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庸俗论述自我幻象问题

2023-04-01 03:37 作者:高野麻美  | 我要投稿

自我在超验性感觉的面具下,变成愈发不可见的本原,人们陷入了感情的困境。因为外形语言神态等外在表现代表了我们,我们在他人眼中的真实是外在表现而非本原性的情感自我。我们陷入了一种情感的无助,尤其是在陌生人视域下的不真实和我们想要在陌生人面前展现真实自我的渴求。这时内心良知和怕麻烦的功能主义思维起了冲突,我们尽管逃避一些本应有的礼仪性行为但我们并不能因此逃避痛苦。所以在此基础上礼仪性行为反而成为了我们避免痛苦的手段,由于对社会性痛苦的畏惧,我们不惜滥用这种礼仪性行为,甚至加重语气。(敬语文化或许是从这样的交互中诞生的)

我们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个自我无法表达的问题究其根本是我们希望他人认知自我的渴望。正是因为这个渴望所以自我的幻象会出现在这个自我表达的不充分和他者误读的交汇点中。因为社会性认知是认知中的一种重要关系,在后现代社会中社会意识可以创造社会存在,因此在“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创造的。(正如现代社会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范式一样,这一点深刻的体现在文艺上,即同性恋样板戏,同性恋题材的动漫所讨论的主要题材的不变性)

自我的第一重也是最主要的幻象就是他者的影子,不可置否的是我们是在他者的影子下成长的,我们从未离开过大他者的凝视。我们常常在某些范式性的人物中误认自己,似乎只要我们按照这几种的基本范式去改变形象言语方式就可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日本擅长把人群进行类型分类:女性有可爱系,cool系,元气系;男性有盐系,空气系等等)我们完成了自我形象向某个系别的转变,也通过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他人向我们表述我们的形象确实符合那个某某系的一切外形神态言语要求而再次确认了“自我”。这个再次确认让人们深信不疑,但有一个例外即知识分子,这个关于知识分子的例外是阿尔都塞的概念。他认为在知识分子那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可以倒置的,知识分子的意识被认为是可以影响改变社会的现状的。因此对于过往那些被赋予神话性的东西在知识分子那里怯了魅。正是这部分无法继续相信主体性神话的人超越了范式定义,不把希望寄托于自己是否能成为某种范式性人物,以此在真正自我意义上完成了对本我的认识并解决了自我的第一重也最重要的一重幻象问题。




庸俗论述自我幻象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