然打开了中津城的仓库,用库中的金银财宝召集兵马,除了浪人以外,许多当地的百姓也前来参阵,黑天军七拼八凑倒也凑出了三千六百余人。
在大友吉统抵达丰后国的同日,黑田官兵卫率领着军队从中津城出发,抵达了竹中重利的居城高田城。竹中重利是黑田官兵卫的旧交竹中半兵卫的妹夫,此时虽然不在九州,但也已经从西军转投至东军阵营之中,因此黑田官兵卫要求高田城派出军势参阵。竹中重利的家臣表示召集军队需要时间,希望黑田官兵卫能够稍候几日,而黑田官兵卫则坚决地表示如果竹中家不立即派出军势参阵的话,黑田军将对高田城发起攻击。在黑田官兵卫的威逼利诱之下,高田城的竹中军最终加入了黑田军之中,随着官兵卫一同行动。
九月十二日,黑田军包围了西军麾下的富来城,富来城城主垣见一直同样不在九州,黑田官兵卫面对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兵力薄弱的城池。此时杵筑城的松井康之送来告急信,表示自己正遭受大友吉统的攻击,黑田官兵卫便解除了对富来城的包围,朝着杵筑城而来。得知黑田军动向的大友吉统只好开始后撤,退往了立石城。次日,黑田官兵卫、松井康之的军势朝着立石城而来,大友吉统也派出军势迎战敌军,是为“石垣原合战”。此战中大友军败北,宗像镇续、吉弘统幸等旧臣战死,大友吉统只得退守立石城。
九月十四日,黑田官兵卫对立石城发起攻击,由于天降大雨的缘故,官兵卫决定鸣金收兵,次日再对立石城发起攻击。可是就在十五日的清晨,大友吉统、田原绍忍便以剃发之姿来到了黑田官兵卫的家臣母里友信的阵中求饶,最终被黑田家俘虏。讽刺的是,德川家康原本对大友吉统的儿子大友义乘表示,只要关原合战取胜,就将丰后国赐还给大友家,而因为大友吉统加入了西军,这件事自然是告吹了。
关原合战结束后,大友吉统被处以流放,在秋田接受秋田实季的庇护。庆长七年(1502年)秋田实季被转封至常陆国,大友吉统也随之来到常陆国,并在此地去世。此后,大友吉统之子大友义乘以旗本的身份出仕德川家,并在在庆长十七年(1612年)去世,其子大友义亲也在元和五年(1619年)去世,大友家嫡流绝嗣。为此,幕府最终让大友吉统的庶子松野正照的三子鹤千代继承大友家,大友家也因此得以存活至幕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