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半的创作

大概是一年之前吧,我记得也是在六月份,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自己心中的不满。他非常不赞同,在大众领域流行的那种对作品的看法——作品一旦完成,便不再属于作者了。
当时我的第一念头其实是:什么?现在流行这种看法嘛?(由此可见每个人心中的大众可能都有所不同。)
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念头说出口,而是做出了一个在如今看来非常糟糕的行为。我说我还蛮认可那种“大众”说法的。
从此友尽。彼此之间不再来往。
故事就此完结。
当然不是如此。只是在我这样说了之后,那个朋友的言语间就多了不少的火气,他是个心高气傲的家伙,总是觉得大众算个P,整天东倒西歪的,没点定见,更别说审美品味了。作品一旦不属于作者,需要依靠这些读者来进行二次创作,那对于现在的作者来说真是完了。
是的,由以上文字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基本是不怎么记得他说了些什么了。但无非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说大众是垃圾,不要盲目从众之类的(他的原话是绝对不要从众。)。我倒不是对这样的看法有什么意见,只是一年下来这样的愤怒语言看得过多,实在是让人很难升起兴趣,记住对方到底讲了些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避免过度的情绪化,因为有时候对方并不容易接的住这些情绪。而一旦接不住,在对方眼里,你就相当于啥也没说。
虽然我还蛮欢迎这样的废话的。
比起这个,我倒更记得住我当时的一些想法。(由此可见我是个很自恋的人。)
我当时是这么跟他说的:就比如一篇小说吧,作者也不是巨细无遗地把所有细节都写在纸上,如果他想要写一篇好小说,那就一定要在文字之间留下许多空隙,让阅读的人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满纸的铁口直断,毫无模糊的空间,那就只是说教言论了,这样的东西你也不承认是好作品吧?既然如此,说这部作品并非完全属于作者,也是合理的。只是大家的思维有些极端,说着说着就容易说成,作品不属于作者了。
多么审慎客观的一套言论。我当时一定很擅长端水。而且字里行间其实也透露出了对大众的不屑和轻视,只不过这种轻视表达出来就是中正平和——因为不要跟垃圾认真计较。
......
那我为什么今天突然想起这件事?因为刚才在听青峰和欧若拉的《Storm》,觉得MV还蛮好看的,歌也挺好听,但没想到评论是一片的“一般般””相比起两位的灵气来说这首歌并不好“,这样的让我无从下嘴的言论。所以我便久违地思考起了关于个人喜好的问题。
其实我一直蛮讨厌“各花入各眼”的说法,因为这很容易导致相对主义,也就是一切全凭个人喜好,而不看作品本身水平。但我又确实找不到一个普世的标准,可以用来评判一件事物是好还是坏。所以我便一直保持着纠结的状态,很多时候不愿意跟别人说我到底喜欢什么。
避免无谓的争端。
但是就在刚才,我想起了上年的这段无聊的争论,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一回事嘛?——人们并不是凭着个人的喜好去评判作品的,他们是在自己的二次创作之中,用自己人生的际遇去重新创造了一个作品。所以与其说是各花入各眼,不如说是每朵花都只盛开了一半,而剩下的一半需要赏花人的内心来填补。
想到这里,我躁动的心情突然就平复了下来——既然这些人已经交出了自己的内心,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即使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