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
第一类是文献学研究,1南京大学的张一兵团队,他主要主张“市民社会”概念,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回到马克思。2北师大鲁克俭老师,以苏联马传统和文献学研究,特别强调批判吸收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3北京大学的聂锦芳老师,他从新文本考证出发,主要也是围绕他马克思文献中,但是有意思的他的梳理和矫正更新了许多原有的看法。4清华大学韩立新
老师,他主要是日本马克思影响很深,所以研究马克思也主要是早期文献学,尤其是关涉到异化问题。
第二类是哲学史范式研究1吉林大学孙正聿
老师,主张反思批判,尤其是重视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之间关系,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新书写纳入到反思和奠基范畴之列。2北大哲学黄楠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传统的更新和发展,也是主张哲学史范式更新。(因为上个世界50年代学科调整,中国整个文科建设基本上都在人大,清华和北大只保留了小部分,只保留了外哲部分。当时黄楠森和一批学者基本上都是在人大50年代教学调整下的苏联教科书话语形成的)3复旦大学俞吾金老师,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要求哲学史范式更新,尤其借助国外马研究颇深,例如存在论马克思主义等等。
第三类是思想史研究,这便是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和实践哲学。黑龙江大学最初是实践哲学,在90年代全球化问题研究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极为动荡的前提下,整个学术圈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西方现代国家程度上,尤其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当时成为重点,可以说现在大多人认为市民社会理论
或者是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来自于90年代的苏联解体后的学术争论,直至现今这个问题仍然在讨论中,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生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市民社会不是核心概念,但面对90年代的思想危机,黑龙江大学率先发力,以文化批判/文化转型/现代性批判为起点来理解整个中国当时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像其他要么将马克思视作过时的,也不像其他人将市民社会或者是现代国家作为我们应当补充的,也不是投身故纸堆和停留在哲学史中理解整个世界,真正做到了时代和历史的现实统一,而是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当下文化的重建性的诉求,也是对未来的建设性哲学要求。可以说在近百年的哲学视野中,只有黑龙江大学的哲学考虑到了理论的未来和现实的未来,因此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则是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新发展。文化哲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从学术上一方面反对地域的狭隘的封建的文化,另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技术理性,并且主张在这个时代中重建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实则是扬弃整个世界历史做出的必然理论未来,在这个程度上不仅重建了我们当下的思想传统,并且在坚持了现实生活要求。实践哲学是文化哲学的奠基,考虑的更多的是涉及形而上学及其思想史传统,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实践哲学历史的过程,马克思是在这个古典传统视域上得到了完善和澄清,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也很重要,中国文化中讲求实践,修己达人的历史生活也是实践哲学的必然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