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迅的诗 | B站视频配套逐字稿

2022-11-19 21:20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导入】本周我们用两个课时学习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并自学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相信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更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文化线走进鲁迅的诗。

1、最热血沸腾的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shǐ

风雨如磐pán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个时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①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全诗是鲁迅的独白: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肝胆照人、气贯长虹,字字倾注了作者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


茅盾:他的《自题小像》就表示了把生命献给祖国的决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最令人敬佩的诗: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之。”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后来鲁迅为日本杉shān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

①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儒子牛。”喝醉了酒后就如庄子一般,不知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吃饱了饭后就宁愿如景公一般扮牛来和孩子戏耍。是在描写一种悠然的生活状态。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翻译:交了霉运,还有什么顺心的希求呢!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却还是碰了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翻译:上街时低压下帽檐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横祸。好像坐在装酒的漏船上,在江心打转,时有没顶之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翻译:面对众人的指责、斥骂,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翻译:不过躲进小楼,就成了自己的一统天下,爱写什么,谁管得了?外面的世态炎凉,雨雪风霜都由它去,全与我不相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时,曾被北洋军阀政府免职通缉,受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陷害,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
面对险恶的创作环境,鲁迅诙huī谐乐观,对于对手不屑一顾,并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让人敬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诗的核心和精髓,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的强烈的憎,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这也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3、最有希望的诗: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hāolái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首诗作于1934年5月30日,是书赠当时来上海访问的日本社会评论家新居格的。毛泽东指出:“这一首诗,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当时,日寇正向华北进攻,到处烧杀抢掠,而国民党反动派则调集百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并在国统区内实行白色恐怖。人民群众被剥夺了最起码的言论自由。但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鲁迅这首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在深刻反映当时黑暗现实和揭露国民党血腥统治的同时,预言人民革命风暴必将在沉默中爆发。

这是一首满怀悲悯和希望的诗。
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从表面沉寂中,听到革命春雷的萌动。
 “万家墨面没蒿莱”,以悲愤感人的笔触,描写黑暗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万家”说明受害人之多,“墨面”刻画受害者忧戚其容、尘垢其面的悲苦形象。“没蒿莱”形象地勾勒出人民饥寒交迫,辗转老死于山泽之间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敢有歌吟动地哀”,深入写人民精神上的哀痛。当时人民被剥夺了最起码的言论自由,敢怒而不敢言,哪敢将胸中的无限悲愤发为呼天抢地的歌吟呢?前两句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勾画出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灾难深重而又默默无言的旧中国的悲凉图景,为全诗高潮的涌起作了铺垫。“心事浩茫连广宇”,从一、二句的所见所闻转入深沉的思索,从写现实转入表达情怀,把全诗引向新的壮阔境界。这“浩茫”的“心事”无疑包含着民族的危机,人民的苦难,反动派的猖狂,革命者的奋斗等等,显示出诗人与人民心心相印,同革命息息相通的博大胸怀和高度热忱。唯其如此,他才洞察到蕴藏在人民中的革命伟力,写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豪迈诗句。这一句是全诗的精髓和灵魂,激情奔涌,雄健有力,它准确地概括了局势的一个方面——压迫越来越深,黑暗越来越浓,但郁结着人民仇恨的沉默,如同地下奔突的地火,终究要爆发出来。所有苦难的顶峰,都孕育着革命的希望。“无声”状写反动统治下表面上的沉默,而“惊雷”则象征人民革命的风暴和抗日反蒋的呼声。“无声”不是死寂,只是暂时的沉默。在沉默中,“地火在低下运用、奔突。”(《野草·题辞》)一旦喷涌,必将冲破无边的黑暗,爆发出山呼海啸的革命怒潮。像高尔基的《海燕》一样,这首诗是黑暗旧中国里的奋斗的呼号,革命的呐喊,胜利的预言!

4、最有哲理的诗:《答客诮》


《答客诮qiào2020江苏卷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wū tú 


首七言绝句作于1931年,当时有一批文人编造谣言,恶意咒骂鲁迅不满周岁的儿子周海婴,讽刺鲁迅过于溺爱孩子。鲁迅愤怒地写下了这首诗,驳斥那些造谣生事的文人。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开头两句正面立论,首先阐明“无情”与“怜子”的实质,使用否定与反问的语气有力地回击了“有情”与“无情”的论客。结尾两句借猛虎怜爱小老虎的比喻,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巧妙地揭示出深爱下一代的思想内涵。“未必”、“如何不”、“知否”都有否定语,却使立论步步深入,也使感情越来越强烈,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恶意抨击他的文人,也表现出了他对幼子的怜爱。

诮(qiào):讥讽。据说,此诗是鲁迅回复客人讥讽他溺爱儿子周海婴的诗。

丈夫:指有作为的男人。

兴风狂啸者:指老虎。

虎啸风生,形容猛虎之威。

眸(móu):指眼睛。

於菟(wū tú):老虎的别名。


 鲁迅先生在48岁时才喜得贵子,那种喜爱是无法形容的。有些人笑话他对孩子太过宠爱,还有一些他得罪过的人,则编造谣言来污蔑他。面对别人的讥笑,鲁迅毫不在乎,他只用一句话就反驳了那些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坚实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是流传较广的名句。鲁迅严正指出,以“无情”自嘘的人并不就是英雄,用攻击别人的“怜子”,以显示自己的“无情”更是卑鄙可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在答诮之中,却寓以不可辩驳的说理性。它的锋利很像一篇短小的杂文。是真名士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就是英雄豪杰,喜爱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不能算是大丈夫呢?其实,没有感情的人往往会变成坏人,因为他不懂得爱,而懂得爱别人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他又举了一个例子,“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里的“於菟”是老虎的意思,那些在森林里吼叫的大老虎,也会时时回头照顾自己的小老虎。他把自己比作一只虎,对待敌人是无情的,但对待自己人却是无私的爱。 鲁迅先生年轻时赴日本学医,后来发现医治身体救不了那个腐朽的祖国,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写了大量批判腐朽社会的杂文和小说,成为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学领袖。正是因为对腐朽文化的恨和对劳苦大众的爱才让他写出了那些影响深远的文章,爱憎分明不仅是让我们冷酷的面对敌人,更是要保护好和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啊!

5、最爱憎分明的诗:

《题三义塔》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zhá北三义里遗鸠
jiū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奔霆飞熛biāo歼jiān人子,败井颓垣
yuán 剩饿鸠jiū。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yíng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jiū,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鲁迅于是写了这首诗。

注释: 劫波:佛教用语,这里是指长时期的意思。

泯(mǐn):消去。

在日军侵华期间,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在上海郊外的三义塔里,将饥饿飞不动的鸽子救驾日本,并取名“三义”。

他预想将鸽子养好后,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送回上海。可惜,后来鸽子遭到黄鼠狼的袭击死亡。

 

鲁迅诗《题三义塔》有句:“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引用这句诗,其意思就是要化解亲人、同事、朋友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或分歧,相逢一笑泯恩仇,求得互相谅解,达到互相团结。 至于鲁迅先生的《题三义塔》七律,原是给日本友人西村真琴博士的赠答诗。据专家考证,西村真琴博士于1932年“1·28”战后在上海闸zhá北区三义里救出一只鸽子,带回日本饲养。故原诗中有“败井颓垣yuán 剩饿鸠jiū”之句。 后来这只鸽子到日本后死了,西村博士便和一些日本农民朋友共建了一座塔,即坟冢zhǒng,向鲁迅征集题咏。故鲁迅答诗句中有“终遗高塔念瀛洲”句,题名为“三义塔”。鲁迅先生赠答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经过战祸的劫难和折磨,最终必将实现和平,到那时中日两国人民定能如兄弟般地和眭相处,待相逢时欢然一笑,泯灭那昔日的恩仇。鲁迅先生虽然在1936年10月就逝世了,迄今已70多年了,他期望中日两国人民如兄弟般的友好,无疑是善良的,也是十分有远见的,又是十分有原则的。要能“泯灭仇恨”必须是以“斗士诚坚共抗流”,也就是说要经过斗争的,是应以正视历史、明辨是非为前提的。倘着入侵者不肯改弦更张,不能正视历史,也就不可能“泯灭仇恨”,也就意味着“劫波未尽”。“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宽容的最高境界。事实上这一美德做得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追求,因为忘却别人的过失,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宽阔胸怀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已、有益社会的良循环。鲁迅通过对一件细小具体的事物,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之光照射,通过阶级的和历史的分析,生发出巨大深广的主题。全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巧妙用典,虽写悲痛之事,却情调高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情深意长,有鼓舞力量。

 

6、最深情的诗: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其一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qíng长夜雨来时。
其二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其三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1900年,年仅二十的鲁迅在矿务铁路学堂读书,作为长子,要出门求学,他十分挂念家中的两个弱弟周建人、周作人),于是写下这组诗。三首诗紧扣一个“别”字,突出一个“情”字,内容上各有侧重,情调上互有区别,逐首上升,步步深化。第三首从“游子”的角度,侧重赠离言。牵肠挂肚,万语千言,一句定宗。第一、二两首,其格调低沉,情感较脆弱;第三首格调爽健,感情激昂。这组诗意境隽永,语言流畅,用词清丽,用典恰当。著名学者张向天:诗中述兄弟离情极为真挚,足见先生对手足之情极为深重。亲情,是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却的情谊。

7、最令人心痛的诗:


《所闻》
华灯照宴敞豪门,

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

yáng看罗袜掩啼痕。


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常常把关怀的目光投向受苦的民众。这首诗一方面写待宴女子的痛苦,对她们寄予同情,另一方面写豪门权贵的奢华奢侈。对这些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仍然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表示愤慨。深宅大院的豪门权贵,华灯照耀下酒宴大开;侍女也只得装束端整,替阔佬们去递菜传杯。侍女想起焦土下的亲人,柔肠寸断啊多少苦悲;低下头佯装整理罗袜,赶忙擦拭去啼哭泪痕。 
这首诗作者在“尺幅”之大的画面上,绘出当时的旧中国,一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吃人者”的荒淫与奢侈;一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的“被吃者”的痛苦与呻吟。诗的思想内涵是既广袤而又深刻。永远关怀受苦的普通人,所以,鲁迅先生才受到更广大人群的尊重。

 


8、最孤独的诗:

《烟水寻常事》
烟水寻常事,

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

无处觅菰


鲁迅先生自比渔翁,颇似一位隐者。生活漂泊不定、风雨变幻是极平常的事,这好比在荒凉的村庄钓徒驾着小舟飘荡。深夜从沉醉中惊醒,只见荒村萧索江水茫茫,找不到一张栖身的席草,一点充饥的米粮。
这首诗在艺术上形象鲜明,意境幽远。全诗短短数句,眼前就像展现一幅烟水垂钓图,甚至有如身历其境的感觉,将各种景象完全融化在一起。诗中并无激烈慷慨之语,但诗的后面汹涌着澎湃的激情,有不尽的想象,不尽的思索。孤独是所有人都逃不开的宿命。

9、最哀痛惋惜的诗:

《哀范君三章·其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yuán犹酩酊mǐng dǐng,微醉自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哀范君三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12年悼念好友范爱农所写的一组五言律诗。全诗从社会、自然环境写到人物的外在形象,从相知相交的过程写到微妙的内心世界,从情趣爱好写到世态炎凉,诗风悲愤沉郁,把哀痛、惋惜、怨愤与无奈之情融为一体。读完全诗,不仅可以了解范爱农一生的不幸遭际,深悟导致他死亡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鲁迅和他的亲密关系,全诗语句凝炼,有起有落,有情有景,开合自如。爱情、友情是人生的美酒,如果时间短暂,也有新酒的甘甜和芳香。

 


10、最有风骨的诗:


《莲蓬人》
裳荇xìng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ráng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装。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duò寒塘!


别人托物言志,用莲花,鲁迅,却用莲蓬人。这首诗借物寓情、托物言志,诗人抓住莲蓬特点,表面处处状物,实则句句写人,言在物上而意在言外。作者通过对莲蓬人“芰衣荇带”的外貌装束,“风定犹香’的内在神韵,却红衣、学淡妆的绰约风姿,亭亭净植的正直风骨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莲蓬人的画像,赞美了莲蓬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和迎着秋风净植荷塘的抗争品格。放弃很容易,但坚持立场一定很酷。诗如其人,鲁迅先生的诗就是如此。他的诗 ,有对国家的关怀,人民的悲悯,有对朋友的真情,有对兄弟的牵挂……这一切都组成了一个有担当、热血赤子的鲁迅。如果你想了解鲁迅,一定要读一读这十首诗。

 

著名的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能称得上时代镜子和人类良心的,应该首推鲁迅。我们刚结束了鲁迅为遭段祺瑞执政府虐杀的女师大爱国学生而写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斥贬丑恶,伸张正义,为人民代言,做时代良心,在先生的文学创作中,总是有着非常鲜明和突出的体现比如鲁迅的诗《悼杨铨quán》《悼丁君》

 

 

11、

《悼杨铨quán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作品赏析

作于:(1933年)六月二十一日

杨铨,字杏佛,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1933年6月18日为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20日鲁迅曾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是日大雨,鲁迅送殓回去,成诗一首:(略)。这首诗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于龚自珍。”

--------------------------------------------

【注释】:

  [1]写给景宋手迹题“酉年六月二十日作”。 

  [2]"花开花落两由之",这是句激愤的话。花开花落,用花草的枯荣喻人事的变化多端,两由之,都由之去吧,不去管它。以上两句意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哪里能摧毁我以往的战斗豪情;为了革命事业,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何期,哪里想得到。江南雨,鲁迅为杨铨送殓时,天正下雨。这里含有悲痛深切、泪如雨下的意思。 

  [4]斯民,此民,指人民。健儿,指杨铨。杨铨,字杏佛,江西临江县人,鲁迅友人,与鲁迅同为上海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铨虽是国民党员,但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1933年6月18日晨,被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组织"蓝衣社"暗杀。以上两句意为:真没料到在这大雨滂沱的日子里,我却热泪纵横,悲痛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又丧失了一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士。 

 

 

12

《悼丁君》

如磐pán夜气压重chóng楼,

剪柳春风道九秋。

瑶瑟sè凝尘清怨绝,

可怜无女耀高丘。

作品赏析

作于:(1933年)六月

①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分似剪刀。”

②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归来。”

③见《湘灵歌》注。

如磐(pán)夜气压重(chóng)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黑夜像磐石一样压着层层高楼,吹拂柳枝的春风却引来肃杀的秋天。

丁君:即丁玲(1904-1986),原姓蒋,名炜,字冰之,笔名丁玲,湖南临澧人,著名现当代女作家。如磐:磐,大石头。如磐,沉重的样。重楼:重,重叠,层叠。重楼,层楼,高楼。导:引导。九秋:指秋季九十天,意为肃杀。

瑶瑟(sè)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琴上积尘而清丽幽怨的曲调断绝了,可惜不再有女作家来光耀文坛。

瑶瑟:瑟,古弦乐器。瑶瑟,亦称锦瑟,用珠玉装饰的瑟。凝尘:尘封。清怨绝:即清凄哀怨的曲调绝断。高丘:指文坛。

创作背景:

丁君,即女作家丁玲,曾于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被捕,当时盛传她在南京遇害。《鲁迅日记》1933年6月28日,诗中“夜气”作“遥夜”,“压”作“拥”,“瑶”作“湘”。丁玲的有个性的写作才华和对进步文化的热忱,使鲁迅很是赏识。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被捕,六月谣传她已被害(事实上并没有遇害)。鲁迅听到谣传后,便做了这首诗。

 

13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鲁迅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亦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那么下面来说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在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篇形式特异的作品:《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关于这篇作品的创作动机,鲁迅说得非常明确:“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野草〉英文译文序》)又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应该说明的是,鲁迅并不反对一般的爱情诗。他本人的作品中,也有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离婚》、《伤逝》,杂文《随感录四十·爱情》、《娜拉走后怎样》等。很清楚,鲁迅反对的只是那种无病呻吟、感情消沉的爱情诗。

那么,鲁迅创作《我的失恋》是否具体有所指呢?《我的失恋》虽然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但直接导因是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纠葛。徐志摩虽然苦恋林徽因,但毕竟是出身于商人家庭,跟祖父是翰林、父亲担任过高官的林徽因门户不相当;更何况又有年龄的差距,离婚的经历,所以最后以失恋告终。林徽因后来爱上了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双方才是门当户对,而且双方的父亲早在1919年就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意思的是,徐志摩当时把鲁迅当成朋友,并不知道鲁迅内心对他的反感。1924年2月21日,他在致英国友人说:“我们的一个朋友新出一本小说史略(鲁迅著)颇好,我也买一本寄给你。”同年11月17日,鲁迅、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徐志摩还主动投寄了一篇译诗,刊登在《语丝》第3期。鲁迅很快就在《语丝》第5期发表了一篇杂文《“音乐”》再次对徐志摩进行讽刺。他在《集外集·序言》中说:“我其实不喜欢做新诗的……我更不喜欢徐志摩那样的诗,而他偏爱到处投稿,《语丝》一出版,他也就来了,有人赞成他,登了出来,我就做了一篇杂感,和他开一通玩笑,使他不能来,他也果然不来了……”还需要考证的是:徐志摩究竟写过“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没有?据我所知,徐志摩在跟陆小曼恋爱时,曾说过“眉,我们死去吧,眉,你知道我怎样的爱你,呵眉”之类的痴语,还有一些名家对作品的认识

 

 徐家昌/读《我的失恋》

 

 《我的失恋》是《野草》中惟一以诗的形式出现的一篇诗章。当时,有些青年不是积极地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而是沉溺于个人恋爱的狭小天地里。他们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重于一切,似乎失恋就失去了生命,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一旦失恋,他们就大作起“啊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无聊的失恋诗来。为了讽刺这种无聊的失恋诗的盛行,鲁迅“故意做了一首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给予讥刺。

《我的失恋》全诗共四节,作者选取了几个求爱的典型事例,运用排比叠段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概述了“我”失恋的原因和经过。幽默风趣,讥刺辛辣。

四节诗中,每节诗的前三句都写“我”求爱之难。“山腰”“闹市”“河滨”“豪家”,这样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地点选择,概括了“我”失恋之前的全部求爱生活……

反复渲染了“我”痛苦的心情和无能为力的苦衷,为下文写“我”在失恋之后所受到的刺激埋下了伏笔。

每节诗的后四句都是写“我”失恋的经过,原因和失恋之后的痛苦、烦恼、抉择。

鲁迅用“由她去罢”一句作结,完全否定了那种“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的爱,指明了失恋之后所应取的态度。同时又给那些哼着“啊呀阿唷,我要死了”的失恋诗的失恋者以辛辣的讽刺。拟古而不落俗套,诙谐而无戏谑之嫌,是这首打油诗的一大特色。

 

14

 

《秋夜有感 》

作者:鲁迅

罗幕后送飞光,柏bǎi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lào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据时任《申报·自由谈》主编的张梓生回忆:1934年秋,为了约稿的事,张梓生曾去访问鲁迅先生,过了几天,作者鲁迅约张梓生吃饭。在饭桌上,谈的主要是当时的文艺思想斗争和文人变节的事,以及国民党文化特务的种种伎俩。张梓生在席上向作者鲁迅索要书法作品,鲁迅含笑应允了。过了几天,由周建人转送,张梓生收到了鲁迅赠的一张小条幅,写的便是这首《秋夜有感》。

首联“绮罗幕后送飞光,柏bǎi丛边作道场”句,是写国民政府政客和他们的御用文人的奢靡生活和假慈悲的伪道学形象;那些政客和御用文人生活奢靡,在骄奢淫逸中虚度光阴。

hàn联“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句,进一步写了文化艺术界景况的荒芜。象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文坛的惨遭摧残,一些文人的变节转向、刊物和作品的被禁,使得文化艺术界荆棘一片。

颈联“何来酪lào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句,则讽刺了国民政府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无能,鲁迅嘲笑他们的无能平庸,产生不出什么作品。

尾联“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句,既写了作者写作此诗时的情境,也象征着作者对进步的文化艺术界的前途和民族未来的自信的看法。同时表达出作者所预见的中国和民众终将觉醒的信心,黎明终将来临。

15《赠画师》

15

《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以暴君和刽子手面目出现的地狱统治者“人类",着重揭露和批判了军阀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帮凶。

鲁迅散文诗


《失掉的好地狱》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一切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布告三界:地下太平。

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悲,遍身有大光辉,然而我知道他是魔鬼。

“一切都已完结,一切都已完结! 可怜的鬼魂们将那好的地狱失掉了!”他悲愤地说,于是坐下,讲给我一个他所知道的故事——

“天地作蜂蜜色的时候,就是魔鬼战胜天神,掌握了主宰一切的大威权的时候。他收得天国,收得人间,也收得地狱。他于是亲临地狱,坐在中央,遍身发大光辉,照见一切鬼众。

“地狱原已废弛得很久了:剑树消却光芒;沸油的边际早不腾涌;大火聚有时不过冒些青烟,远处还萌生曼陀罗花,花极细小,惨白可怜。——那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地上曾经大被焚烧,自然失了他的肥沃。

“鬼魂们在冷油温火里醒来,从魔鬼的光辉中看见地狱小花,惨白可怜,被大蛊惑,倏忽间记起人世,默想至不知几多年,遂同时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

“人类便应声而起,仗义执言,与魔鬼战斗。战声遍满三界,远过雷霆。终于运大谋略,布大网罗,使魔鬼并且不得不从地狱出走。最后的胜利,是地狱门上也竖了人类的旌旗!

“当鬼魂们一齐欢呼时,人类的整饬地狱使者已临地狱,坐在中央,用人类的威严,叱咤一切鬼众。

“当鬼魂们又发一声反狱的绝叫时,即已成为人类的叛徒,得到永劫沉沦的罚,迁入剑树林的中央。

“人类于是完全掌握了主宰地狱的大威权,那威棱且在魔鬼以上。人类于是整顿废弛,先给牛首阿旁以最高的俸草;而且,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气象。

“曼陀罗花立即焦枯了。油一样沸;刀一样铦;火一样热;鬼众一样呻吟,一样宛转,至于都不暇记起失掉的好地狱。

“这是人类的成功,是鬼魂的不幸……。

“朋友,你在猜疑我了。是的,你是人!我且去寻野兽和恶鬼……。”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六日。


【析】 何以写《失掉的好地狱》,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曾说:“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地狱》。”写《失掉的好地狱》一个多月前,鲁迅在《杂语》一文中已指出:“称为神的和称为魔的战斗了,并非争夺天国,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所以无论谁胜,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这思想的诗化艺术体现便是《失掉的好地狱》。

鲁迅所谓“有雄辩和辣手,而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无须坐实,反正和当时正“得志”和“未得志”的“英雄们”系同一种类,都是妄图统治地狱般灾难深重的中国的,正像作品中的曾夺得地狱统治权的“天神”、刚失去地狱统治权的“魔鬼”以及正主宰地狱统治权的“人类”一样,都是以迫害“鬼众”乃至“鬼魂”为伟业的货色。

作品以冷硬的诗句凸现了三幅地狱景观。

第一幅地狱景观由“我”于梦中亲见,这是一幅最残痛的景观。因为在向地狱第二任统治者“魔鬼”的“反狱”战斗中,“鬼众”是从“惨白可怜”的曼陀罗花“倏忽记起人世”的,于是“向着人间”“绝叫”,这当然是思想即灵魂作怪,所以“人类”统治便汲取教训,就从“鬼众”之“魂”的思想深处来管理。由于“人类”的统治比“魔鬼”还严厉,“鬼魂们”只能在规定的方式、范围内“有秩序”地“低微”地叫唤。于是:形势大好,“地下太平”。

后两幅均由刚失去地狱统治权的“魔鬼”讲述。“魔鬼”的讲述有浓厚的颂扬自己的色彩,但大致属实。

第二幅地狱景观是“魔鬼战胜天神”之后的情形:统治者“魔鬼”的“大光辉”普照一切鬼众;天神用以迫害鬼众的种种刑具剑树、沸油和大火聚都仅仅是个摆设,地狱几乎接近人间,因为曼陀罗花已经萌生,倘不是地狱以外的缘故,这花还会盛开呢!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曼陀罗花上,它召唤鬼众“同时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

第三幅地狱景观是“魔鬼”对第一幅“我”亲见的地狱景观之来源的动态描绘,几乎言尽“人类”统治地狱后的惨象——满以为会“向着人间”那样生活的鬼众,不但身子被“迁入剑树林的中央”遭受“永劫沉沦的罚”,连“魂”也给囚了起来,“至于都不暇记起失掉的好地狱”,以空前的忍气吞声替“人类”这第三任地狱统治者维持着“太平”的声名。

这三幅地狱景观所显示的深邃思想,在鲁迅同期或先后的杂文、散文和书信里都有更直接的表述和论断。对于统治者,鲁迅都是清醒地告诫大家不要寄予希望,看看“魔鬼”这个已下野了的第二任地狱统治者,仅仅是让出了 自 己占领的地位——“不得不从地狱出走”,“出走”而已! 连统治者的帮凶如牛首阿旁也照做帮凶。但“鬼众”呢,却永世受着煎熬,甚至于连“魂”也给囚禁了,“魔鬼”真是一针见血,它已看出“人类”掌管地狱“是鬼魂的不幸”。

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反动统治者在本质上都一脉相承,只可能相互借鉴,后者狠似前者,小有矛盾,也仅仅是下野者对当权者的不满——出于私仇。但下野者的失去统治地位,更要被它说成是被统治者们的不幸,如魔鬼就说是“可怜的鬼魂们将那好的地狱失掉了”,而不说是自己失去统治权。当时的军阀混战也打着“人民”的旗号。

这篇作品采用单人讲述来行文,让唯一的听众处于被动的记录地位,有诸多便利。使得作品富于客观性,具有真实感;由当事人即下野了的地狱统治者魔鬼直陈其事,与“我”所见相互参照,地狱的变迁史、鬼众的受难史,令人历历在目。并且,使得作品简捷,试将魔鬼叙述对白改写成描写文字,篇幅会大大增加,这是散文诗所不容许的。

倒叙的结构也用得适当。先由“我”之所见展示地狱现状,再由魔鬼以失位者身份唠叨出过去以及何以变成了现今这情形的整部地狱变迁史,首尾相应,平衡的篇章结构使沉甸甸的思想容量变得凝重耐读。

再就是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说,通篇充满着象征,而且,这象征,已远远超出了鲁迅写作时他所欲象征的军阀混战、人民受难等内容,已扩展为整个人类历史,具有不朽的象征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各个时代所需要,《失掉的好地狱》正是这样的一件语言艺术珍品。


鲁迅的诗 | B站视频配套逐字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