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复衣冠如唐制”最后做到了吗?

【转自知乎WhySoHard】
汉服er整天吹嘘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胡服”,复兴了“唐宋汉家衣冠”,事实真的如此吗?那么来看看《明实录》原文中记载朱元璋到底要废除什么、复兴什么服饰!

摘自 《明太祖实录·卷30》
“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注:网文中被黄X改为蒙元)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垂髻,深襜(檐)胡俗(注:《太祖实录校勘记》校正为“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束、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我们都知道,汗服er的理论是把“交领右衽”当做“汉服”的基本特征的!,虽然现在汗服er在日常活动中已经不怎么管这个规定,但是在理论上还是没人敢修正这个规定的!“交领”是汗服er神圣不可侵犯的图腾!
但是从以上资料中就可以知道,朱元璋要求恢复的是束发挽髻、男服圆领袍(盘领衫),女服团衫、褙子之类直领对襟长衣,并不见提到交领服装。反倒是朱元璋要取缔的袴褶、“辫线腰褶”(指断腰袍——曳撒)、妇女穿的“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的“两截胡服”(指袄裙)皆是交领服装,汗服er吹朱元璋的“复衣冠如唐制”,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来看看朱元璋恢复的“乌纱帽、圆领袍、腰带、靴子”的服饰系统是怎么来的吧!实际上就是北朝鲜卑人的服装,甚至是西域、中亚的服装!
相关文章: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586415《“西服”变汉服——圆领袍起源资料集》
再来看看被朱元璋视为胡服的“辫线腰褶”(指断腰袍——曳撒)、“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的“两截胡服”(指袄裙)在明朝的繁荣景象吧!
相关文章: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588361《明朝的“马褂”——曳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586458《“明制汉服”的代表“袄裙”,其实也是“胡服”,兼谈袄裙的演变史》
就算是“深檐胡帽”,在明朝也同样很流行:

在明代描绘帝王日常休闲活动的宫廷画作当中,皇帝一般都是头戴“深檐胡帽”身穿“辫线腰褶”的曳撒


在这些明代宫廷画作中,不但皇帝头戴“深檐胡帽”、身穿“辫线腰褶”,内侍们同样也身穿曳撒,女子也都身穿“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的“两截胡服”,整个宫廷一派“胡风”
其实不止是曳撒、袄裙这些日常服装,明代的冕服、祭服、公服、常服、甚至宫廷仪卫服色都遵守了元制!
㈠衮冕
《宋史·舆服制》讲的非常清楚: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衮冕。
更早唐代天子冕服就更多了: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
但是明无大裘冕以及其他冕服,只有衮冕(唐宋的第二等),为为啥,因为元代天子也只有衮冕(见《元史 舆服制》)。说好的“复衣冠如唐制”呢?
㈡祭服
《宋史·舆服制》讲的更加清楚:
臣祭服之制:正一品,九旒冕……从一品,九旒冕,……二品,七旒冕,……三品,五旒冕,……
宋代臣子祭服是衮冕制的!但是明代群臣已经无冕,祭服也是梁冠制,同样是依照元制!或者说是金元旧制,因为臣子的青衣梁冠祭服制源自金朝煕宗!金熙宗认为,臣子同皇帝一样也穿冕服,属于僭越,因此将梁冠朝服之朱衣改为青衣,作为祭服。元朝继之,金元两朝只有皇帝和太子有资格服冕。
明初礼臣建议恢复五冕制度,但朱元璋同样认为大臣服冕属于僭越,于是沿用金元旧制。中华文化圈内只有越南还依照唐宋祭服制度,一直到近代还采用衮冕制祭服!
所以那些戴着梁冠去祭祀孔子、甚至有的还声称这是汉朝祭服的汗服er,你们这是去羞辱孔子的吗?
㈢公服
比对一下史料记载就清楚了
《宋史·舆服制》:
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元史·舆服制》:
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一品紫,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绯罗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绿罗,无文。
《大明会典》:
洪武二十六年定 文武官公服、用盘领右衽袍。或紵丝纱罗绢从宜制造。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公服花样、一品用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
宋朝从来没有用难看的花纹来表示品级大小,明代再一次遵守了金元制度,居然还有汗服er觉得汉官威仪,这是被达子洗脑洗到没药救了吧?
㈣常服
《宋史·舆服制》又一次说的很清楚:
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还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鞸,大宴则服之。又有赭黄、淡黄衤癸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又有窄袍,便坐视事则服之。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窄袍或御乌纱帽。
但是,《大明会典》整成啥了:
永乐三年定,冠、乌纱折角向上巾 【亦名翼善冠、亲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蟠龙一、带、用玉靴、皮为之
我大宋啥时候会在肩膀在前后胸贴四个煎饼了?分明又是达子花纹

更不要官员的补服了,简直一光年外都能闻到达子味!

更可气的是,从朱元璋到朱由检,明代皇帝居然统统穿着画有达子花纹的衣服画容像,这分明是严重亵渎我大汉!
㈤宫廷仪卫冠服
据《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载
(洪武二年二月丁丑)诏定侍仪舍人及校尉刻期冠服,礼官议曰:“古者朝觐,必有傧相之职,公西华、端章甫为相,则章甫者,傧相之服也。汉唐以下置谒者,凡朝会掌引导行礼,汉用玄冠绛衣,唐用武弁绛公服,宋谓之礼直官用公服,元谓之侍仪舍人用展脚幞头、窄袖紫衫、涂金带、皂靴...... 今拟侍仪舍人道礼,依元制用展脚幞头、窄袖紫衫、涂金束带、皂纹靴;常服用乌纱帽、盘领衫。校尉执仗亦依元制,首服用金额交脚幞头,诸色辟邪宝相花裙袄、铜葵化束带、皂纹靴、刻期冠、方顶巾、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诸色阔扁丝绦、象牙雕花环行縢八带鞋。”制曰:“可”。
下次汗服er再举办复明礼仪活动的时候记得找蒙古同胞缴纳专利费啊!
㈥通袖襕
现在一群对着锦衣卫飞鱼服喊帅的知道这种花样是哪里来的吗,你在大唐大宋看到过吗?同样也是达子花纹啊


所以,凡事穿过通袖襕的,请统统自杀谢罪,你们对不起华夏列祖列宗!
同时,举办复明礼仪活动,千万不要再用单膝跪地礼仪,这也是金元旧制!
《元史·礼乐一 皇帝即位受朝仪》:
“读诏,先以国语宣读,随以汉语译之。读毕,降榻,以诏授侍仪使,侍仪使置于案。通赞赞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
《大明会典·高皇帝登极仪》: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山呼、再山呼。跪右膝。出笏。赞俯伏兴平身。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大明王朝,其实是在一群行着蒙元礼节的大臣们的山呼万岁中,横空出世。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综上所述,明太祖的“复衣冠如唐制”,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如果口号就能实现,那么元世祖忽必烈更牛要“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建立元朝服饰制度呢,但是结果如何呢?如果元世祖做到了,明太祖还要“复衣冠如唐制”岂不成了扯淡的事了?
而且就算明太祖复兴唐宋衣冠成功,就是复兴了“大汉衣冠”吗?来看看唐朝和宋朝的衣冠吧!


经过鲜卑人的统治,在唐宋时代“交领”衣服早已被淘汰的七七八八了,唐宋人日常服饰都一般都是男穿圆领女穿对襟,交领服饰已经被打压在礼服领域苟延残喘了,《中国墓室壁画全集》可以翻来欣赏一下,看看唐宋时期的墓室壁画上的服饰有几件是交领的?
比如宋代,金国。女装基本都是对襟了,出土文物和壁画也基本都是对襟褙子之类的。有看似交领的也多是对襟交出来的。。。。除了皇后的大礼服——翟衣还是典型的交领服装,但是翟衣体系也很有鲜卑人搞出来的嫌疑,因为北魏是史上第一个原样且全盘采用《周礼》“六服”的政权!《周礼》名义上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所以周朝有没有像《周礼》记载的那样存在“六服”是要打上很大的问号的!
现在宋代黄升墓发掘报告、德安周氏墓发掘报告、南宋周瑀墓发掘报告。。。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宋代古墓中发现有交领的女性服饰。
交领服饰实际上是因为元代复兴的,原因是元朝统治者蒙古人的服饰是以交领为主的,因为蒙古人的统治,交领才重新在日常服饰领域流行起来。现在流传下来的唐、宋、明帝王图,都是穿圆领衮服像,元朝皇帝大汗像却个个穿交领,依照汗服er定下的“交领右衽系带”的汗服基本特征,元朝皇帝穿的才是“汉服”,可笑的是明太祖灭了交领穿起了圆领,以交领为图腾的汗服er却吹捧朱元璋“复兴了汉服”,还说“交领很汉族、蒙元很蛮夷!”,这绝对是忘恩负义的表现!又一则汗服er乱跪坟头的力证!



穿“胡服”的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帝王像


穿“汉服”的元太祖、元世祖像。
这不科学!为啥大汉皇帝穿“胡服”、蛮夷皇帝却穿“汉服”?这一定是满清达子篡改了历史!
反驳请拿专著或者论文,百度百科或者网文的就算了!打滚嘴炮一律不回复!人身攻击直接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