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摩根财团:1个家族、2种符号、3家公司,横跨四大洲的百年旅程

2020-07-30 00:42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为了提振读者们的阅读兴趣,有一些开胃菜是必须的,但着实不知道照片本人是谁】

【写在前面】

《摩根财团》是我2020年上半年啃的最吃力的一本书,这种吃力感并非是因为900页左右的厚书过于沉重,以至于在关键时刻能作为护身的板砖。而是因为此书涉及人物众多,各个史实间的牵连过于复杂。

考虑到这是1本关于一个家族兴衰往事的“笔记”or“回忆”,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一开始我是把该书当做硬核历史读物来看,随着一幅横跨百年的画卷缓缓展开,且又是背景极为特殊的【金立群】先生做推荐序,我隐约觉得这本书的意义比想象中还厚重。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读过《史记》和《资治通鉴》,就能深刻体会到2者的区别,论趣味性,《史记》肯定是高于《资治通鉴》,而《资治通鉴》毕竟是以倾国之力完成的巨著,虽然耐读性差了点,但史料的全面性和相对客观性更优。

所以,如果你想读这本书,最好不要以为它像《史记》那般读起来妙趣横生,它的综合质感更偏《资治通鉴》——全书并没有渲染太多让人心潮澎湃的燃情岁月,“摩根”、Morgan,更像是一个舞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演和群演,他们在这里共同演绎了一场关于金钱、权力、兴衰、分合的剧,往小了说是家,往大了说是国。

【一个家族】

虽然当代的摩根财团肯定不如巅峰期那么闪耀,但作为欧美世界老牌力量,其在老百姓平时涉足不到的领域依旧释放着自己的力量。

其实到了今天,业已荣升世界顶级的公司,由家族的正统血脉担任一把手已经不多,引入职业经理人或合伙人制进行利益绑定属于常态。

很难说这主要是因为家族正统血脉的成长环境过于优渥,导致无法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还是因为时代变了,退居幕后,不抛头露面,更能做一些有助于家族or企业的事儿。

我想,因为是两者都有,当然,还有其他不可说的原因。我们时常聊起的摩根财团,或者说摩根家族,其荣光主要集中在2位大佬身上,分别是“老摩根”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小摩根”约翰·杰克·皮尔庞特·摩根。

虽然早期摩根财团也是以合伙人制度进行关系的深度绑定,但摩根家族则是最无可置疑的权威与核心,不过在小摩根去世后,当时的摩根财团已经不再是摩根家族的直系血统拥有话语权,而是与摩根家族利益绑定的合伙人。

而我们也不得不接受,纵使是摩根这个极为强调传承的家族,在时代更迭的大背景下,也会考虑进行现代公司化,进行IPO并引入职业经理人。

【两种符号】

“摩根”对于欧美老牌金融圈意味着什么呢?【财富】与【地位】。纵观古今中外,这两个概念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想到老摩根与小摩根的离世都能引发国家级哀悼,这就说明摩根财团已经上升到一个图腾信仰的高度。

二十世纪初,美国股票市场接连动荡,无数企业位于生死边缘,在那个政府主导力略显式微的资本早期,作为金融领主的老摩根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稳定了美国的金融秩序,也间接稳定了欧美金融市场。

在此之后,好像也再没有哪个银行家能如此力挽狂澜。一方面,是金融秩序更加复杂混乱,很难再以抽丝剥茧般的操作进行重整;另一方面,是政府公权力的增加,倾国之力肯定比某个团体的力量更大。

对比今天,金融领域出现的各种丑闻,权钱交易背后折射出人性的那种无耻与贪婪,反倒是衬托出老摩根身上的那种旧式英伦绅士风格——不仅仅是外形上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更多是老一辈金融家的操守,对客户保持忠诚,为自己的良心负责。

可惜,这样的人物都随着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我理解的【符号】,其实是【秩序】与【混乱】

老摩根的时代象征着【秩序】,那个时期,银行家们不必像今天的金融机构一样,满世界的找业务,为了收益不惜敲骨吸髓,他们只需要坐在厚实的写字台后,静静等着客户上门,洽谈业务,一切可以从容而优雅,一切也在表面上显得井然有序。

小摩根的时代象征着【过渡】,那是一个世界开始陷入群体性疯狂的岁月,战争、经济崩溃、信仰危机接连出现,不管是世界秩序还是金融秩序,都开始陷入一种【混乱】,而这种真正的“混乱之治”,也差不多是在小摩根去世、二战结束时正式开启。

二战结束、百废待兴,利益高于一切,所有的不择手段都在众人的智慧下被“发明发现”。如今全球的金融市场混乱吗?我认为是【混乱】的,所以,才会频繁有金融衍生品爆出巨额亏损事件,但在这种混乱背景下,“隔江犹唱后庭花”是频繁出现的,我们要学会怜悯,是因为我们永远也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对于那些对生活缺少【秩序】的人,【混乱】才是唯一的出路。

【三家公司】

正如前文我们提及的,摩根财团更像是一个“概念”,如今由最老的“摩根商行”衍生出的三家公司,分别是位于伦敦的摩根建富、位于纽约的摩根大通和摩根士坦利。

毫不夸张的讲,这三家“摩根系”的历史,就是英美金融界一个半世纪的风云史。

摩根建富可以说是由摩根家族在伦敦起家时创立的公司,虽然在国人概念里存在感相对较低,可它毕竟(曾)是伦敦声望最高的商人银行。当然,它最早的名字是乔治·皮博迪公司,后来老摩根的父亲朱尼厄斯·摩根成为合伙人,于1864年更名为J·S·摩根公司,1910年才改称【摩根建富】。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坦利都出于1861年诞生于华尔街的J·P·摩根公司,因为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原公司被迫分业经营,于是,1935年,就有了承接传统借贷银行业务的J·P·摩根公司与承接券商业务的摩根士坦利两家看起来独立,但血脉相通的公司。

现在所称的摩根大通,是因为J·P·摩根公司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圈内俗称“小摩”;而“大摩”,则是大名鼎鼎的摩根士坦利。

这里所说的“大”,自然是说摩根士坦利的资金体量——当然,如今的世界金融赌场,能坐庄的还有高盛、德银、瑞银等大佬,以及背后更不为人知的力量。

【四大洲】

这里的四大洲指的是欧洲、亚洲、北美与南美。

摩根财团起步于欧洲的英国,强大于北美的美国,曾深度参与亚洲与南美诸国的政治、经济事务,也曾因南美部分国家的“赖账”而损失大笔资金。

随着财团的业务扩张,每个银行家也不自觉地扮演起了外交家的角色,“小摩根”约翰·杰克·皮尔庞特·摩根牵头的摩根财团,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两次世界大战背后的重要政治角色,他们是总统的智囊、国王的朋友,他们的财团也俨然成为了影子中央银行,一次次的横跨半个地球,不仅仅是简单的金融借贷关系,更深层次的是,是各种政治事件、政治关系的交互。

哈里・戴维森、汤姆・拉蒙特、查尔斯・斯蒂尔等人的名字,虽然对我们读者来说十分陌生,但作为顶级合伙人,他们在当年的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不同角色。

正像是这些“新人”逐渐替代了老摩根的位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纷至沓来的混乱也让传统财团的势力不复当年,如今,跨国公司、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私募基金等身形庞大的金融力量的出现,每一种都可以快速、全面的获得资金,进行资金操作,赚取暴利,然后悄然离去换取下一个目标。

这种玩法,是摩根财团这种老牌金融机构不太能接受的。然而,不太能接受不代表不接受,如今的三巨头——摩根建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坦利不正是在世界金融圈相爱相杀么!

【尾声】

我们可以把摩根财团视为一个王朝,读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自然也会幻想自己如果是曾经的参与者,是否也能纵横捭阖?但王朝鼎盛后则是必然的衰落,如同现在的摩根实则已是三家相对独立的公司——有点像查理曼的3个孙子瓜分了爷爷的政治遗产一般。

想了解电力之战的故事,可以看这期视频


《摩根财团》很像是群像剧,并没有就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人物进行大手笔的描绘。例如,震撼人心的电流之战,在书中也只是简单几句。纵使我们知道,老摩根支持的爱迪生与威斯汀豪斯支持的特斯拉的那场“大战”,绝对是金融史和科技史上值得一说的大事,更不用说之后而诞生的工业巨头——通用电气,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通用”离我们比较远,但高端医疗领域和航空领域,通用可是个重要角色。

同时,1997年《泰坦尼克号》中的泰坦尼克号,背后也有摩根财团的资金支持,但这个故事在摩根财团的历史上,可能只是一个略显哀伤的插曲。

毕竟,1912年发生沉船事件,1913年老摩根去世,虽然两件事没有任何相关性,但似乎也可以理解为由英国开启的伟大航程,最后还是要以某种方式“辞旧迎新”。

因为,1913年,还有一件影响世界金融发展的大事,为了控制银行家的影响力,美国依照《联邦储备法案》,于1913年成立了美联储

在这个“细枝末节”被“轻描淡写”后,《摩根财团》给我们呈现出的就是一种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陈述——前文也提到过,也就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作家并没有在行文中过多表露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这似乎也回归到了本书的原点——《摩根财团》本身不是一本小说,也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物或家族传记,它更像是关于150年全球主流资本市场的发展实录,王权没有永恒,华尔街也许会永续,但华尔街头的飘扬的旗帜,则会不断被新的巨头代替

(全文完)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






摩根财团:1个家族、2种符号、3家公司,横跨四大洲的百年旅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