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深终有别——聊《十字路口》

笔者认为本书的聪明,也是实在之处就在于将情节的重点落在高中生和家庭的关系上,而非着重去刻画书中的所谓“去远方”。笔者并不了解日本社会的现状,但感觉本书应当是没有将高中生与时代相互链接起来的,这虽然是缺失,但也不碍,毕竟有些过于难为人了。多说一句,缺少了时代因素,也就难从高中生个人的心理,志向出发进行拓展,而笔者觉得高中阶段的精彩之处,正是于此。已经一年没碰严肃文学了,正好看完了这本《十字路口》,想着要好好读一下王蒙的《青春万岁》。
一,波澜是生活的真实注脚
从个人的高中生话来说,不管是严肃文学中出现的家庭变故,亦或是ACG作品中的意外事件,都不同程度的在现实中发生。骨折,结石,但也没有到要分别的地步。又或者忽然有其他班级的女生打听你好兄弟的样貌,当然,这种多数不会有下文。
本书还是恰当的抓住了这种不同性质的情节的比例分配,将两位高中生的日常和非日常夹杂在一起,使得其在平淡的文段间却不落于无聊,处处显露出真实的情感。一开始读到”考前女主父亲下海救人“这一情节时,笔者是有一些异议,我觉得这里给一个无事发生的夜晚更好。并且后面的正式考试部分的情节,也似乎让本书原来和真实若即若离的距离,产生了过多的偏离。不过后来又想到,过多的拘泥反而会遮掩本书的光彩,如果改变了那部分情节,反而使其失去了轻小说应有的气质。(不过这书也不是特别轻小说)
另一方面来说,也好在本书够短,家庭中的那些事能够将一卷填满,而如果是拉大篇幅,可能又不免回到传统校园恋爱的轨道上去。笔者是难以想象在本书的基调下,还能怎么继续从两位学生方面做出拓展。
二,父母,同学与自我
本书的重点毫无疑问落在了家庭上,就女主部分来说,其实笔者不是很理解为何高三的学生还能和家里人起矛盾。不过,每个人成长的快慢节奏有所差异,每个高中生间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也是笔者为什么不支持,部分轻小说动不动就将论述对象扩大到全体高中生)。不管怎么说,在女主部分的一些情节,确实有”小说的世界走入你的生活之中“的感觉,写的不错。而男主部分就有些特殊了,由于笔者家庭比较平凡安稳,所以也就没什么能说的。但到了“男主和母亲一起过新年”的那段,多少觉得有些突兀。
“海帆,你最近到底怎么了?”
晚饭时间,我最害怕的问题还是来了。
烤鱼、煮蔬菜、豆腐以及姬座海带,仓桥一家四口正围坐在一起享用着这纯日式的晚餐,但此刻气氛有些紧张。
“没怎么啊。”
我将筷子插进烤鱼里,努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然而——
“我看得出来你一直很烦躁哦。”
母亲已经看透了一切。
“没有的事。千帆,把酱油递给我。”
“……”
“千帆?”
“我生气了,才不要。”
“千帆!”
“给我适可而止!”
糟糕,母亲把筷子搁桌上了。
稍微念点马经,一个高中生的观念构建,也就是赖于其家庭的阶级背景,个人的生活经历,学校的师生影响。而其中,个人的出生,也就是家庭因素一般来说是主导,毕竟高中生很难有创伤性经历。男主的自立,女主的志愿,都源于自己的家庭状况。家庭塑造着自我,而当这点反映到与同学间的关系时,就会显得十分有趣。反正笔者的同学们,明着面的相互嘲讽,必要时候,又能装得无事发生。不同价值观念的同学组成不同的团体,相互提供着锐评的材料,并通过排名做着并不是很在意的团体竞争。(稍微有点夸张了)不过本书在同学关系上并没有朝这方面下笔,这不是当然的嘛!反而两位主人公都有着暗恋自己的同学,虽然这样写不仅情节更加紧凑,也有利于人物塑造,但缺少了一点逗乐的对话,稍有遗憾。
“猜中了?多少分?”
“千寻,别这样。”
千寻向来不懂察言观色,所以都是直来直去的。
“不想回答的话,也可以不用回答哦,海帆。”
万结嘴上在劝阻千寻,可好奇心却已经全写脸上了。
“呜呜呜。”
我来回看了看她俩的脸。
“不知道。”
我摩擦着膝盖,支支吾吾地说道。
“喂,‘认真四眼’。”
“真的哦,我真的不知道。”
“你再装傻,我就把你的内裤全都从窗户扔出去。”
千寻指着我的衣橱倒数第二个抽屉威胁道,她怎么知道那是我放内衣的地方?
“饶了我吧,我真不知道呀。”
“是吗,那真是太遗憾了,姐妹……胸罩我也扔掉哦。”
千寻猛地站起身来。
“都说让你住手了,千寻。我真的没有自己估分啊。”
“胡扯,哪有考生不估分的道理。”
相似的对话,笔者的版本是这样的。
”完了呀,卧槽这试卷怎么这么难,TM怎么办,XXX“
”又放烟雾弹是吧,啊,你那次考的不比我高,嘲讽我是吧,啊“
”你误会了,我就是在嘲讽你啊,还有,我考的比你高那不是当然的嘛。“
”呜呜呜,你选择错了几个,我最起码错了四个“
”你看吧,你看吧,是谁在放烟雾弹,我起码错五个,啊呀,我去问问XXX错了几个。”
三,小结
本书应该还是值得一看的。其弊端就在于,没有对两位主角在自我层面进行拓展,其实这方面写的好的话,可能相比较描写家庭更有激励作用。毕竟,沉淀和顶峰相见这种空无的精神垃圾,还是少吃为好。想了想,最近十几年严肃文学有没有写青少年的了,就记起格非喜欢在自己的长篇里带一个小学生角色。
本书最后两位主角来到大学,日本到了大学阶段应该就算是走向自立了,国内可能有所不同吧,我们学校就有很多人都想去苏科大,基本就是从小到大在一个地方上学。父母恩深终有别,说实话,在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东亚,也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和家庭相互链接。
最近这几天真的是鞭炮声不断,不知道苏州市区让不让放,是不是都跑到乡下来放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