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悉达多》

2023-08-18 09:45 作者:helloemmanuel  | 我要投稿

悉达多》中不断重复的两句话:“时间不是实际存在的”,“生命的不可毁灭性”应当如何理解?

——正如他自己所言,世间大多求道者秉承的信念是“有朝一日我会证得涅槃”“有朝一日会得救赎”等等。这些信念源于佛法划定的几个分明的界限,即涅槃与轮回、虚幻与真实、善行与恶行之间的界限。正如佛陀世尊所宣讲的一样,世间追随佛陀的人愿意穷其一生,追求和达到涅槃、真实和善行达到境界。

因此,大凡求道者,多“鄙弃”现下的生活,当下的世界,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虚幻,皆无意义,必须主动远离外物外力的干扰,全身心追求目标。而这是单向线性的思维,弃绝自己、弃绝世界的鄙夷和傲然。

最初,悉达多持有同样的见解,他生性聪颖,全面习得并坚信他的父辈,或者多数婆罗门共同坚信的理念。由此,他说他的技能是“思考、斋戒和等待”,他决意离开那些已经不能教给他更多的婆罗门老师和先导,转去林中的沙门那里学习冥想、断食、打坐,以图彻底消灭外物和自身的干扰,从而明白“阿克曼”“梵天”的最深处的真理。

然而悉达多太聪颖了,不久他又发觉在沙门身边修行已经无甚长进,沙门本身用尽一生,直至老朽也未正涅槃,也未得道。发觉弃绝自我的法门,一直是在逃避自己,远离自己。这时乔达摩讲道的消息传到了树林之中,悉达多和他的好友共往聆听。乔达摩言万物圆融同一,不断轮回。然而要证涅槃,必先打破这轮回,即世界之圆融统一必有缺漏。他和世尊交谈,提出这一疑问。世尊并不否认这教义有不足。但是,佛陀并不为传授教义。而悉达多发觉,佛陀神态极平和,极安宁,乃世所未有。直到这时,悉达多确认,真理和道是无法由别人传授的,无论教义如何,也无法给人带来那般平和和安宁,真理需要自己体悟。

于是悉达多开始寻找自己体悟的真理,从这时起,他不再逃避自我,意识到,个体的思考和感官同样重要。寻找自我,才能体悟这真理,这乃是他的第一次转变。

而此时,悉达多对世人还是鄙弃的。当他遇到伽摩拉时,他以她为师,她帮他找到伽摩湿瓦弥,一位大富商,解决了悉达多的吃穿不合她所处的圈子的标准的问题。但是悉达多却告诉他,自己之所以可能达成目标,只是因为自己“只能看到目标,对其他的则目不旁视”,而并非由于伽摩拉或其他人的慷慨。伽摩拉则持不同意见,觉得这是由于婆罗门悉达多的英俊和智慧。与此同时,他也告诉他的情人和老师,他们没有“爱的能力”。

起初,悉达多对于财富和生意,依旧将它们看作外物(或者如同那位富翁所说,一种游戏),并不在乎它们。然而时间过去,悉达多慢慢发现自己成为了那些商人中的一员,他爱好赌博,依赖饮酒和娱乐。他的思想、追求和初衷已经模糊。因此,他突然离开了这座城邑,离开了他的生活。

悉达多对于自己走错道路深感苦恼。他想要投水自尽。当他爬上一棵树时,内心深处忽然响起了“唵”之音声。这是包含一切的,完美完全的,极其美好的声音。而后,他跌坐下来,沉睡过去。醒来后的悉达多,看到眼前的流水、鸟鸣、树木和草地,顿悟了“唵”和圆融统一的奥义。他想起前半生的自己,天资聪颖,深信教义,一心求证涅槃和阿克曼,进而弃绝自己、世人和世界。在此过程中修习了技能,抉择对教义和真言的态度。而走过的二十年的弯路,让他的技能迟钝,勤勉的态度小时。在得到了无数事物后,又放弃了一切。而此时,他如同婴孩一样,不带任何成见、教义和思想观察世界。他突然发现,世界的生灵和万事万物悠然而自由地完美运行。世界的一切如此真实,并非无意义、无常的幻象。这样的世界,为何要鄙弃它呢?在重遇老船夫维稣德瓦后,他又向他学会了倾听的态度,不仅倾听河水和自然,也倾听他以前不屑于旁顾的世人。这是悉达多的第二次转变,他意识到世界并非虚幻和无常,每一个事物在当下的存在中都有意义,它们存在的本身即为意义。

又过了一段时间,乔达摩将要圆寂时,悉达多的老师和情人伽摩拉,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朝圣的路上被毒蛇咬中。在她将死之时,遇到了悉达多两人,将他们的儿子抛下而去。悉达多的引导和教育,对这个娇惯的孩子毫无作用。孩子最终决然离开这束缚,正如悉达多当年决心追求自己的道路一样。

悉达多一生都在鄙弃世人对生活投入的各种激烈的情感,然而此时,他如同所有做父亲的一样,焦虑而痛苦,不顾一切去寻找孩子。作为他的朋友,维稣德瓦帮助悉达多回忆起一个事实:没有误入尘网的二十年,他不会像孩子一样重获新生,领悟“唵”字真言和圆融统一。无论何种经历,都是生命不可破坏的永恒的一部分。于是,他放弃了这样无谓的寻找。

在此之后,悉达多理解了他所鄙弃的世人的情感。他一直觉得他没有爱的能力,也确实从未像爱他的儿子一样爱过其他任何人。但是,悉达多发现,他和所有人一样,从未失去爱的能力。悉达多终于明白,世人的喜怒哀乐并不可笑无聊,而是普遍的,即便对于悉达多也是如此。这是悉达多的第三次转变。

在这三次转变之后,厌弃世人,鄙弃世界,逃避自我的悉达多,终于接纳了一切,并且最终爱上了万物。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很多佛陀弟子苦苦追求而不得的,如同世尊一样的平和和安宁。这一切的一切,源自于他放弃了追求虚空的意义,放下了证涅槃,求知阿克曼的执念。明白了事物的现实和当下的存在就是其意义,涅槃也只是一个概念和“名相”而已。他终于明白,世间的一切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不代表过去和将来,不需要定义好坏善恶,真实虚假。他不再与命运、与自己、与世界对抗,挣脱所谓的“轮回”“虚幻”和“束缚”,因此,他才得到了真正的平静和无上的安宁快乐。

这就是悉达多的故事。年少时迷失自我,傲视一切,试图对抗自我和世界。然而在得到和放弃一切之后,向周遭的一切重新看去,学会从中倾听和学习。接受所有的不完美为完美,找到自己,不再追寻所谓宏大的意义,不再与一切对抗,便能得到平静和安乐。是否真正有涅槃,也许这就是涅槃;在轮回中始终注视着万物,爱着万物,发现存在中的完美和意义,始终保持平淡,也许这就是跳出轮回,就是真实,就是证涅槃。


读《悉达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