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代 天智天皇 创造律令国家的基础 近江令的制定
·历代天皇-在政治斗争中互相杀害积极的天皇们-

一直以来,净说天智天皇的可疑人物形象,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批评外交。也批评内政。
首先是近江令的制定、施行吧。近江令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正式律令,后来成为律令国家建设的基础。
·古代 飞鸟时代

〉皇居 近江大津宫

〉生卒年 626年~671年12月3日 推古天皇34~天智天皇10 46岁

〉称制 661年7月24日~668年1月2日 齐明天皇7~天智天皇7 7年
〉在位 668年1月3日~671年12月3日 天智天皇7~天智天皇10 4年
〉名字 葛城
〉别名 中大兄 天命开别尊

〉父 第35代 舒明天皇

〉母 第37代 齐明天皇 第35代 与皇极天皇为同一人物


〉皇后 倭姬王 古人大兄皇子的女儿
*称制(Shousei)
在没有天皇的情况下,代替人执行政务的人。
皇太子和皇后代替执政。

神功皇后、天智天皇等。

摘自宫内厅HP 一部分笔者加工
天智天皇是个相当不妙的人。虽然是4代天皇的皇太子,很难成为天皇,或者简单地杀死亲人、同伴。
但是,作为领导者的功绩是巨大的。因为建立了法治国家、日本的开端。
这次比起天智天皇的诡异,更看重功绩。
·留在历史上的外交大失败
天智天皇因为前任齐明天皇在朝鲜半岛的百济远征中,在筑紫(福冈县)去世,所以需要解决。



663年(天智2),百济王义慈王的儿子扶余丰璋杀死、灭亡百济抵抗军首领鬼室福信。
(义慈王是百济最后的王。)
看到机会的新罗劝止送与百济大军。天智天皇也为了对抗这,将大军送往朝鲜半岛。
这就是白村江之战。
·白村江之战
663年(天智2)8月27日新罗唐联军和百济残党倭联军的最终决战。
倭(日本)惨败,有了被唐新罗占领的危机感。
天智天皇因为胆怯急速推进律令国家建设。
天智天皇将首都迁往内陆。(近江的大津宫)
大津宫从当时开始就不受好评
“为什么在那种田野深山里?
有很多这样的意见。相当害怕吗?
日军惨败。这种外交的失败在日本悠久的历史中也是罕见的大失败。善后很难。
丰璋在百济灭亡前就流亡日本。据说是人质。
鬼室福信是丰璋爷爷的外甥,亲戚叔叔。
丰璋被叔叔所谓的成为百济再兴之王回去,却杀了其叔。
据说是因为福信要杀丰璋。丰璋回国仅1年后发生的事情。
是百济抵抗军的内讧吧?
与百济联合起来的日本雪上加霜。
齐明天皇在远征中去世,支援百济军引起内讧。
直到1945年战败,日本历史上没有国家即将灭亡的对外战争。
在日本的历史中,与朝鲜半岛、大陆的大事有很深的关联,从来没有取得好结果。
白村江之战。

丰臣秀吉出兵朝鲜。
日韩合并,大东亚战争败战。
和朝鲜半岛在“不太近,不离开”的时候保持最好的关系。比如江户时代之类的。
·胆怯的天智天皇,巩固防守

大惨败的翌年664年,唐(中国)百济占领军司令官刘仁愿派友好使者到倭(和、日本)日本。
唐似乎想与倭和解。但是,不坦诚的天智天皇,做好与唐的战争整顿国内。
以对马、壹岐、筑紫等北九州为中心设置防人、烽。
在筑紫建造水城。
防人是最前线的防卫队。烽是烽台。发生什么事的话会冒烟的通讯塔。
水城是建造防波堤,在其附近积水的东西。与其说是城堡,不如说是细长的水库。
天智天皇在唐友好使者来的664年急速制作。另外在667年,都城转移深山近江、大津宫(滋贺县)。
为了不让唐攻陷都城,藏在内陆。天智天皇是彻头彻尾胆怯的人。
天智天皇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在亲人的厮杀中生存下来的强者。唐的使者也认为这是由于疏忽大意的陷阱吧。
与其说是胆怯,倒不如说是嗅觉发挥作用吧?
从当时开始迁都到大津宫,
为什么在那种乡下深山里?
差评。似乎没有理解天智天皇的警戒心。
现在的人因为都城的形象是京都,所以虽然在内陆地区却没有违和感,但是古代的都城集中在大阪和大阪附近的奈良,所以沿海存在首都是理所当然的。
·最终即位为天皇

迁都大津宫1年后(668年。天智7)、中大兄皇子终于即位为天皇。
(实际上在迁都之前,天智天皇没有即位。是皇太子。)
先代齐明天皇在战争远征中去世后大惨败,慌忙整备国防。
最终平静下来是迁都大津宫吧。也许以为这样就能即位。
从这里开始致力于另一个作业,完善内政。
·大侧近、中臣鎌足死


即位翌年669年(天智8),从乙巳之变开始,25年左右支撑天智天皇的中臣鎌足去世。
“外交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内政!”时刻。
天皇赐予镰足“大织冠”。这是最高的官位,在古代只有镰足。

另外还授予“藤原”姓。平安时代成为权势的藤原氏的开始。
·律令国家的产生
天智天皇即位同年(668年),完成《近江令》22卷。671年施行。
日本最初的正式令,是行政法、民法等刑法以外的法律。
据说近江令和飞鸟净御原令并列,成为后来制作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的基础。

另外,在670年(天智9)建立名为“庚午年籍”的日本首个全国规模的户籍制度。
这段时间尚无律。刑罚取决于权力者的判断。似乎说起粗暴还是原样,从开始就不完善吧?


律令制度的完成,由天智天皇的弟弟天武天皇颁布号令,由女儿持统上皇完成。
·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
成为古代近代化(以律令国家为目标)的基础法典。像宪法一样的东西。
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是自己等制作的,大宝律令是中国的全复制。
律令是律(刑法)和令(民法、行政法)组成。
〉大宝律令
701年(大宝元)选定,702年(大宝2)施行。
完全复制中国,只选择日本需要的东西,所以1年后就完成。

第42代 文武天皇 时代。
(实际上是由持统上皇进行。)
大宝律令是因为飞鸟净御原令的失败而“暂时抄袭”的东西。
〉养老律令
718年(养老2)撰定,757年(天平宝字元)施行。
大宝律令的修订版。
以全力工程制作的大宝律令是中国的复制,所以也有不符合日本的情况。
在养老律令中,修改为符合日本。(原作的追加、变更)


撰定为第44代元正天皇,施行为第46代孝谦天皇。两者都是女帝。
也有规定天皇皇位继承规则的继嗣令。
养老律令是“只是抄袭不适合。进行改良吧!”成为的东西。
养老律令=大宝律令+飞鸟净御原令+进一步改良
从撰定到施行花了40年时间。

制作原作辛苦吗?期间的第45代圣武天皇偷懒吗?不太清楚。
也许女帝知道宪法的重要性,所以积极构造国家。
(大宝律令的持统上皇也是女帝。)
(圣武天皇是佛教爱好者,对国家构造没有兴趣。)
·大友皇子就任太政大臣模仿战乱
天智天皇弟弟大海人皇子(后来的天武天皇)成为皇太弟。
·皇太弟
天皇的弟弟被指定为下一位天皇时使用。
皇太子是天皇的孩子被指定时使用,所以弟弟情况下不使用。
671年(天智10),儿子大友皇子。后来的弘文天皇)成为太政大臣。
太政大臣是近江令首次建立的职务,是代替天皇掌管政治的首领。像总理大臣一样的左大臣之上的天上人。
不久天智天皇病后,向大海人皇子托付,皇子拒绝。
〉大海人皇子 请天皇托付皇后。政治就交给大友皇子吧。我想出家入佛门。
因为天智天皇允许,所以大海人皇子出家,退居吉野(和歌山)。
然而天智天皇去世。这发展为古代最大的战乱“壬申之乱”。

太政大臣是不普通的、什么人都能成为的,不一定是有人担任。
·太政官
在律令制中推动政治的顶尖组织。就像现在所说的内阁一样。
和其他官位一样,四等官有4个序列。
四等官 官位
长官 太政大臣(令外官) 左大臣 右大臣 内大臣(因大宝律令废止。作为令外官恢复)
次官 大纳言 中纳言(因大宝律令废止。作为令外官恢复) 参议(令外官)
判官 少纳言等
主典 省略
左大臣就像总理大臣一样。担负行政的全部责任。
最初没有,因近江令左大臣更上级成太政大臣。
最初的太政大臣是大友皇子。

(之后,平清盛、丰臣秀吉等)
太政大臣因为必须是相当的人,所以也存在空位。
明治新政府设置的太政官是一样的东西,而是制作设置了相似的。叫“太政官”称呼也不同。
明治18年有了内阁制度消灭。内阁制度是以英国为原型,现在以名字继承了太政官。
内阁成员 -> 大臣
官僚组织 -> 长官、次官
在日本大臣也叫“相”。有2种称呼是因为日本独自和输入品都使用。
首相=总理大臣
财务相=财务大臣
○○相 英国议院内阁制阁员的日语翻译
○○大臣 太政官的残余。日本独有。
在政治新闻仔细看就知道。对外国政治家来说,不叫“大臣”而是“相”。
顺便说一下,像美国这样的总统制“长官”与太政官长官无关。只是为了日本人明白才用的。
大臣的意思是“天皇的臣下的首领(大)”。没有天皇大臣就不存在。因为是天皇的“臣下=侍奉君主者”。
·壬申之乱
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和儿子大友皇子谁成为天皇的争斗。。
古代最大的内乱。
两军都有皇位继承权的皇族成为大将指挥的战斗,将国两分。日本历史上,没有如此分国的战斗。
大海人皇子是皇太弟,大友皇子是太政大臣。
天智天皇指名大海人皇子,皇子拒绝退居吉野(和歌山)的原因。
672年(天武元)7月24日,大海人皇子认为大友皇子犯叛乱罪,先行举兵,胜利后成为第40代天武天皇。
哪一方背叛了呢,拥有正义意见分歧。
古代的资料来自日本书纪、古事记,据说因为天武天皇奉号令制作,所以没写对大海人皇子不利的东西。

(这里写的内容来自日本书纪。)

大友皇子虽然没有进入历代天皇,明治3年,明治天皇尊“弘文天皇”谥号进入历代天皇。
现在,只能评价谁好谁坏、事实不清楚。
•时针职人?中大兄

671年(天智10),天智天皇设置时针台。叫“漏尅”的水时针。
这是日本首次,告知人民时间。
还有记录显示,天智天皇在齐明天皇皇太子时代,自己制作了漏尅。
看来擅长做细致的工作啊?

*个人翻译 仅供参考
原文相关
https://tadtadya.com/emperor-tenji-3/
https://kotobank.jp/word/近江令-38881
https://ja.ichacha.net/japanese/近江令.html
https://www.japanese-wiki-corpus.org/jp/history/近江令.html
https://nihonsinwa.com/page/2200.html 白江村之战
https://nihonsinwa.com/page/2246.html 漏刻
https://classicstudies.jimdofree.com/古事記/
https://kotobank.jp/word/古事記-64668
https://kotobank.jp/word/大海人皇子-38975
https://intojapanwaraku.com/culture/93134/ 三角恋
https://kotobank.jp/word/聖武天皇-79887
https://kotobank.jp/word/元正天皇-60684
https://kotobank.jp/word/斉明天皇-68269
https://kotobank.jp/word/大織冠-91373
https://kotobank.jp/word/劉仁願-1120768
https://kotobank.jp/word/豊臣秀吉-19047
https://kotobank.jp/word/義慈王-50346
https://kotobank.jp/word/鬼室福信-50378
https://kotobank.jp/word/余豊璋-1120376
https://kotobank.jp/word/神功皇后-81528
https://kotobank.jp/word/古人大兄皇子-127398
https://kotobank.jp/word/倭姫王-1118060
https://kotobank.jp/word/舒明天皇-80623
https://kotobank.jp/word/近江大津宮-449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