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4 文化研究

2023-09-05 11:57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Chapter 14 文化研究

一般而言,传统文学在研究批判时的对象往往是经典文学作品。但研究经典传统文学的理论范式可能对当下的文学状况已经很难应对了。例如中国当代文学是从1949到现在(2023.9.2),现代文学则是从1919到1949。现代文学30年,当代文学70年。单当代文学内部又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文革时期的作品与现在相比肯定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当代的界限在不断延展(最开始当代也是30年),延展的这部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尤为明显),再运用传统的研究当代文学的理论可能已经有点乏力了。总而言之,传统文学对于现当代的许多(经由科技发展等因素带来的)现象“视而不见”,尤其是经典传统文学。所以需要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以便于对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这就是文化研究。注意,文化研究是一个专有名词“culture study”,源自英国,而不是“study of culture”。

 

一.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渊源

广义而言,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等都可以纳入文化研究。狭义上的文化研究就指的是英国文化研究。

1.“文化与文明”传统

诞生于英国,主要的背景对象是工业革命以后当下文化社会的倾向:世俗化,功利化,技术化。面对这样的倾向,部分学者提出人文至上,文化优先,精神至上。

①马修·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阿诺德认为文化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强调文化的熏陶作用,对于文化有相当浪漫的认识。他对于文化的认识有极强的精英主义意识和阶级意识,被认为有着相当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阿诺德认为文化本身,尤其是高雅文化,就是由少数精英分子定义的。值得一提的是,阿诺德的作品在中国五四新文化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这或许与当时中国学者希望为文化熏陶大众寻找理论支持有关。

②T.S艾略特

艾略特特别强调文化的有机性,认为文化是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艾略特也算是精英文化注意的代表,但是他同时也特别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认为占据资源的精英分子应该主动教化大众,提升大众文化水平。

③利维斯

《大众文明和少数文化》,文明是物质性的,文化是精神性的。文明是大众的,文化是少数人的。这就建构了物质和精神,大众和高雅的对立。他认为这种对立的形成来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实际上破坏了文化的整一性。于是,他特别批判大众文化。而他的解决方式在于通过发展人文教育以抵制商品化技术化。

早期时候,对于文化的探讨有着明显的精英主义意识。这种精英与大众的对立,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建构了我们基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序列。值得一提的是,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讲,雅与俗,高雅与大众,多数与少数,是没有明显的决定性的界定标准的。但我们又有一个区分,这种区分很多时候是被建构出来的。

传统的文化与文明的二元对立,其实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研究有所启发和批判继承。

2.文化人类学传统

爱德华·泰勒,西方人类学创始人,而且是第一位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类学学家。著名作品《原始文化》。

他特别强调文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有点类似进化论)。这个想法虽然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难免有些错误的,但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因为文化与文明传统的背后其实有着“文化是倒退的”的思维方式,而这种进化论提出了文化的一种进化方式。作为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特别强调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习俗。这对后来的文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传统研究往往是围绕那些已经成型了的,被认为是伟大的作品,而将习俗排除在外。

他还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当今已经很普遍了),也就是所谓的田野调查。

3.英国近代以来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传统

考德威尔,一个被当今文学理论忽略的重要人物。他将文化与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相联系,强调“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认为文学与产生这个文学的时代背景,物质生产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必然且直接的联系。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

英国文化研究可谓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潮,同时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五大批判主义。

1.历史背景

①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964年伯明翰大学建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诞生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具体而言,二战之后产业工人技术工人跻身中产阶级,形成了所谓的大众社会。大众社会另外一重背景是二战后政府提升社会福利,工人阶级待遇提升,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减弱。通俗文化借助着市场机制和现代传播机制,成为了一种大众的消费品,开始充斥着社会的角落。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摇滚乐文化开始强势入侵整个因果文化,进而形成了大众文化。

在这个环境下,传统的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因此形成了伯明翰学派。

②新左派的诞生

阶级对抗消退,无产阶级需要新的对抗资产阶级的方法。左派开始分裂,老左派依旧采用政治经济手段,而新左派强调从文化入手。新左派的几个基本思想观念,就是从文化中寻找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他们反对庸俗的经济决定论,认为上层建筑不是简单的被经济决定,而有着自己的反抗性力量,因而渴望从文化中挖掘出来某种力量。

③成人教育背景

成人教育的发展使得它突破了学院精英教育的局限性。

2.文化研究的体制化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建立。1968年霍加特离开伯林翰(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教),有斯图尔特·霍尔接替,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文化研究的黄金时代。此后还有许多发展,暂且按下不表,直到2002年,伯明翰学派宣告结束,但文化研究依然存在。

标志文化研究成立的有几个人的几本著作,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处》,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汤姆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3.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①对利维斯主义的超越。利维斯主义强调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与研究,旨在借此提升大众文化水平。超越意味着,首先接受了利维斯重视大众文化审美教育的观点,同时扬弃了精英的文化观念。

②特别重视文本分析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③突出文化与历史的内在联系。

④把文化理解为日常生活,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4.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

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其差异性,研究青年亚文化,性别文化,少数族裔文化。这背后涉及到的就是身份认同问题,以至于后面大众文化,媒体文化,视觉文化,图像文化,等等一切全都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式之中。这也就产生了文化研究三字经。“阶级,性别,种族”。

5.文化研究的范式

60年代文化主义,70年代前期结构主义,后期葛兰西转型(文化霸权理论)。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

后续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未完待续了。就个人理解而言,之后的内容大概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关。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4 文化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