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六)古代音乐篇


一、要点梳理
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包括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的音乐,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的音乐和封建社会(公元前475—1840)的音乐。
(一)五音六律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底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宫 商 角 徵 羽(1 2 3 5 6)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之一——雅乐音阶,即: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即:(1 2 3 #4 5 6 7)
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徵宾、夷则、无射。
例如:“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二)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三)雅乐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四)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五)经首
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六)六幺
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化为《绿腰》、《六幺》。《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七)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八)桑林
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九)无射
本指古代十二首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一)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下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二)乐师
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为师。”

二、拓展延伸
(一)“中国十大古曲”
1.《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现存曲谱为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其解题为:“《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流水》还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神奇秘谱》、《风宣玄品》所收为不分段的,其余所收均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其曲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
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现代琴家管平湖弹奏此曲,为此曲弹奏之经典。
2.《广陵散》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3.《平沙落雁》
琵琶曲《平沙落雁》的乐谱最早见於华秋苹在一八一八年编的《琵琶谱》,它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共分三卷,卷上收直棣王君锡传谱西板十二曲,大曲《十面埋伏》,附杂板一曲。
《平沙落雁》一曲即编入卷上”乐曲为六十八板体。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斯谱》中也收入了此曲,但他已将乐曲结构扩充至七段,有《雁阵横空》、 《霜天雁叫》等小标题。一至四段曲调脱胎於华氏谱,五至七段为华氏谱所无。
乐曲描写了候鸟迁飞时在高空飞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用拉弦、空子弦作为固定衬音,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在平湖派的乐曲中,此曲在平淡中出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境深邃。浦东派将《海青孥天鹅》称作《平沙落雁》,故也有人将前者称为《小平沙》,后者称为《大平沙》。
目前的演奏是根据琵琶艺术大师,平湖派代表性的传人杨大钧先生的演奏谱而进行演奏的。杨大钧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学得此曲,朱荇青先生与杨大钧先生两人的诗昼造诣很深,常将诗昼等姊妹艺术的表述方法与琵琶演奏相结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经常将武曲文弹,以文为主,讲究神韵,趣味高雅,意境深邃。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杨大钧先生在处理《霜天雁叫》一节时,使用自由节奏,尤其是最后几段,具有丰富的诗意。刘德海先生认为,在学习平湖派《平沙落雁》时,必须恢复下出轮的演奏技法,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继承上将会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这首乐曲,关键是立意,要以“雁”拟人,含以清苦艰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4.《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相传此曲为东晋桓伊所作。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经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尤其善于吹笛。(现在的箫,古代称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尔遇见桓伊,因为仰慕其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非常谦逊,虽然当时他已经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识,他仍然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所以称作《梅花三弄》,一则是因为乐曲内容是表现梅花的;二则是由于音乐中有一个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曾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这便是梅花三弄的曲名由来。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琵琶独奏,是根据楚汉之争编写的乐曲,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全曲时间是6分36秒,由三个大部分十个小段组成。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第一段名为〈列营〉,乐曲以琵琶有力的扫弦、佛弦开始,表现了点兵擂鼓,单单这几秒钟强烈的表现力也激起了巨大的气势。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弹弦,音乐持续不断,犹如军号吹笛。接着的第三段〈点将〉是三段结尾部分的反复,战前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别是排阵和〈走队〉,两段的音乐基本相似,音调稍微简练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渐渐转快,一起一伏,紧紧相扣。士气再一次增强。
第二部分开始了,第六段〈埋伏〉,音乐是〈列营〉中骨干音调为核心,加合若干的起伏,眼前就像汉军出四方迅速将楚军团团围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了,音乐还是慢起渐快,气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弹奏的“切切”声响,便如短兵相接了,发出兵器相击的响声。从〈埋伏〉到〈小战〉音律连贯,一气呵成。接着〈九里山大战〉开始了,弹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多种技法快速弹奏,铁骑纵横、金戈铁马,呼号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就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忽然,一声凄楚的萧声掩盖了战斗,这就是楚歌。紧接着琵琶回到了简单反复的音调,只听那单骑孤踢声远远的离去,这便是第九段〈项王败阵〉了。直到一记短划的强音戛然而止,霸王〈乌江自刎〉了,天还没有亮。
总的来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6.《春江花月夜》
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7.《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8.《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9.《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10.《阳春白雪》
典故出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意为:不同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会存在巨大差异。
《阳春白雪》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古曲。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现存古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流传有两个版本:《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的乐谱。
《小阳春》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全曲七段,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部《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在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承部《风摆荷花》、《一轮明月》,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旋律两次上扬,在高音区活动,表现情绪较为热烈;转部《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这三个段落中出现展开因素;合部《东皋鹤鸣》,本部动力再现,气氛异常热烈。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二)中国古代乐器史
1.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
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2.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
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3.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4.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
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三、应用举例
例1、下列不属于古代五音的是( D )【解析】徵不是徽。
A.宫 B.商 C.角 D.徽
例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的八音的是( D )【解析】竹不是弦。
A.金、石 B.土、革 C.丝、木 D.匏、弦
例3、古人所说的“八音”是对乐器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的依据是( C )
A.乐器的形状 B.乐器的音色 C.乐器的材料 D.演奏方法
【解析】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一直沿用。
例4、下面传统曲目与它们的演奏乐器对应正确的是( D )
《高山流水》 《十面埋伏》 《梁祝》 《百鸟朝凤》
A.古琴 琵琶 古筝 长笛 B.古筝 二胡 箫 长笛
C.古筝 二胡 琵琶 小提琴 D.古琴 琵琶 小提琴 唢呐
【解析】必备文常识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