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0年的中文東方社群」論壇記錄(1)

經過長時間的整理,這次論壇的文字稿終於出來了,全文將近40000字,感謝同學們辛苦的勞動。這篇先放正片部份。
「展望2020年的中文东方社群」论坛记录
时间:2020年1月19日22:30 至 1月20日04:00
錄影: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247136
录音整理:孙文约,夜极,晚岚
校对:胡逆天
壹、线下活动的协调与发展
胡逆天:
(开场白略)那么就如先前在提纲上所说的,首先请对2019年各大展会及活动的成绩作个总结吧:这些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成效?请囧仙先来发表一下看法。
囧仙:
2019年各大展会成绩总结,那我只能说说我办的活动了,别人的活动我不方便评价,我只能说说我办的这几个活动,2019年8月份的上海THO,全年的三场幻奏盛宴,还有5月份的北京THO吧,大概就这么几场活动。
如果要我说的话,其中最有价值的还是8月份的上海THO。因为8月份的上海THO比起以前的每一届上海THO来说,它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第一次把THO的规模做到了一个正规展会的规模。因为以往,一般地方活动最多也就是1000人左右。其实办过活动的人都知道,小于1000人都是不用报批的,在公安那边都不算是群众性活动。然后上海THO也是第一次把国内的地方活动办到了3000人以上的规模。除此以外也包括东方Station,例大祭,日本企业或大型企划的主办方亲自来参展,还专门做了一期特辑,请ZUN做嘉宾。这也是第一次让日本官方这些人知道(中国)国内的东方活动也能办到这种规模。
然后就是12月份的Weplay,也算是我搞的承办。Weplay的话是ZUN第一次来到中国。
在我看来,Wepaly东方专区作为一个展会主要有三个成就:第一就是让ZUN和ZUN身边的人明白商展不一定比THO强(在我看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二就是让ZUN亲身体会到了国内东方爱好者的热情和能力,以及方方面面,包括8号晚上所有参展社团的聚餐在内以及场内的互动环节等各种方面,让ZUN体会到了以前他没体会到也不太了解的东西;第三也是国内东方爱好者的密度以及对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开展前一天活动主办方还在和我抱怨说没有东方爱好者买票,没有东方人来Weplay,让我再多加把劲多宣传宣传,结果没想到当天是没有人去别的地方,所有人都去东方区了,这也算是这次展会显示出来的一个结果吧。在我看来,2019年对于国内东方社群活动来讲各方面都是一个转折点,具体要多转折那就要展开说了,那我就要说好长时间,不如先说这么多,请先进行下一个议题。
胡:
好的,谢谢囧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请大米分享一下他经营和主持LiveParty的经验,还有去年一整年的工作成果,以及在这里面我们有多少国团在这其中得到成长、得到磨练。
大米:
我再从早一点讲吧,从前年到去年各地THO爆发的态势。我本来是想引导一下这种东西,结果建了两个群之后,我发觉应该不是我用力过猛,而是各地确实挺饥渴的,活动一下子爆这么多。然后我们LivePatry从支持各地THO以及国人社团去入驻的角度做了这么一个活动。
我感觉吧,如果是第一次办的活动效果都非常好,就说明之前国内相当一部分的东方人就是处于极其饥渴的状态,因为中国比较大嘛,大部分人都没办法跑那么远,甚至不能出自己的省、自己的城市,那就很需要地方上去做这样的活动。活动得有人组织,其实在以前组织的成本蛮高的,后来我们把这些资源都做了一下整合,一个是给了大家借鉴的机会,二是做起来成本不会那么高,活动总体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然后去年给我印象深刻的东西是前一年办过一届的THO(除了上海THO以外)好像第二届均出现了缩水的现象,一方面是饥渴被解决,二一个是不是每个地方的展会来的都是以本地(同好)为主?就刚过去的福建THO,我们从LiveParty上以举手的形式做了点大致的调查,然后发现还是有很多全国跑的大佬,真的非常多,本地人大概能占到2/3左右,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别的活动我不好讲,毕竟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亮点,可能晚岚在做各地区的调查对这方面会有更仔细的分析。
然后LP这边,现在我们国内的音乐社团最近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但是还是遇到了很多刚刚弄社团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演出队伍频繁的更换,我们在给他们录制的同时每次也有结束后的总结,希望我们国内的音乐社团能越做越好。
我这边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胡:好的,现在我们请晚岚分享一下全国地方东方调查组目前的观察与分析。
晚岚:
如果要我说的话,我好像也没有太多东西要说的,因为目前我们主要做的还是展会repo这一部分,别的部分我们也没有做得太多,了解展会活动情况,同好情况以进行问卷调查。
不过目前来看这些东西已经不太需要了,因为很多活动都是小题大做,比如说去年7月20号跟27号当天有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活动就这样连在假期形式的。
还有很多活动甚至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不知道活动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后续,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其中有什么内容、发生了什么事情,微博上没有人说,别的群里也没有人说,顶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活动群里有过一些消息,我们外围的人很难知道活动是个什么情况,作品卖得怎么样,人是有多少。但就今天这次福建THO来说的话,我就图片上来看,场地相对于人流比较小了,看起来还比较热闹的,但实际上的同人作品销售情况我们也没法估计。
然后从其他方面来说的话还是囧仙那边的Weplay办得比较成功,我今天早上是做了一份《2019年国内东方社群事件年历》,Weplay的影响度在全年度的东方活动中应该算是非常高的,是值得肯定的。以及上海THO,规模也是非常的大,也是令我们国内东方爱好者很自豪的一样东西。
其他今年的活动的话,也都算是成功吧。其他一些更加细微末节的东西现在也不太好说。
关于调查组我今后的打算也是想要缩减一下计划,对一些大的活动我们可能会集中精力进行一下报道,一些小的活动我们可能就不再大肆篇幅地进行论述,写一些repo这样的东西,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谢谢。
胡:
好的,我们谢谢晚岚的分享,那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题目,就是「看现在」。
针对近期展会等线下活动过多过密,导致主办亏损、社团疲劳、同好参与程度不如预期的问题,我们当如何应对?
那下面我提了三个子题:1. 能给予想办活动的人什么建议?2. 我们是否存在一个协调时程的机制?若已有,还可如何做得更好? 3. 针对去年我们对大米访谈中大米所说的「我们把蛋糕做大」,吸纳比较边缘的同好进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是现在可能还不太成功,那还可以怎么办?大米对此有什么想法?
大米:
我觉得其实是这样的,各个地方的活动规模就像我刚才说的,有的地方办完之后第二届就会缩水。我觉得第一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原因;二是实际上我认为缩一次水反而是好事,为什么呢?首先现在做活动更多的是服务本地区的东方爱好者为主的概念,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那咱们这个地方有多少人,有多少米,能做多少饭这些东西,就是得活动主办方自己心里清楚。如果不清楚的话,容易把规模做得过大,实际没那么多人,我却做了一个很大的场地,来了一百来人,场地里都可以躺着睡觉,这种其实就是不合适的,浪费了资源。二是对于地方来说真的不需要很多大型的活动,除了上海THO、北京THO、广州THO这些比较大型的区域性的活动,其他地方还是应该注重服务本地的东方爱好者,在本地应该多做一些小型的日常的活动,把不断吸纳进来的爱好者之间有个互相连接、互相交流的平台,这样做出来的话今天吸收一个,明天吸收一个,一是可以慢慢增长数量,二是他们自己熟悉后到展会来回玩的更开心。这样一来的话对地方活动,东方爱好者的数量、质量都得到一个补充,让他们能够持续的做下去。这是我比较想对各地的东方活动说的东西。
然后各地的东方活动感觉同质化,都感觉差不多这个问题。这也是需要分两面来看。
一个是其实基本的东西就是那几个东西,只是面向的人不同,比如郑T面向的就是河南的,济南就是负责山东这一块区域的。当然要是那些到处跑的人,他们肯定会觉得“怎么都差不多”。如果从服务本地爱好者的方面来说其实同质化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二是如果咱们的主办方能够有精力或更加精进地把这个活动让大家玩得更开心的话,可以有一些活动上的创新,是外面学来的也好,自己想来的也好,这都是一个进阶的过程。
胡:那么请问囧仙有什么看法?
囧仙:
对于刚才大米所说的一些内容,我有一些个人的看法,还有根据实际情况的一些事实的补充,分析或者说结论吧。
根据我得到的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有综合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说,各个地方THO,目前来讲,少说也有1/3到1/2的量是外省人,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地方THO(可能广州THO比较本地化)真正能够做到是面向本地爱好者的。这其实就有个问题。咱们先不说上海THO、北京THO、深圳THO、广州THO这几个比较大的THO,一般来讲一个地方THO的人数在150人到400人之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若在最极端的不好的情况下,有1/2的游客都是外省人,一个200人的地方THO,如果它只服务本地人的话,那本地人只能给它提供100张门票,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100张门票是不可能办得起来一个THO的。一个THO如果要想回本,哪怕是在三四线,甚至是十八线城市租一个宴会厅,各方面都采取比较节约的成本,那么100张门票所能贡献的收入也是非常勉强的。直白的说,(我也不怕得罪什么人)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国内大部分地区仅靠本地人是支撑不起THO的。因为一般按现在THO的实际售票情况,为什么大米说有一个客观情况:每一个THO第二届第三届比起第一届会有所缩水,也是因为确确实实当地人支撑不起,而外地人每年也不可能跑那么多的THO,会导致很多外地人头一年跑十个八个,到了第二年就只能跑三四个了,后来可能连一个都跑不了。本地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本地人更新换代速度非常慢,可能在第一届第二届的时候这一波本地人去过了,然后到了第二届第三届的时候这一波本地人可能觉得没有意思了,我去干什么呢,也没有些什么新鲜东西,也没有什么新的有意思的玩意儿。那他可能就不去了,也就是说在第二届第三届开始就会有很多人去不了,或者说是不想去,导致各个地方THO可能会逐渐缩水,它会更依赖于一些新的外地人的参与。所以为什么大米说如果每个地方THO只服务于本地人的话它是没有理由去避免同质化的,因为服务对象不一样,也就不存在同质化这个问题。那为什么在网络上,在QQ群,在微博、B站上很多人都会说各个地方THO同质化很严重啊,各个地方THO都长得太像了。这是因为从客观情况上来讲,各个QQ群里的人都有30%到40%左右是重复的,实际去现场的人也有30%到40%左右是重复的,这30%到40%的人就会真的体验到很重复的很同质化的活动,他就会把这个内容发到网上去。当然有很多人也只去了一场,但是他会听到这些人说看到这些人说,也就会意识到确实可能是同质化。可能还会转发,可能也会这么认为,被感染成这样的观点。那么同质化这个事情还是需要避免的,所以各个地方的THO也在很注重去做出自己的特色,提出自己一些比较新鲜的东西。比如北京THO会在梗啊、设置等方面试图去结合北京这种老城的特色,广州THO会去想做一些附带的试玩活动或者放鸡仔饼之类的东西、大连THO会安排有韩国人社团和免费同人本企划,像成都THO呢,则是把整个THO设计成一个电影,做了类似电影一样的沉浸式体验。各个地方THO做像这样的操作也是因为确实它不能只服务于本地人,它也要去吸收外地人,至少要吸收邻省的人,或者是整个大片区的人,否则它所能吸引来的人数是支撑不起THO的人数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一件事情。那么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只能多发展一些本地的爱好者,或者发展一些新的本地的参展人数,那么换句话说,就是要增加爱好者的人数。如果爱好者的人数仍然保持现状不变,那么各个地方THO他就会消磨能够去外地的人的数量,因为说实话,提升客单价的结果就是减少客流量;如果不能增加客流量,单方面只提升客单价的话来,所来的人也会变少,本来一开始这些外地人还能去,但是逐渐也去不起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我想说的就是,像大米刚才所说的情况是一个很理想的情况,但是现状并没有那么理想,所以现在还亟待着去把整个爱好者人数做大,这样如果十个人里能有一个人去THO,那可能就能养活大部分的THO,这样也就可以不去考虑同质化的问题,竞争也不会那么激烈,大家也会轻松一些。我觉得是这么一个情况。
大米:
我补充一下啊,刚才囧仙是说了THO,但是和我说的有一点不一样。为什么我没有把活动直接说成THO,因为如果要服务本地爱好者,相当于要把爱好者凝聚起来,把这个人数做多, THO是一个集大成的结果,就是说在本地人数起来以后我们做这个THO,它相当于一个期末考试,那平时成绩,我们各地的活动主办平时我们需要做一些什么?做一些像是茶会啊,做像广州的那种游戏聚会啊,这种很多很多小的活动,就针对本地爱好者,然后他们能够带一些朋友来或是带一些其他还没有参加过这种活动的同好来,这样慢慢的,一年说得极端一点可以一个月都做一次这样的小茶会,那么就会有不断不断地凝聚在一起的效果。而且每一次都可以有不同的人来参与进来,我认为这样是能够把一个地方的蛋糕维持好,甚至能够做大的一个方法,就是一定要注意平时成绩。
囧:
这个其实有一个情况,广州THO已经算是一个结果了,各个地方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你说的要做一些茶会、聚会或者东方人日常的活动。但其实这里就存在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我不怕得罪人,我直白的说)我觉得实际上(很多人可能也会有这种观点和认知):各个地方所谓的这种茶会或聚会,它在性质上或是体验上来讲和THO的区别不是那么的明显,也就是说茶会或者聚会和THO的分界线很模糊。有些茶会和聚会本身做的相对很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只能只有50到100个人,但里面可能包含了THO会有的东西,对这些人来讲就相当于每个月或每几个月就有THO程度的体验了,对他们来说,这种新鲜程度和兴趣就会不断地消磨。而更小型的东方活动,比如有些只有打则,打飞机,再比如还有唱K──无论是北京还是成都,哪儿都挺多,餐厅聚会──无论是有人特别喜欢的萨莉亚,还是海底捞之类的,啊,我特别喜欢海底捞。但是这些聚会、聚餐、卡拉OK这类性质的活动都有一个很大的负面问题,就是非常的熟人小圈子化,只有本身就在这个社交圈子内的人才能玩得进去,如果有人带了一个新朋友进来,那么这个新朋友只在聚餐或是卡拉OK这样的活动上,他很难融入进去,因为原本的其他人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了。尤其是对于ACG文化,对于东方感兴趣的人──这里再直白的说,我也不怕得罪人──大部分都是自闭人。自闭人到这种线下社交的场合,像KTV这种场合,让他们去认识这些原本就很熟的人并且去融入到这个群体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面对过很多实例,因为有很多组织线下聚餐的组织者跑过来寻求帮助,也有参与线下聚餐发现融入不进去的人跑过来找我寻求帮助,也有一开始自闭,自闭了半天,最后终于突发奇想悟出道来了,自己突然不自闭了融入到了群体里面跑过来和我讲述他当年自闭时候的经历。很多就是这种情况,就使得这些人很难通过小规模的线下聚会融入到一个已经存在了的圈子里面去,这就使得这种经常办线下聚会的小圈子越来越封闭,很难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进来。
而比它规模更大一点的THO,或是比虽然比THO规模小,但是内容也一样丰富的这种类THO的聚会和例会,反倒是因为拥有更丰富的内容,拥有一个不需要社交、不需要融入某一个特定圈子、不需要融入一个特定群体,就能享受到或是get到的内容,反倒是这类的活动更容易让新带来的朋友、新介绍来的同学或是自己在网上看到感兴趣的人,他们在这种场合反倒是比去唱KTV或是聚餐更容易融入进去。当然,各个地方的THO办两届三届后,去THO现场的人也逐渐趋于固定化,就会发现每次去的人或活跃的人都是这一波人,也会逐渐出现新人去了THO不知道该干啥的尴尬境地。哪怕是说像THO这种内容丰富,都会有很多人反馈,有些人过来找我,有些人自己在微博发动态,我有时候也会搜一搜各个THO的repo,很多人都会说去了THO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他们想不到自己能干什么,实际去了现场也只能是发呆,除非他跟一个朋友一块去,这样他到了那以后才有事情做。如果大部分的THO给这种新人或刚想要入坑的人体验都是这样的,那么KTV、聚餐这种更小规模的活动给予他们的体验只会更差,这会使得这些新人难以通过这些平时的日常的线下活动加入到当地的东方社群里或是深入到东方坑里,会有这么一个情况在。所以像大米说的,平时通过各种线下聚会,小规模的活动使得东方社群变多变大,使得东方社群的新人能够增加,这其实是一个特别理想的状态,但是一般事与愿违,现实不会有这么理想。所以仅仅通过日常的这些活动就能增加人数是一个很不现实的事情,甚至连维持人数都有点困难,可能各地举办线下聚餐或小聚会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每次举办这样的活动的时候我每一届都会有三个四个五个的新面孔,到了下回活动的时候这些人就只剩一个两个留下来了,那另外的三个四个去哪了?其实就是因为融入不进去就流失了。但是很多地方做这种小型活动的人也没有办法,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阻止流失,没有想法或是能够做的事情让可能流失的人能够回来,这是一个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如果只是通过这种类型的线下活动维持人数或是增加人数,过于理想化,很难操作。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胡:
感谢囧仙这样十分深入的回馈,那么大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大米:
活动也不一定是线下呀,线上也可以做一些联机对战之类的活动,也是可以的。我觉得不用把活动形式弄得太确定,一些我们明知行不通的方法,那么这些东西我们的确可以做方法上的创新。与其在THO上搞了一些创新,那么这些创新可能会带来一些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你说东方活动面对所有人也好,同质化的现象也好,同质化的问题还是需要各个地方动脑筋创新去解决,我觉得活动这个不能规定的太死,比如叫THO、叫线下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有事儿干。因为现在QQ群里面也有这个情况,每个qq群也都会出现一波经常在这个群活跃的,那么剩下的人该干什么。如果每天都是这几个人,那么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把这个群拉入到屏蔽列表里面去。
囧:
对,这就是一个现状嘛,现在这种地方QQ群都会变成一部分活跃的小圈子,虽然群里有个二三百人甚至四五百人,但是只有二三十个活人,其他人都已经屏蔽了这个群了。各个QQ群都有这样的情况,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么个情况,这个问题也是留给各个地方社群发展的难题。如果无法调动大部分人的积极性,那么最后线上和线下就会变得一样了,都成了熟人的小圈子了。
大米:
对,我现在就是指出这是一个痛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把这个事情,起码往好的地方推动。如果长此以往,这个圈子就不是蛋糕做大了,反而越做越小。
囧:
对,就一滩死水了,这里我提一个思路请各位讨论一下。平时我会发现一个事情,我有时候也和身边的人聊起这个事情。就是明明东方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我觉得大部分人对于东方的了解都是不如我的,在我看来我自己对东方也有很多不了解的事情,东方还有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研究的东西,我说的不仅仅是设定,包括美图、画师、漫画、音乐、游戏、视频等等,诸多可以讨论的内容。因为我想大部分人对东方的了解可能只有百分之零点一,我觉得不夸张不过分,我觉得自己也就百分之一这种程度。明明所有人都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这种程度,但是一大帮人在东方群里面,对于东方本身却聊不起来。而且这个聊不起来会给人一种大家“都很懂”的感觉,大家对于东方已经了如指掌,没有什么可聊的了,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不知道的,那么还有什么聊的。会给人这种感觉,这是一种奇怪的情况,明明大家对东方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东西,但是会表现出一种话题已经全讨论过了,所有的东西都说过了,都讨论完了。我经常在各个群里会看到一个现象,可能有一个两个人,他可能觉得这样不好,他想去发起东方的话题,于是他摆出这么一个东方的话题,可能这个话题的角度不是这么精致,他发出来就会有其他人参与讨论,结果两句话就把话聊死了。我觉得很奇怪,我相信有些话题大部分人应该是不太懂的,或者一知半解的,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交互,互相学习讨论,将这个话题拓展开的,结果没想到两句话就把话题聊死了。而且聊死的方法,很明显大家是不懂的,而且是以所有人看起来都超级懂,所以人都特别会的这种模式把话题聊死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遇到过,也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有没有个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大米:
所以我说啊,”东方群里人不聊东方”,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子,为什么会聊两句话就把人聊死了?
胡:
这个问题我觉得也很有意思,把话聊死可能是因为大家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无知,或者说正是因为知道这里坑深水深,所以要如果认真讨论那就太累了,那还是就抖个机灵,说个笑话,说什么“一无二随”,“二设入脑”,“反正就是怎样怎样",用武断的结论来让自己的脑筋轻松一点,馒馒来就好了。因为这不只是东方独有的,各种各样的作品都是这样的。
大米:
提到这个我就想到一个活动,囧仙今年在上海THO第二天办的东深见讲坛。这其实是一个灵感,我们不一定要把人弄得很正式的在厅堂上交流,平时的话群里能够有人,或者各个活动的主办方这种团体,能够在线上组织topic进行交流和分享。不是说两个人都想聊这个,我们马上就聊,然后就聊死了。而是像今天有胡博士他来组织大家,有序发言,有组织,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就不是小圈子的问题,而就是一个知识分享的问题了。就不存在我和你熟,我就跟你一起去唱K,去吃海底捞这种情况,这个是可以避免的,就像我们现在讲到的这个东西一样,它就可以是一种创新,我觉得很值得一试。
晚岚:
其实这种知识分享或者经验分享在大学的东方圈子内比较多,就周期性举办的例会而言,他们会定期分享圈内新闻,或者近期有什么画师发了美图这种东西。但在地方群中,没什么人做,也没什么人想做这一块,因为大家在群里聊,就如同前面所说的那样,大家什么都知道了,大家也不用再了解了。这种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科普之类的东西,大学圈子里面会做,地方圈子里不会去做这样的东西。
囧仙:
对,是这样。会有一个情况,我大概明白为什么大学圈子会做这样的事情而地方的圈子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大学圈子中,大家本质上来讲都是比较平等的同学,这种人际关系会使得大家更放得开,无论是分享美图,还是讨论设定,分享音乐,聊聊社团,画师,游戏,甚至可以一起联联机,这种是一种比较平等平均的事情。但在地方群中,人们会想这个群里有大佬,一旦聊起什么的时候,很多人会倾向于“大佬”在说一些什么,有些群里的大佬啊,其实就是平时经常水群的一些人(现在QQ群管这个叫龙王),很多这种经常在群里发言的人,咱们先不说他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水平,他会被很多人认识,就成为了所谓的“大佬”。这会导致这些QQ群的发言就会被天天说话的人所引导,这些人引导这个话题,使得其他人很难去开启新的话题。一旦有人开启新的话题,这些人就会期待着这些活跃的人说话,他们可能对于这个新的话题也不太了解,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只能去聊一些别的东西,然后这个话题就聊差了,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这就体现了一个情况,东方群里面缺乏一个大部分人都能聊的话题。
东方缺这个东西,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东方群不聊东方,为什么明日方舟群聊明日方舟,为什么《FGO》群聊《FGO》,为什么《阴阳师》群聊《阴阳师》,为什么《少女前线》聊《少女前线》,为什么《碧蓝航线》群在聊袜子和内衣,是因为《明日方舟》群里面就可以聊《明日方舟》游戏本身,不论是聊攻略还是聊抽卡,聊这个那个,它就是聊这个东西。《FGO》跟《阴阳师》也是一样,比如《碧蓝航线》群你就可以聊袜子,聊内衣,就可以聊这图有多色。但它们这些群都有一个共同话题,但是东方群里很难出现这么一个共同话题,使得东方群的人都在想一个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在地方群,跟学校群不一样,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潜在的壁垒或者是等级差距,在这种不能够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的场合下,人们在发言前会考虑很多东西,比如这个话说出去会不会丢人,这个群里会不会有一个比我懂得多的人,我说这话会不会不太合适,或者说我献丑了,会不会导致其他人不太想听,会考虑很多很多的东西,大学群里不会考虑的事情,但是在地方群说话人们就会考虑的多,慢慢的就不想说话了。另外一旦你说出话来,但没人回应就很尴尬。大学群跟地方群有个差别,就是大学群平时水量较少,没有地方群多,可能每天100条消息,30条是美图分享,20条是互相问候,50条是其他内容讨论,但是一个地方群一般来说,每天水的发言就有几百条,总消息量就多得多。所以就会有固定的人群,或者固定的话题,想提出的新话题的人就会想能不能加入既有的话题,就会有这个问题。而大学群平时就没有人在说话,既然当前没有人在说话,那么你想说什么说什么,但是地方群一点开就有人说话,就导致你说不出什么话来,慢慢就变成了熟人聊天的水群,跟东方就非常的偏离了。会有这么一个情况。
大米:
这个我是很同意囧仙的看法的,所以说,地方群如何去组织引导,得有人出面引导,说我们要搞一个什么东西,干个什么事,这点有人提出来了,后面大家才会有响不响应的问题,那这么去响应,怎么去引导,怎么去弄,这就是接下来我们包括各地的组织者可以思考的一个问题。
胡:
这边我有一些经验就可以讲几句,像我做《东方文化学刊》,我们的书友群,也是可以聊东方,而且也是可以聊一些深入的话题的。这当中也是有我本人的人设还有属性,还有就是要认真做探讨,如果稍微认真一些,就不太适合用这种线上QQ聊天了。既然想要认真,为什么你不去好好写一篇文章、发个帖子呢?如果要再认真一点,把文章写得再精细一点,那就可以来投《学刊》了,乃至于到东深见讲坛,甚至你可以制作视频,上传到B站。
我们对于这些活动者还是创作者,或者是发表言论的人,我们都存在一个分层的概念,不说分层好了,我们说分级、规格,平时的轻松聊天是一个规格;更认真一点,就是所谓分享会的概念,或者到到东深见讲坛这样;要最认真,就是在大学里面发论文,开座谈会、研讨会。但是如果还没有这种层级的活动的话,那么来《东方文化学刊》,或者《华胥三绝》这些地方发文章也可以。
毕竟大部分人来加这个群,还是希望轻松娱乐一下的,那我们不能希望每个人都是保持求知欲旺盛的状态,所以与其寄望于地方群有人来发起这个事情,我还是觉得说想要做认真讨论的人自己去加一个群,或者自然聚集到一个可以认真讨论的群里面。比如voyage1970的东方初心者讲座群(群号467088769),学刊的书友群,华胥三绝的书友群,我们的确偶尔会看到就是在聊东方。
囧仙:
对,这里我也举两个例子,两个特别纯粹群的例子。一个就是你说的1970的东方设定群,那个群很纯粹,真的就是在为新人讲设定。但是他那个群是一个小群,人也少,然后也靠邀请啊,或者是介绍的制度加入的。但是我这里举一个大群的例子:就是我之前建的《东方大炮弹》群,应该也可以说是国内的最大的《东方大炮弹》的讨论地了。然后这个群每天消息量很多很多,每天有几千条消息,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个群以一个超过大部分THO、社团群的讨论量,然而这个群明天的讨论消息特别纯粹,百分之百是《东方大炮弹》。这个群真的是只聊东方大炮弹,别的什么都不聊,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有得聊,有交互性,有话题。
胡:所以说,可能是东方的游戏太多了,让大家随便聊还不好聊,而大炮弹群这种专注于单个游戏的才比较容易聊下去。
晚岚:
现在的THO群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化的东西了。
大米:
对对,其实我们反过来想也好,比如说河南的THO群,我们有那么个七八百人,那我们可以分成很多小组去讨论,去聊一些话题,但是怎么做出来小组,最起码得有个人出头,出来说“我们弄这个吧”,得有人组织。我还是那么一句话:得要有心人来做这个事情,或者我们能不能有这种有心人出现。
囧仙:这个事情,我就觉得很难啊,因为管理一个群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是维持一个群的氛围,这真的是一件很困难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要是谁有成功经验的话,估计他应该已经开始在推广自己这一套成功经验了。我觉得可能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那么成功,我是这么认为的啊。
晚岚:等一下,你那个大炮弹群是不是只允许讨论大炮弹?
囧:并不是!不是!我跟你讲,这个大炮弹群没有群规,是不存在群规的,然后我平时只看,而且不说话。告诉你一个消息啊,此时此刻我点开大炮弹群,然后我发现了一个什么事情你知道吗,我发现他们刚才还在讨论大炮弹的事情,然后突然有人说到我在直播里面谈到大炮弹群了,这说明大炮弹群里面有好几个人在听我现在这个直播。就说明这个群东方浓度非常高啊,很多人会关注东方的相关的时事。但是平时我真的不会在这个群里说话的,只会点开看,从来不发言,这个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群规,但真的就是所有人都在聊大炮弹,如果发生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方时事,这个群也会偶尔聊两句,并不是只能聊大炮弹的地方,没有限制的。
晚岚:
那还是一个功能分化的问题,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炮弹的功能群了。
囧仙:
对,是这样。
胡:
好的,那其实从刚刚的讨论里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这个讨论群,还是会围绕着「内容」来运作的。《东方大炮弹》是一个本身在持续运营,高频率更新的内容生产者,每一次有东方的官作出来的时候,各个群里面多少还是会讨论一下。还是会贴贴图:我过N的、我过H的、我过L的,也就是说像我们自己有在二次创作的,漫画也好,音乐也好,你做好的东西自己发出来,当然群里也会有些讨论嘛。就像我办的「东方绝顶特训班」,做了很多《杀戮尖塔》的mod出来,大家还是会在群里分享一下修改bug的经验。这也就进入到我们第二个大题,就是创作的持续。
貳、创作的持续
创作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活动。我们创作,借用《文明》系列游戏的概念,可以积累「文化值」;平常聊天我们可以生产出一些人气,用《文明》的概念来讲,可以叫「快乐值」。除了快乐与文化,我们还会追求金钱。我们在金钱收入上自然比不上各个赚钱的行业,那么让我们留存于此的,就是快乐和文化。我们的创作就是为了维持文化值的产出。到这里,国内同人的环境也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对有些创作类型就比较友好,但对有些类型的创作不友好,那么我们现在也就来讨论一下。那么囧仙就来分享一下秘活做到现在的心得体会吧。
囧仙:
这样,首先先延续群的话题,京剧团是没有建社团群和粉丝群的,从我个人来讲,我个人比较反感粉丝群的做法,所以京剧团就没有建。我建的第一个功能性的群都是幻奏的购票群,也是为了处理售后相关的问题。所以我还真不太清楚平时在群里面有没有人聊《秘封活动记录》。但是我知道各个群里面都有聊《幻想万华镜》和《梦想夏乡》。我经常在群里面看到有人聊这相关的东西,但是《秘封活动记录》的话,感觉话题性不是特别高,确实平时很难见到人们在讨论这个作品。
胡:
感觉像东方的MMD最近也比较少看到有相关的讨论,对于国内少数MMD创作者来说,怎么说呢,你创作出这个东西又没有多少钱拿,最期望的就是大家喜欢然后有讨论嘛。反而传播度高的是一些玩梗的视频,比如*愤怒*,*愤怒*,*愤怒*,三年动画系列。
囧仙:
这个我就要说一下了,其实是这样,我个人感觉,B站看视频的人和QQ群活跃的人逐渐开始分离了,这是一个新的现象。QQ群里活跃的这波人已经不怎么去B站看视频了在B站看视频的人也不知道去QQ群里活跃,你说的MMD视频在QQ群没有人讨论很正常,这些人已经不去B站看MMD了。但是我加了一些MMD的技术群或者是交流东方MMD的群,这些群平时很活跃,大家也都在制作、交流、讨论MMD,相当于只在功能群里面这些人还会在讨论MMD,而到了大群、话题不限的群里面讨论MMD的人很少。但在B站MMD播放量比手书类高,就是说MMD在东方视频当中,仍然不是小众,也有固定MMD的作者和观众,许多的视频发出来1万以上播放量可以达到,但在QQ群里面是没有1万2万播放量的讨论度的。我总结就是分化了,两边已经不是同一波人了。所以你说QQ群里没有什么讨论,还是不太全面。到了B站你会发现这些精致的MMD的讨论量还是蛮大的,比如前段时间一年制作出来的《爱丽丝大作战》,还有配音这个MMD。它在B站很火,那几天所有的UP主都在转发,这个MMD我发现在QQ群里面就没有什么人在传播,只在平时就发MMD的QQ群里面发这个MMD,我不知道你们平时看不看B站,如果你们平时不看B站,只看QQ群的话,我猜你们还是不知道这个视频的存在。你们知道吗?
胡:
我常看B站,我有大会员。
大米:
我虽然常看B站,但没刷到这个东西,但是我看群也比较多,可能一半一半吧,大概是这么一回事。
囧仙:
如果只看群的话,八成就没有办法去接触到这个作品啦,这个在B站社群有一个很高讨论热度的作品,但是你只看群是接触不到的。
晚岚:
我来说一句吧,你知道那个《东方细微日常》吗?
囧仙:
不,是《爱丽丝大作战》
晚岚:
是,我知道是《爱丽丝大作战》,但是你知道我看到的群里讨论最多的是什么吗?是《东方细微日常》。
囧仙:
因为那个《细微》是一个仿动画的手书作品啊,可见在QQ群里面,还是动画类的东西能够讨论得起来。
晚岚:
大家都爱看这个东西,好看。
囧仙:
但是如果说MMD这个题材,就会变成一个QQ群没人说,但是在B站还是很有热度的题材。
胡:
其实我开这个话题,我想讨论的是说,我们是不是能更好的去建立一些互助机制,来鼓励高文化值的创作产出。比如音乐方面,像东方LiveParty,让国内这么多音乐社团可以参加表演,这两年我听兔团、国团还有核弹阿茶啦,他们进步都很大,也越来越掌握舞台表演的技巧,像这种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机制。像这两年,我也举办了《东方九声坛》这个中文歌词填词比赛,至于这一届能办得怎么样,我们还不知道,但是我们这个社群是不是的确存在着很多爱好者愿意付出、点赞、收藏甚至愿意花钱支持的。那么比如漫画就找不到人做,漫画做起来也的确蛮难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些方面,对新人提携,友善度比较高的,提携这些作者,让他们提升技巧,乃至累积起国人的人气,将来可以毕业,发展得更好。
大米:
我只能拿音乐这一块来讲,音乐其实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东西,作曲,编曲,混音,演唱,作词。它是一个很综合性的艺术。门槛高,进来的人就少,这非常自然,好的作品大家当然要去支持它,这个东西不是靠量,质一定要起来。我们现在音乐社团直接就要与日团老牌优秀社团竞争,你会发现作品的质量还是比较难说,但是也能看到进步的面。我说一个情况吧,早期LP唱的所有歌曲都是日文,后来我办出来现在的LP没有一场没有中文歌的,甚至有一场全是中文歌的LP,能办出这样的来,我觉得咱们国内的音乐社团还是非常努力了。我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但我们要能看到我们跟国外是有很大差距的。
囧仙:
而且我觉得这种差距更多的还是时间上的积累,我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比如大家都可能比较了解的豚乙女、魂音泉,。其实在日本的东方社群来讲,这两个都算是比较新的社团。他们都是09年开始活动,10年才开始发迹的,在日本的同人音乐社团历史上是相当相当新啦,还有更新的,像晓Records,15年开始发迹的,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但是你要是放在日本东方同人音乐社团的历史来看,晓Records真的是新得不能再新了,甚至连幽闭都是10年开始崛起,这都是很新的社团了。因为东方同人音乐在日本07年08年的时候就达到了第一个巅峰,相当于东方同人音乐从高峰期到现在已经积累了13年了,这是一个相当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国人呢,国人的同人音乐社团去掉Yonder Voice,就像大米说的大部分是在17年开始建立。现在一些都是18年甚至19年才开始活跃,他们才积累了一年两年三年,能在一两年间完成日本社团十几年的积累的一部分,我觉得已经相当相当不容易了。因为要追赶的距离很长,要弥补的差距也很大,尤其是现在日本社团与中国社团更多的是要同台竞技,尤其是日本社团越来越喜欢来中国演出了,你如何去跟人家十几年的积累同台竞技呢。这确实需要国内的社团去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追赶,去弥补。但是呢,我又觉得各个社团其实很苦啊,
因为国内这些高文化值的产品,就像胡博士说的这些需要鼓励的,高文化值的产品,就如同大米所说,也就有着高门槛。但是他们能得到的粉丝其实是很少的,咱们不说老三家(YV, Tsubaki,Bunny rhyTHm)了,其他大部分同音社团,人气高一点的比如疯帽子,它可能有四位数的忠实粉丝,但是其他大部分的中国同音社团它的粉丝数量甚至达不到五百人。有很多社团都只有一百人以内的粉丝数量,在这样的粉丝数量支持下,如何让这个社团运作下去,其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高文化值意味着要花费高精力,高创作时间与资源去创作,也就需要有更高的回报。没有人很佛系,我花一年两年,一个月两个月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了一个作品出来,结果播放量200,点赞5,评论1,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非常伤心,非常受到打击,那么高文化值所需要的高回报值,以现在的社群来讲还是很难提供的。我记忆当中,从15年到19年的一月一号,四年都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年,我当时写的内容就是鼓励大家多点赞、转发、评论你认为不错的创作者,只有大家都去这么做,这些高文化值作品的创作者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正面反馈,这些反馈会使得这些作者有动力,有信心去创作更多高文化值的作品,尤其是信心这点很重要。
如果没有足够的反馈,作者可能会觉得自己做的作品不好,比如为什么以前东方中文歌少,是因为以前的人们主要听日本的盗版碟,日本那些大手社团的盗版碟传到国内很容易,一次展会一百张碟,一百张碟里面大部分还是精品碟,相当于你每年可以免费听到20张甚至50张质量爆高的作品,50到100张质量较高的作品,100张左右质量稍高的作品,你每年听到这么多作品,你会逐渐觉得听日文歌才是听东方比较舒服的模式,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中国社团跳出来唱两首中文歌,我这里也不怕得罪一些人,很多人听日文歌是因为他们听不懂日文,这他们就不会去判断这个歌词写得好不好,他只听旋律,就相当于“啦啦啦啦啦啦”,就听旋律,这个“啦啦啦啦啦”好听,就觉得是好歌。中文歌就听得懂歌词,他就会试图去看自己能不能听清啊,发现这歌我听不清,听不清我给个差评,听清了我看这歌词写得好不好,如果写得文雅那就是酸腐,我给个差评;如果写得通俗那就是烂俗,我给个差评。然后中文歌上来门槛就高,人们能给差评的点又多,然后又能拿去跟那些一百个两百个免费听到的这些日文歌同人作品去同台竞技,甚至这些中文歌需要花钱或者关注才能够听,那么慢慢中文歌曲就没法去战胜日文歌曲在粉丝或者爱好者当中树立一个认知,或者一个关注度。我觉得如果想要推进高文化值的创作,第一个要培养对于高文化值的作品支持的氛围、大环境很重要。
第二个就是增加人数,高文化值意味着高门槛,可能十个爱好者只有一个人会喜欢,但是如果有一万个爱好者呢,那就有一千个爱好者会喜欢,如果有一百万个爱好者呢,那就有十万个爱好者会去喜欢,如果增加爱好者就可以显着的增加这些高文化附加值的作品的受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做法,所以我认为想要推进这些高文化附加值的作品,那么首先需要改善整体的氛围,改善人们的包容度,认知度,认可度,不要拿去和日本的最好的比较,要宏观的,客观的去比较,然后就是增加爱好者的数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大米:
日语由于它的语言特性,歌词怎么写都押韵,中文就不是,真的很难。我觉得咱们真的要给国内这些中文歌的一些掌声和鼓励。
胡:
这又说到我的专业了,我专业就是做流行歌词研究,那我今年也正在撰写《同人歌词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刚才我看到有人在弹幕里刷《春光献祖国》了,我之前也做歌词,也找朋友制作,上传,播放量也就两三千,但是《春光献祖国》最近到八万了,这大概是因为去年《华灯宴》的关系,还是一点就是很有趣的,去年《春光献祖国》出来以后,有人跟我讲,我拿《春光献祖国》拿去学校的歌唱比赛,就拿了什么优等奖,评审老师说很有爱国精神之类的,又还有说什么宿舍的才艺表演,大家也是欢声雷动。然而,写中文歌词的确有困难,我都练快二十年了,几乎每首歌也都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是这毕竟是我们的母语,文化上面我们有很多几乎只有我们才能做好的东西,有很多梗。比如“广场舞”这个梗,我是台湾人,之前不熟悉广场舞这种东西,但是我研究过了,所以我也就能够感同身受,还有一些同情与理解,这个曲子不仅可以在东方圈内传播。它还可以传播到圈外。像B站的新年晚会,他们的野心就非常大,像古典的,现代的,ACG的,雅俗都有,二次元三次元都有。
囧仙:
这里我要插一句,以我了解到的B站现在的策略,春节的拜年祭,还是以二次元核心和B站原有文化受众的节目内容,这次拜年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魔理沙跟恋恋,可以看得出拜年祭还是比较忠实于原站用户的。就B站目前的战略规划来讲,跨年这个活动和拜年祭不是一个部门做的,跨年活动的意义在于 “出圈”,要增加影响力和用户的基数,这是两种不同的运营思路。在商业的考虑是不一样的,确实如你所说,跨年它有很多三次元的东西。
胡:
虽然我们的圈子比较小,但是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思路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像我可以去外面开讲座,我可以出书,来探讨二次创作什么的。我也非常感谢东方这一个圈子给我这个机会,给我证明我自己的歌词是能行的,我的理论是行得通的,我写出来是有人喜欢的,。我研究如何把中文歌词写的更好,这也是东方这个圈子给我的宝贵机会,所以我这一切的思路也是希望有所支持,各个领域大家能有所关注。做音乐的,做漫画的,做游戏的,大家线下活动多互助。这样就形成一个“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氛围,那么现在可以跟大家预告一下,今年东方华灯宴,我们所负责其中一个节目,也有许多的社团和我们合作。我就希望营造这种氛围,大家围绕着这个作品我们把它做好,做出一种和乐融融比较热闹的感觉,那么创作者也就会不那么孤独,那么就进行下一个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