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黛玉“一品夫人”之猜想

2019-12-13 00:02 作者:乱红成阵  | 我要投稿

一直以来,关于黛玉之死有多种猜测:

一是由“玉带林中挂”,猜测黛玉最终会自尽,吊死于树上;

二是由“晴为黛影”,晴雯病死在床上,猜测与之命运有多重相似的黛玉也是病死在床上,此猜测亦是程高的续本;

三是由“一品夫人”,宝玉亲口说出的“一品夫人”,猜测曾碰过北静王念珠的黛玉会被逼嫁给北静王,或者其他的高官,最终郁郁而死。

今天,我们从历史角度来对黛玉“一品夫人”之说进行猜想。

先来看原文出处: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87版宝黛共读西厢

这一串话的首尾是,宝玉调侃黛玉是“倾国倾城貌”(崔莺莺),自己是“多愁多病身”(张君瑞)。

这两个词出现在《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的第四折,是张生初见莺莺后、再见莺莺前,自己在心中表白,说“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这里不妨理解为,宝玉在这里借着玩笑表白黛玉,多么浪漫。

但是因为莺莺和张生在后面是有无媒苟合的,黛玉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女儿,甚至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到死都是清白身。所以她自然会羞恼,认为宝玉心思不纯,于是说出“我告诉舅舅舅妈去”这样的话,以证自己的清白之心。不过后来黛玉听到宝玉解释上面那一句话,才知宝玉真的只是表白爱意,并没有其他的心思,才放松了自己的警惕。

后一句是黛玉笑着吐槽宝玉“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这是《西厢记》莺莺和张生互通款曲之后,被夫人发现,要叫张生去问责的时候,张生怂了,不敢去,被红娘打趣的话:“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这里就是调侃宝玉敢做不敢当,说出了那样的话,做出了那样的事,却没本事担责的意味。

这前后的两人互动,其实已经有情愫暗生,情缘已定。

张生莺莺初相遇(王叔晖《西厢记》工笔画)

解释完了首尾,我们来看这一句话,第一句是道歉求饶,第二句是力证自己不是有心的。说出这句话的前提是,如果自己是有心的,才会有巴拉巴拉这一串,所以第一点,这个假设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后头的也可能只是假设。

当然有人会说,《红楼梦》无一闲笔,所以这即便是假设,也有存在的价值。好的,这就是我即将抛出的第二点:

这句话点明了两个人的死亡方式。一是宝玉“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二是黛玉“你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

这个“一品夫人”是什么呢?为什么不是“王妃”,也不是“某某夫人”,而是“一品夫人”呢?我们来看看《唐六典》对“一品夫人”的描述:

凡妇人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为‘某品郡君’,县君、乡君亦然。

什么叫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就是不因丈夫和儿子的官职封夫人,而是因为别的事额外加封,就叫“某品夫人”。

为什么是“某品夫人”?我们先来看一下,因为丈夫和儿子而被册封的夫人们的称号吧:

王母、妻为妃。(王爷的母与妻)

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

三品已上母、妻为郡夫人;

四品、若勋官二品有封,母、妻为郡君;

五品、若勋官三品有封,母、妻为县君。散官并同职事。

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

其母邑号皆加“太”字(所谓太妃、太夫人、太君)。各视其夫及子之品,若两有官爵者,皆从高。

若内命妇一品之母为正四品郡君,(内命妇就是妃嫔)

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

三品、四品母并为正五品郡君。

凡妇人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为“某品郡君”,县君、乡君亦然。

这就意味着,如果嫁给北静王,黛玉是要被称作“北静王妃”的,就不是“一品夫人”了,这个可能性pass

如果嫁给某一品官,她就是“某国夫人”;如果是“晋国公”,她就是“晋国夫人”;同,如果是二品、三品官的夫人,就是“某郡夫人”——都不会是“一品夫人”。

所以,这个“一品夫人”,只能是指“妇人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夫人云‘某品夫人’”这一种可能性!

所以,即便最后宝玉真的掉在了池子里,黛玉也真的变成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她也不会是像人们想象的,被迫嫁给自己从没见过的人,因为丈夫的官职而担上“一品夫人”的头衔,因为制度不允许。她极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做的某些事,值得帝王给她本人封一个“一品夫人”的封号,才会有此殊荣

黛玉也是女强人啊,像木兰一样。

在此表白迪士尼的木兰公主,也表白一下艾莎。因为艾莎我会想看《无敌破坏王2》的公主聚会,因为公主聚会我去看了迪士尼拍的《花木兰》,因为最后木兰拒绝皇帝的宰相之封,我联想到古代如何册封一个有功勋的女人,原来就是“某品夫人”!

《无敌破坏王2》公主乐园

写完上述文字后,为了确保准确,我又去查了所有史书的百官志、职官志等等。结果非常遗憾的是,只有在《旧唐书》中出现过“某品夫人”这样的说法······可在《明史》和《清史稿》中,却真真切切出现了“一品夫人”的说法!具体如下:

《明史》:“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

《清史稿》:“命妇之号九:一曰一品夫人,二品亦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曰八品孺人,九品曰九品孺人,不分正从。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

所以可见,以上我的说法,只有在作者没有用明清的官职,而是用了唐朝官职的情况下,才会成立。

But whatever ? Just let it go !

《冰雪奇缘》Elsa



关于黛玉“一品夫人”之猜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