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月、夕阳、火烧云,蓝调、光轨、灯光秀,“夜景拍摄”乐趣多!

摄影的真正乐趣是“拍摄过程”,如果你只是想要轻轻一按就出大片,那么真的没必要买相机,所有手机厂商都在为此努力。
就像有的人愿意花一天的时间带一堆装备坐在河边钓鱼,有的人直接去菜场买鱼。都是为了得到鱼,可是过程不同,乐趣自然不同,心境更是天壤之别。
我并不是在贬低手机摄影,人人都爱手机的便捷和智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限制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剥夺了摄影的一部分乐趣,给你一个“拍摄水平很高”的假象。
在我有限的相机摄影经历中,夜间拍摄算是很有乐趣的,尤其是通过长曝光获得一张有别于肉眼所见的画面时,有种暂时脱离现实进入梦幻的感觉,也有一种技能进步带来的成就感。

当然夜拍要比日拍复杂得多,因为它对环境的光线、相机和镜头的特性、辅助配件、后期调色,以及摄影师综合运用以上要素的熟练度和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得不到满意的成片。
本文是我自己日常夜拍经历的记录和分享,非教程,内容较多,建议收藏后阅读。
另外,本人水平有限难免错漏,如有发现恳请指正,我会及时修正。
拍摄时间
之前我一直错误地以为,拍夜景最重要的是器材。其实拍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更近一步说,光线最重要。
日落前一个小时,夕阳斜下,光线的亮度柔和、角度完美,可以把很普通的景色渲染成一幅油画。


日落后天空还未全黑,天空和地面都被渲染成深蓝色,光线柔和,连手机都能拍出绝妙的效果。



火烧云褪去后也别着急离场,紧接着回光返照的十几分钟彩蛋时间也是拍照的绝佳时机,此时称作“蓝调时刻”。

三脚架
想要拍出漂亮的夜景,大概率会用到“慢门”(手动降低快门速度),所以三脚架必不可少。我用过四种不同类型的三脚架:
1、传统三脚架:
优点:适合绝大部分场景
缺点:体积重量较大,携带不方便
如果只买一支脚架,且拍摄题材不固定(或需求不明确),买这种不会错。这类脚架根据尺寸和功能有很多细分,具体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

2、专业级的桌面/迷你三脚架
优点:非常轻巧且非常稳定(腿短自然稳)
缺点:高度不够,只能放在地上或面积较大的物体上。
我拍夜景最常用的是它,因为我实在懒得带传统脚架,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拍摄位置的选择,有得必有失。
3、大力夹
优点:轻巧易于隐藏,据说是专为爬楼时避免引起保安注意而设计的产品(半真半假的玩笑),可以死死咬住栏杆、椅背等物体。
缺点:对“被咬”物体的直径有较高要求,因为它的开口不是很大。另外无法直接摆放在地上使用,必须咬着东西用。
可以直接装在裤兜里,在天台拍摄时,可以使相机更加靠外,实现更大的拍摄角度范围。我更多是把它咬在家里的桌/椅/柜/门的边缘上,然后把手机或kindle架在上面看书,可坐可站不占地方(跑题了)。
4、八爪鱼
优点:可以缠绕在任何物体上(树/栏杆/单车把手/小臂等),本身又具备桌面三脚架的大部分特点。
缺点:握持手感欠佳,承重有限,最好配个云台,否则调整相机角度很麻烦。
如果你只要一只多功能的脚架,并且优先考虑轻便,那么它挺合适的。因为它具备桌面脚架和大力夹的双重优点(当然也包括缺点),但一定一定要买品质好的、承重超过你设备总重量多一些的,否则……
相机和镜头
有脚架提供稳定性,那么对相机的高感和传感器大小(进光量)就没那么高的要求了。即便M4/3或一英寸的卡片机甚至手机也是够用的,关键是要有手动拍摄模式。
镜头有什么就用什么吧,虽然越贵的镜头画质越好,但还有很多方法来提升画质,请往下看。
参数设置
1、文件格式
一定一定要用RAW格式拍摄,夜景拍摄尤其重要。
2、测光模式
如果是拍夕阳或皓月这种相对背景来说属于“强光”的主体,可以优先使用相机测光模式中的“强光”模式或“点测光”模式(新手很容易忽视),优先保证主体的曝光准确,此时背景可能会非常暗,后期RAW格式文件调色时可以适当提亮。

如果没有使用“强光”测光模式,是看不见太阳前面那几缕云的。
如果是拍大范围的城市灯光,几种测光模式都差不太多,可以根据实际效果而定。
3、核心参数调整顺序
固定机位拍摄固定时,首先开启手动对焦模式(MF)并对好焦。之所以不用自动对焦,是因为夜间光线暗,相机的自动对焦有时候会出错。尤其是在拍大场景时,相机的小屏幕上看以为对上焦了,放大一看,虚了。
然后依次调整光圈、ISO,最后看着预览画面中的高光(避免死白)确定快门速度。
夜拍大场景时,由于有三脚架加持,无需担心进光量不够,所以通常会缩小光圈,因此也不需要使用昂贵的大光圈镜头(当然,最终画质和镜头价格基本成正比)。小光圈(如F8~F12)反而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画质和更明显的星芒效果,同时手动或自动对焦都更容易成功。
ISO一般设置为100,以保证最佳画质。
有时必须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比如10秒)来消除画面中走动的人影或车辆,或者让水面的倒影更加朦胧,那么就不得不将ISO再降到50(此时动态范围会降低,画质微微有损失,基本看不出来),或(同时)使用最小光圈(画质有损失)。当然更好的办法是在镜头前增加一片ND减光滤镜或CPL偏光滤镜(CPL也有减光效果)。
当ISO感光度设为低于ISO 100的数值时,可记录的被摄体的亮度范围(动态范围)可能会降低。——《SONY a7C使用指南》



4、HDR设置
夜景拍摄由于城市灯光很亮,天空或其他暗部又非常暗,所以可以使用HDR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动态范围。
一般来说,无论拍夜拍还是日拍,首先保证高光不要过曝,因为在后期调色时,高光过曝细节会彻底丢失,而暗部过暗,多少还能提亮挽救回来一些。这个明(最大值)与暗(最小值)的范围,就是动态范围,动态范围越大越好。
可以先试试相机自带的机内合成HDR效果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通常输出为JPG文件,效果一般),还可以通过相机的“阶段曝光”功能连续拍摄三或五张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然后再通过后期调色软件进行HDR合成。这样可以获得噪点更低、明暗更均匀、细节更丰富的照片,如下图:

前5张为曝光不同的原片,最后一张为通过Capture One软件自动HDR合成后的照片,注意看前景与背景楼房的细节都很丰富。
当然,HDR合成的结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得到最终成片,而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真实世界的亮度范围,为下一步正式调色做准备。当然,这个方法同样适合白天的逆光等“大光比”场景。
4、慢门拍摄更极致的操作
由于使用了慢门拍摄技术,为了避免按下快门时产生的微小震动(凡是三脚架多多少少都会有),最好使用“定时拍摄”方式,如:按下快门键2秒后拍摄。
使用电子快门(静音拍摄模式),而不是机械快门(可能产生轻微震动)。
既然已经上脚架了,那么可以关闭机身防抖功能,避免传感器出现异常抖动影响清晰度。
有风的情况下,适当缩短脚架(优先收缩细脚管),以提高抗风稳定性。另外,给三脚架负重并不是提高抗风稳定性的最好方法,因为重物悬在空中被风一吹也会晃动,甚至由于重心偏离过大而倾倒。
拍摄技巧-时间合成
前说了一大堆,都是最基础的,换句话说,就算你都get了,也未必拍得出精彩的夜景大片。这时就需要更复杂的拍摄技巧了,最常见的就是“时间合成”技巧。
简单说,就是固定机位的情况下,在不同时间,拍摄同一个景物,后期修图时把每个时间的精华融合在一张图片中。
比如蓝调时刻,天空和地面的颜色和亮度刚刚好,但城市还没亮灯。那就先拍下这张,然后相机位置不动,等亮灯了再拍一张,回家后两张照片合成在一起。
合成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复杂程度或拍摄手法而定,城市夜景这种相对简单的时间合成,只需要用到最基础的“蒙版”功能就行了。即:两张照片放在两个图层中,蓝调的那张作为背景放在下层,亮灯的那张作为主体放在上层,然后用遮罩画笔在需要显示的(亮灯的)主体上涂抹即可。也可以试试各种图层混合模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蓝调拍摄和时间合成技巧可以看大师Thomas的详细讲解视频:

接下来介绍几个和夜景相关的,简单又靠谱的后期技巧。
后期技巧-AI降噪和无损放大
我在11月12日拍摄血月亮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使用三脚架或大力夹,只好把相机架在窗沿上,用手扶着,半手持的状态下拍了一些照片。
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使用最大光圈(牺牲画质)和较高的ISO(增加噪点),同时快门既不能太高(进光量变少)也不能太低(会模糊)。
另外,我用的是腾龙28-200mm镜头,200mm端拍月亮依然显得非常小。最终我从一堆糊片中挑出一张不太糊的,然后利用Topaz DeNosie AI(降噪)和Topaz Gigapixel AI(无损放大)这两款软件(Win和Mac都支持)进行抢救。


后期技巧-换天
如果觉得前面的时间合成太麻烦、蓝调时刻等不起,那么可以试试“换天”功能。我常用的特效后期软件有泼辣、Luminar 4,它们都支持AI换天,关键是简单方便。


总结
以上是我有限的夜拍中得到的实用经验。建议真心想学摄影的新手,不要依赖AI算法、LUT这些快捷方法,先打好基础,搞明白原理,熟练运用后,再去想如何偷懒提高效率。
如果觉得照片还可以或觉得内容有点帮助,就请点个赞再走呗。
我是佛系老司机,用车养车、摄影、数码方面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理性消费不掉坑。
各位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