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0年的中文東方社群」論壇記錄(2)
參、作为同人的生涯规划
胡:
随着年岁增长,我们都要面对现实问题。如果同人活动不能让你得到你想要、需要的人气、金钱与「文化值」,而「快乐值」也不再足以抵充不足的部份,那就只能退出了。所以,如果已经年过三十或须及早面对现实,而又还想继续活动,甚至以同人作为专职,怎么办?如果选择商业化,如何不异化?还没出社会的,又可以如何规划,使自己在这里的经验,将来也可以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价值?请大家分享自己的情况与想法,并讨论这与同人社群生态的直接关系。
我现在已经三十六岁,即将三十七了,而囧仙和大米既然也入坑了十年以上,那么也可能年过三十了,两位基本上以此为专职,把东方当成一种事业来做,那么这种专职路线当然不是适合每个人,年轻的朋友毕业了,进入社会,他们可能就要面临抉择,减少活动甚至是退坑,如果还想进行下去怎么办,对于经营同人社团来说可能也高不成低不就,大家对于自己的生涯规划又是什么样的想法,那么我们如何营造更加友善的环境, 让想来的想走的都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囧仙:
我先说啊,我还没有到三十岁呢,我比你们俩都小,先请大米说说吧。
大米:
我也是机缘巧合,入东方也是受到动漫社同学介绍,玩了一下永夜抄,然后在店内接触到东方同人音乐,我本身在学校里面就接触过音乐、舞台相关活动。自然的对这方面兴趣比较大,怎么发展到现在成为了全职,是因为现在国内的东方市场逐渐成熟,不像以前爆火的时候,从那时候做到现在会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是比以前赚得少了,我就干不动了。再说回来,我为什么全职去做同人这个事情,同人只是一个相当于商业的概念,
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东西,做同人的话,自己也比较轻松也很喜欢。我是一个喜欢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人,如果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发展成为一个事业的话,我个人是非常想这样做的,所以我也往这方面努力去做。到现在我不能说自己做得很成功,但是这个方面囧仙要做得比我好,我还是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服务到大家,同时希望在大家接受相应服务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报酬。
这里我也想跟对同人不太了解的小伙伴们说,同人只是一种形式,可以专业也可以业余,要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是有一份本职工作,再业余的去做,还是说得专业的去做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对每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抉择,大家一定要认真考虑很多问题,如果真的真的真的想要认真去做的话,那就加油努力,它一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的。
胡:
大米你要不要聊一下家庭情况,你都有女儿了,太太和家里长辈的意见如何?
大米:
我家里面也比较支持,这也是我能做下去的原因。目前我的家庭已经全面东方化了,我那个小女儿也会跳《kiRa☆rhyTHm》,会哼二小姐的曲子,我的状态是全家都在搞东方,就是这么跟状态。
囧仙:
在我看来,我在选择东方作为职业之前对日本的同人文化已有相当的了解,在13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意识到了一些事情,那时候的国内东方同人由盛转衰,经历过的人都知道11年到13年三年是国内东方的黄金期,非常非常夸张的黄金期,可以说当时做同人,那就是东方同人,当时动漫杂志那铺天盖地的都是东方和国内东方同人社团的广告,然后从13年开始,东方同人就逐渐转向衰退,但是到14年15年之后几乎就不剩下几个东方同人社团还活着了。大家可能觉得我说起来很夸张,但是那段时间还在出东方新作的同人社团非常非常少,几乎没有了。
然后我发现日本同人社团职业化非常厉害,就像大米所说的:同人与否与职业与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同人当然可以很业余,当然也可以很职业,日本有非常多的职业社团,背后甚至会成立专业公司来解决税务跟人事问题。我可以说百分之八十以上大手社团都是职业化的,这也使得现在的日本东方同人创作可以持续下去,长久下去。大家也能够得到充足的收入以及比较好的回馈,那么国内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呢?当时就去探究这种可能性,最后探究的结果就是自己成为专职做东方的人,我自己成立了一个职业的东方社团。
国内目前的专职做东方屈指可数,除了我,大米,瑶山百灵,似乎也没有非学生专职做东方的。
胡:我也是一个。
囧:
我发现一个情况,就是国内社群规模和提供收入的量级难以养活更多的人来专职做这个东西,所以我当时非常羡慕日本有几百上千的社团可以专职做同人,还可以把Team养活得非常好,大手子一年赚好几百万,那是很轻松的事情,那日本可以好到这种规模,那么国内曾经有没有过这种时候呢,哪怕是12、13年中国东方的黄金期也没有达到过日本的那种程度,甚至日本的零头也没有达到过,所以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国内东方从来就没有正儿八经的火过,至少说是在同人创作的这个概念上来讲,还没有正儿八经的火过,当时最火的时候也没能达到日本那种火的真实的状况,所以我认为国内东方还有有未来的,还是有可以发展的目标的,所以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努力,把国内东方啊,社群也好,爱好者的规模也好,把它做大,这是一个我一直努力的结果。从15年我就选定了这个方向,我的一个潜在目标就是国内东方爱好者可以花更少的钱和精力,但是同时国内的创作者的收益与所获得的,包括点赞,评论,转发,支持以及销售量,购买数,粉丝数量都能够变多。所以我要把中国东方社群规模做大,来达成这些目标。
我尝试了很多,因为是全职嘛,我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试图让国内的东方社群和日本的方向去靠近,或者规模靠近。
也试了很多做法,比如17年的时候,我做了秘封活动记录,你想大家看的都是满福、夏乡、PVD、写真馆,都是日本才能出这种话题性非常牛逼的作品,如果国内做了一个,这对于国内社群自信心的建设或者凝聚力的建设有一定帮助。
然后在17年的时候,我办了幻奏盛宴,我所考虑的是:日本可以有,那为什么我们国内不能有。于是就办了幻奏盛宴,果然不违重托,使国内东方热度突破冰点,说是“强心针”还是看轻了幻奏,据我调查了解,很多退坑的人,因为幻奏盛宴重新回坑,很多的没有考虑创作的人也开始考虑创作了,然后各个地方THO的企划也如同雨后春笋钻了出来。这是将国内东方规模做大的很重要的一点,但是幻奏盛宴能达到的效果也只有一个,就是:重新燃起大家的热情和信心,但是对于扩大东方爱好者的规模来讲,在我看来效果很一般。但它有一个额外的效果,这一点很重要,它可以让很多东方爱好者把自己的爱好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在我了解,东方爱好者大部分都是高中生、大学生,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爱好正大光明介绍给自己的父母、家人、同学。这并不是拿不出手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值得炫耀、称赞的爱好,这也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结果。
除了幻奏盛宴之外,我还在搞上海THO,我从16年接手策划工作,17,18,19年,所有人都能看到,上T规模每年都在翻倍,从800人,到1000多,到2000多,到现在TH10已是3000人的大型活动,在日本都可以排得上号的大型活动。在我看来,国内东方活动需要一个标杆,旗帜类型的活动,让大家意识到,东方活动能够做到的多样性,丰富精彩,能够多么吸引人,我在做策划的时候也是在想,怎么才能够标新立异,包含更多的内容,精彩的环节,在我和氧气聊live的时候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根本思路,Live环节尽量请不常来中国、不常演出的有名气日本社团。无论是寄卖会的内容策划、内容安排,还是社团区安排、舞台的搭建、live的安排各种各样的,都是尽量在活动中展现中国东方最好的一面,把最好的东西爆发出来,展现给国内的所有东方爱好者看。
除了这两个事情外,我还引进简体中文版的官方出版物。我当时一直在思考一个事情,国内东方爱好者现在是否缺乏吸引同好入坑的手段?为什么呢,以前零几年的时候,10年初的时候,学校后门的报刊亭非常流行,那个时代东方爱好者想要传播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的同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学校后门的报刊亭买一本杂志,比如说《二次元狂热》、《季刊东方project》、一年一次的《东方梦华录》,这个对于新爱好者的入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我认为我东方生涯做的让最多人入坑的东西就是《季刊东方》了。据我私下里的了解与调查,《季刊东方》至少贡献了五位数的新人,但是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渠道了,因为杂志,报刊亭基本上都凉了,《季刊》凉了,《二次元狂热》也快凉了,《梦华录》也出不了了。另外当时报刊亭还贡献了大量的盗版书销量,光盗版的《求闻史记》就是十万量级,其他盗版东方书合起来也有十万量级。(大米:盗版书在淘宝上卖得还挺好)我们要改善这个现状,想让东方人能有一个工具去让自己的同学入坑,并且取代盗版,吸引更多人入坑,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引进正版,所以我从15年开始,结果没想到到2020年也没有出,这也是让我始料未及的事情,这个不是我摸,而是里面确确实实是有很多的问题,真正搞起来没有你想象的这么简单,每一个环节都有障碍,最后变成了没有办法如期出书。(大米: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尤其是没有先例的东西往往很难做,就比如说我做幻奏之后,才纷纷出现《少女前线》,《阴阳师》,《永远七日之都》音乐会。在我做之前真的没有一家做这种二次元交响音乐的,可以说我这就是摸石头过河,后来者吸取经验教训就不用摔跤了。做出版物引进也是,之前没有人做过这种超粉丝向出版物的引进,这里面需要摸索的东西,需要打通政府的门路,这个东西,那个东西,太多了。包括校对,审核,改图,我举个例子,翻译为什么这么慢,《东方求闻口授》和《东方文花贴》里面的一迅社都没有原稿,他们搞丢了,我们只好自己拆书扫描处理,再翻译改图,导致我们的工作效率根本上不去,这给我们增加了800%工作量难度。
除了出版物这个那个事情,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现在做的就是把ZUN往国内带(大米:框过来),这个事情可能国内只有我能做,为什么只有我能做这个事情,我从16年开始,跟ZUN搞好关系,这真的是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日本人本身很注重逐渐交友的流程,要先跟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搞好关系,然后跟朋友的朋友搞好关系,再跟他的朋友搞好关系,最后再跟他搞好关系。我花了四五年时间了才能跟他有比较通畅的交流方式,这其中帮我做翻译的工作人员都换了四波了。真的很困难,可能一般爱好者没有这种经验,如果你试着给ZUN你就会知道,ZUN回复你的,就算是邮件内容明显需要他回复,他也不会回复你的,而且他本身也回避跟别人搞好关系这件事,毕竟在日本也有很多人想跟他搞好关系。不过我可以给大家放个卫星,在我的努力下,ZUN已经开始尝试做有益于国内东方爱好者的事情了,我看到今天晚上的议题的时候,就看到了是否存在一些方法,可以拓展我们的东方爱好者社群。在不久的将来,一两个月之内,大家就会听到很多消息:ZUN东方相关的进行一些授权合作,这个那个的消息。对于商业企划或者爱好者来讲更有利,或者对于中国社团来讲,各种新的规约,包括为中国制定更适合中国的规约,像这种事情将来都会逐渐推进,虽然这些事情可能会比较有难度,但我想这也是可以做的,将来对与我们中国的社团,爱好者或者是社群发展有很大帮助。我们也不必羡慕日本那边有商业企划,这个那个的平台、机会,爱好者跟社团有很多福利可以享受,我觉得我们也都会有的。这些成果我能看到,但我不能跟你们说,比如说前几天我给B站的运营讲课,讲的就是东方相关的东西,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个月,我也会去其他企业,或者给他们的策划运营相关的人员啊,讲东方啊,同人啊和同人文化这些东西。因为我所希望的是:东方在国内扩大爱好者规模,增加商业合作的同时,保持东方同人氛围,不能让同人精神变质。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改变。如果只是扩大社群规模却丢了同人核心文化的话,还不如不扩大呢,这样会导致老人和新人激烈的冲突和社群断代,这些都是我想要避免的东西,所以我也会很谨慎的做这些东西,上课也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同人是怎么个样子,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式。这些东西至少在我看来,是有比较好的前景,我个人对于东方的职业规划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说是规划,也已经走了一半以上的路程了。
我个人说一下我家庭是什么情况,首先我还没结婚,也不存在养孩子的问题,从家庭来讲,我家人也非常支持,某种意义上是放纵。我从小父母就不怎么管我,当时我还是高中生,在东方社群里面小有名气,我第一次带论坛贴吧的网友,带他们一起参加线下活动,聚餐,当时特别搞笑,我一个高中生带着一大帮大学生,他们还管我叫囧主席,都把我当成他们的leader。其实我比他们所有人的年龄都要小,对我来讲这个经历挺奇妙深刻的。家里人对我的态度就是:你想怎么样都可以,爱做什么做什么,我们都不管,现在其实也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仅不管还很支持。比如2019年我做上海THO和幻奏盛宴几场活动,导致我三天之内亏了将近四十万,导致流水都非常崩溃,最后我在家人支持下卖了一套房子,卖完一个房子后发现还是不够,因为要做秘活,于是我跟家里人提议就再卖了一套房子。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土豪,家里也是当年在房价很便宜很便宜的时候,为了上学方便买了,卖了两套房子之后,我再卖就没有地方住了。但是家里人还是也很支持,把钱投入到东方当中,我想一般家庭也不会支持到这种地步,应该是没有的。(大米:我也在卖房)
我觉得东方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我基本是为了东方而活,好在家里人也很支持,虽然很累,平均一天睡不到两个小时,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我也很快乐,可以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在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预想的同人作者和爱好者们能够有更好体验,对于这些事情我就非常的开心,这就是我东方的生活了。
大米:
囧仙考虑的是大部分爱好者,而我更多考虑的是,更多的普通创作者,给他们提供支持和资源。刚才谈到了为什么全国THO都起来了,除了上海THO、幻奏以外,我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发现,我一直以为国内有一个东方社团的交流平台(囧仙:但是一直都没有),然后我就建了这么一个群,这直接导致了从去年6月份开始全国THO大量爆发。我就希望他们的资源整合一点,招摊起码方便一点,结果就爆炸了,以至于有些地方有点hold不住。目前我还是觉得,有多少米吃多少饭。我希望组织者也好,社团也好,愿意为这些去做更多的努力,这个圈子的规模越大,资源越多,这总是好事。看到一个方向就可以去行动和尝试。囧仙就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我就稍微差一点,我个人还是喜欢那种不是那么高压的工作。
胡:
非常感谢两位,那么下面请晚岚分享一下从还在学校的角度观察的同人社群和自己作为爱好者和参与社团活动的人做的生涯规划与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晚岚:
我应该是我们四个人其中最接近普通爱好者一个,各位都是家庭支持,搞大型活动,做社团主催。我应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了,家里并非特别支持我搞这些东西,都是很一般的态度,我也是据理力争来保持自己的主见去做这些东西。
我当时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当地也是一个小地方,跟很多人也差不多,高中时当地的漫展没有什么东方活动,有一次我出了漫展,我就想能不能自己也搞个活动,然后就申请了一个小摊位,招呼上了一帮人带上同人作品和电脑就搞起来了地方上的同好会,这个时候接触了当地的和网络的东西蛮多的。后来因为高三了要考大学了,就落下了一阵子,上了大学正式跑展,和各个同好开始线下接触了,在大概去年长沙THO遇到一对家长,他们跟孩子一起来的,当时正好碰见了,十分支持孩子参与同人,从幻奏一直跟过来。后来我在上海THO也遇到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情况,大概是18号,晚上是live,当时她在门口,手上拿着面包,说孩子没有吃饭想送进去吃饭,我们说让她等一下,等孩子出来的时候,我们稍微采访了一下,她说孩子在前一天买了3000多块的同人物,我问家长是什么样的态度,家长表示:孩子喜欢就买了,3000块也不心疼。我觉得可能大部分爱好者的家庭并不会特别支持,出来进行各种活动可能要面临各种压力,有各种什么事情干扰,限制也是蛮大的,甚至是本地的活动也有可能因为各种事情去不了。
我同辈的话,我接触的人不像你们这么多,主要是以我大学的本地小圈子为主,我去之前我没有看到成形的组织,我去了之后才慢慢开始有活动,我就自己主动去进行交涉,然后有了东方聚会一类的小活动。这些东西不一定自己会有,它可能需要你自己去推动,不是说地方突然就会出现一个活动,有时候真的需要你去做一点实质性的改变。
观察与思考的话,我觉得大家可能会比我的境遇好一点,问题可能有多也有少,今年我们做了一个群组分布的调查,形成了一个地图一样的东西,分为地方群和大学群,在WePlay与微博有所展示。以黑河腾冲这一线过来,沿海城市东方群挺多的,但很多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呢,这个群只有一个人,但还叫地方群的名字,这个情况也比较多,最后不知道如何发展。后来我又发现一个规律,是按人数来总结的,有一个趋势吧,是人越少的,可能会偏向与越少,中间有一个阈值,高于这个值的话人就会越来越多,低于这个值的话可能就会慢慢消亡,这个也是我的一个推测吧,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大学群的地图还没有更新,还是2019年7月份的,现在THB上也有了专门页面统计,大学群还是方便更多人的交流,可以有这样一个平台。之前说是扩大蛋糕的问题,但是现在还有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同好在哪里,这个情况其实非常非常常见,我在贴吧微博都有看到,特别是我经常在的QQ群里,这个也是很多的,虽然THO把一部分人聚集起来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情况下。我要讲的就这么多了。
大米:
我赞同。之前讨论到有人自闭,这个情报的传递的确很难。有些人自闭,甚至都不会去关心自己本地有哪些事情,偶尔出来喊一下说没有同好,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去找过,所以没有。
四、社群研究的方法
胡:
如何评估我们这个社群这几年来,在各方面的实力与能量,作为各种活动企划的准据?如果站到了大型活动主办的高度,这就是必须思考并且实际着手研究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上好的学术问题。请囧仙、大米和全国地方东方调查组对此与大家进行讨论。
大米:
那还是囧先来呗?
囧:
我觉得这个话题我最后说比较好,请晚岚先说,然后大米,最后我再说。
胡:
那晚岚,现在你们这个调查组大概有多少人,大概这两年什么时候开始办的,做了些什么?
晚岚:
这两年的话,我们的调查组的人是以参加地方THO为主了,我们要写地方THO的repo,因为要了解地方THO的情况,还有地方社群的情况,招了一波各地区的人,这就是我们调查组的人员组成。从社群研究来说,我主要还是研究网络社群,QQ群、微博、B站,但我还是以QQ群为基础做的一些东西。
日本也有我们的同行,当时上海THO来的上条砂智先生,与我有些类似,只不过他是以经济学为基础,囧仙应该知道这个人。
囧:
他正在写同人经济概论,他考虑以经济学、商业和市场分析的角度分析同人市场是怎么样的,很专业的分析报告,他现在还在写。
晚岚:
之前他也写过一本日本THO发展概况一样的小册子,当时我们在上T的摊位就相邻,于是就进行了刊物互赠。他那一本小册中说到日本的THO与中国的THO不是一个概念,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日本THO是以寄卖会为主,而中国的THO则包括寄卖会,打则一类的游戏活动,以及舞台表演一类的活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活动。
囧:
这就像前说的,如果只有寄卖会的话,这个在中国也是撑不起来的。
晚岚:
说到研究,日本那边还有一个人,就是《东方社群白书》的作者,这个囧仙应该也知道。
囧:
久树辉幸。
胡:
我也有买他的书。
晚岚:
他每两年都会写一本,分析P站投稿作品,Niconico投稿作品的一些东西,总结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我当时就在想我没国内能不能写一些这样的东西?现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中也有类似社群研究文章,比如《华胥三绝》,《东方寓梦粹》,但是都比较零散,没办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我也是有请人帮忙翻译了久树的社群白书,我们作为内部资料看了看,我就想国内能不能翻译或者引进一下,我觉得这对我们做社群研究还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现在大家研究的题目都是比较散的,之前知乎上也是有过类似的问题。国内是否有组织或者相关人员来进行相关的社群研究。胡博士应该也知道,他也是提到了自己的《东方文化学刊》。
胡:
《学刊》上面有一部分是探讨社群的,也从久树辉幸的书里摘译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博丽神主传说探真〉(作者帆波),另一篇是台湾东方爱好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如果有人能翻译久树的社群白书,也许出最新的一本,也许出一本合集,重新编辑一下,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不只是说可以买出几百本,对于做学术也好,将来求职也好,也都是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主持翻译的《游戏时代的新邦乐》的团队里面也有一个人,考虑着做做看,我就很支持他。
晚岚:
我知道那个人,他先跟我接触了以后,看到了胡博士在WePlay后面的那篇文章《我们需要更多的社群研究》,然后就开始动了。我们现在还是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成体系的来做这些。囧仙其实也做过这样的东西,他的数据掌握的应该也比我多。我自己还是以兴趣为主,想要研究我们这个群体什么状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做更加东方化一些,希望更多东方爱好者加入我们的社群研究。
胡:
这其实也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就像囧仙刚刚说他去给人家上课,既然是上课,那就会举出许多数据,那这些数据的权威性从哪里来,比如全国地方东方调查组做的数据,如果更体面一点,做个这样的本子,甚至做到学术论文这样的东西,这就有利于在大学结束后还想把东方继续做下去的人,可以用拿得出手的东西,说服别人或者自己去做下去。
大米:
我就简单说一下,我做的除了是给创作者以及社团一些便利与服务,剩下最主要的还是做东方同人音乐。其实国内东方爱好者基数是大,绝对数量甚至有个几十万人,但是我们跟日本不能比,我们地方太大了。喜欢的人可以喜欢各个方面,有喜欢画的,有喜欢打游戏的,各种各样的。我就说到一个音乐,就是众口难调,可能每个活动有自己的倾向,但难以把方方面面顾全,每次活动我都会提前做问卷,但结果基本上差不多,先不说大家都知道的,大部分爱好者是学生党,可支配收入情况不是很好,这些大家都知道的问题,从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来讲,还是比较喜欢听安静的人占大多数,我们不像囧仙做的交响乐有那么多人,Live这种比较激烈,比较high的面向的人群相对较窄。我希望能够做大,但是这种客观条件与受教育情况和社会氛围相关,我们的社群和日本的相比是挺不一样的。从这个点反推,我们在做创作的时候是不是要去调查一下受众,做东西的时候有多少米吃多少饭,不要用力过猛,用力过猛容易死得很惨。还是希望不同的创作者为喜欢他们这个风格的爱好者去创作作品,保证能够持续的做下去。这就是我做的社群与创作者之间联络的工作。
胡:
好的。那么在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讨论一下部份同好对「圈子」的不满。B站曾有人留言,说很反感现在一种渴求一剂剂「强心针」来撑持「伟哉我大东方」的气氛,过两天他自删了,可能是不想自讨没趣,但其实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正视这种意见。我也在线下场合碰过同好和我直言说不喜现在中国大陆东方圈「中心化」甚至「饭圈化」的现象,但进一步交谈后我又发现他看到或听说的情形和我的见闻有很大差别。这之中可能有误解,也可能我们做社团做久的人会有盲点。希望大家可以就此提出思考。
囧仙:
我看到了你说到,B站里面有这个留言,虽然后面自删了,但是最后意见留在了这里。我觉得这个意见有一定意义,确实国内的东方发展不能只依靠这类的“强心针”来维持,用特别轰动的事件来维持圈子的热度,我觉得这是不合适,不合理的一个情况。为什么我管幻奏叫做“强心针”,因为强心针是对濒死的人用,让他活几分钟,但终究还是会死的,只有幻奏是不可以让东方活下去的。所以我要推别的新的东西,包括和ZUN进行接触,同人规约,都是确确实实让社群有所发展的,包括大米的LiveParty扶持国内音乐社团,培养东方同人音乐氛围,这都是让稳定社群发展,能够让圈子活下去的做法。强心针也是需要的,但是光有这个也没有用,你要慢慢的输送养分,让他自主的运作下去。然后看到胡又天这边,有人跟你说,不喜欢大陆东方圈很中心化,甚至饭圈的现象,但进一步交谈后我又发现他看到或听说的情形和我的见闻有很大差别。这之中可能有误解,那么碰得到同好是跟你怎么说的呢?
胡:
好比他看到论坛、贴吧上有人发帖子说担心这个圈子会不会怎么样,会不会搞得太过,然后他就把这些担心认为是事实了,就以为现在已经变成那样了。
囧仙:
我个人认为中国东方和日本东方都需要一个中心的,当然中心有且只能是原作者,ZUN也认为自己应该是东方的决定性位置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也正常的模式。但是在国内,长久以来是中心缺位,我认为我们中国东方有点像银河系啊,繁星璀璨但是中心是个大黑洞,不发光不发亮。虽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性,大家还是围绕着ZUN在转,要解决这样的情况的话,可能你碰得到的同好也要有一定的改观吧。咱们回到最开始的议题,如果站到大型主办方的高度,如何评判我们的社群的实力以及各方面的实力?我个人觉得国内最近两年的活动总体还是稳定,尽管有些THO略微缩水,但是大部分活动都得以延续,尤其以北大例会为首的高校例会非常有价值,对于在校的东方爱好者,这些东方下一批的顶梁柱在培养爱好的热情,深度,广度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个人非常支持高校例会这一类的活动。
除此之外,也有大米提到过的小型活动,无论是例会还是聚餐,尽管有新人很难融入的问题,但是对于保持国内的现状,已有爱好者的活跃程度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型活动也是一样,虽然可能很难维持,比如上海TH10很明显的它的收入与它的支出相比,它的票房也就30万左右,但是总开支就有50多万。无论如何都必定会亏损的,(大米:所以我们要涨价)但是光涨价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也要增加购票人的数量,收入的来源方式,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我对于目前国内线下活动的增长与发展,我给予一个比较好的评价,但是如果不增加爱好者社群规模的话,未来是否能维持线下活动、线上企划、同人社团的情况个人持悲观态度。我觉得现在已经超出了承载能力的情况了,需要增加社去人数才能承载更多或者是保持现状,所以未来还是还重要的,虽然我过去几年我给予好评, 但是我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是保持一定的担忧。
大米:
我觉得也是,现在的情况已经超过了有多少米吃多少饭,要想办法增加米的数量,解决吃饭的问题。
胡:
这也很实际,大家学生的时候可以说用爱发电就好,但是毕业后就要过生活,如果你没有赚到钱,也没有挣到够高的「文化值」这些可以变现的资本,那么这个事情是无法允许你持续做下去的,但是如果想办法赚取多一点的利润,那可能很多同好也就会不喜欢你了。刚才囧仙说日本有那么多专业的同人社团,这是为什么呢?(囧仙:因为人多呀)他们很多人现在都是三四十、四五十了,大家都是那么大的人,自然会有类似的思考,我们现在还比较年轻,但迟早也会到那一步。
囧仙:
其实胡博士说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咱们国内最大的活动上海THO,现在也只有3500个游客,而日本最大的东方活动博丽神社例大祭有6万游客,这就有15倍的差距,这其实很难弥补的,而且这游客中有2万人都是30岁左右的,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情况,我们知道博丽神社例大祭主办方已经50多岁了,这些大手的东方社团,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30岁往上,消费力相对而言也很强。而国内爱好者平均年龄还没有到20岁,相当于国内大部分东方爱好者还没有工作,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能支持的水平也比较低,创作者年龄也比较低。这意味着中国的东方社群有充足发展空间。虽然客观上来讲有缺陷,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发展空间在这里,如果国内东方社群又老人又少,这才是真的要死了。
大米:
你说现在我们没有很多新人进来吗,其实是有很多新人进来,但是问题在于能否留住老人,相当于说把我们这个的群体的平均年龄往上顶一顶,那么消费得起的人群就会增加。而且中国太大了,就算是我们有很多人分散在各处,上海THO的能力本身就只能吸引这么多,但要养活这么多的创作者跟社团,其实是很吃力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这些努力能否让更多的人留下来,继续发光发热,让创作者持续的创作下去,能得到时间积累去创作更好的作品,让大家买单。这是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囧仙:
而且像大米所说,能留住老人其实挺重要的,东方留人的能力不太乐观(大米:有点低,我觉得),像日本那边,新入坑的东方爱好者年龄可以低到十一二岁了(大米:油库里爱好者),但是同时四五十岁的人也能保持住,博丽神社例大祭,有1万个40岁上下的人,有1万人都是10岁出头的。这个活动能吸引这么多老头与小朋友,这个值得我们国内去研究考虑的点,国内东方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人的吸引力有点薄弱了。
大米:
像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以前的渔场,是一个很老牌的一个地方了,我们17年做乐祭的时候,有个跟做扭蛋的地方有小合作,然后他就正好在那个公司里面,我们就问他,像他在以前就是真大佬,他其实已经完全淡出这个圈子了,我还是觉得我们是留人的确实不足。
胡:
那么让我们来个总结吧,展望一下今年的前景,圈子里总是风风雨雨,大家希望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呢?
晚岚:
我昨天(1月19号)早上刚刚写了一个2019年的总结吧,算是回顾了不少东西,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新的一年,当然要有新的气象,大家活动照常进行,线上线下活动都能顺利举办,更多同好加入到我们的群体中来,同好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多,推广的渠道也可以越来越多吧。
大米:
我就不说大的,我就说小的了。我希望新的一年,中国的同人音乐社团,前端时间有点不稳,接下来能不能稳定的发展下去,能够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我非常努力也非常希望他们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为国内的东方活动提供资源和宣传,让大家能做得更好。我希望能够做到这两点。
囧仙:
我就不是展望,我其实是在放卫星啊。我觉得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国内的东方无论是政策也好、规约也好、大环境改善也好,各种客观条件也会促进国内的东方爱好者向前发展,无论是同人社团,还是爱好者,作者都会有更好的体验。短期内国内东方社群的未来还是很光明,机会也很多,会出现新的整体性可以促进国内的东方发展的事情马上到来的,大家可以跟我一样,可以满怀期待和信心去迎接更好的未来吧。
大米:
我觉得未来还是美好的,我们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所以我们要为之努力。你都不相信未来是美好的,那努力顶个屁用,对吧。
胡博士:
今天也是非常感谢大家,
囧仙:
今天还要提问吗?
胡博士:
所谓结束以后才是正片嘛,那么下面就请各位自由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