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2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

2023-09-05 11:56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Chapter 12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

存在主义理论家:萨特,加缪,海德格尔,雅斯贝斯等。广义上的存在主义发起者是海德格尔,狭义上的存在主义指的是萨特。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

1907年,一位神父给了海德格尔一本布鲁塔诺的作品,(布鲁塔诺是胡塞尔的老师,胡塞尔又是海德格尔的老师)存在问题第一次进入海德格尔的视线中。后在胡塞尔处担任助教,胡塞尔特别喜欢海德格尔(虽然如同学术界大部分有名的师生一样,最后因学术观点走向了决裂),1927年《存在与时间》发表。后期,海德格尔开始反思现代性问题,提出关于现代技术文学艺术等的认识。他的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有伽达默尔,阿伦特。

1.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存在与存在者

以往的哲学一直缺少对存在本身的研究,而是研究存在者。所以海德格尔说,整个形而上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而之所以遗忘,是因为之前的哲学将存在者当成了存在,(以及之所以叫“遗忘”,是因为在在古希腊时期,对于存在的探讨依旧还是有的)存在者是一个实体,是一个显现之后完成的东西。而存在是一个过程,是存在者显现自身的过程,是进行时。(一个粗糙的比喻,对于a是b这样一个命题,传统哲学研究的一直是什么是a什么是b,而没有人研究什么是“是”)

2.存在的追问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对存在进行追问。现象学是胡塞尔创立的学科,强调回到现象最纯粹的状态。人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带着有色眼镜的,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有某种意向性而非被动接受的(“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眼睛是欲望的器官”)。因此,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不是其本来的面貌。而现象学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将所有偏见和主观的东西剔除掉。

海德格尔从此出发,强调观察事物要超越主客二分。主客二分是传统认识论的核心,即主体认识客体。而超越主客二分就是同时认识主体和客体,走向存在论,不再强调主体如何认知客体。(认识论是通过认知得到一种道理,而存在论更多强调某种体验)

3.研究对象

必须要通过存在者去研究存在。而且存在者必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性体现在自身需要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因此,需要研究人。当然,海德格尔不将其称作人(因为一旦用人就又回到主客二分了),而称作此在。此在的本质是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中,即不断反思,不希望被此时此刻的某一个东西定义和束缚(人永远“不满意”于现状)。

4.“在世”之“在”

海德格尔归纳,人在世的状态有三个,“烦”“牵挂”“操劳”。“牵挂”和“操劳”是此在与此在间的独特的状态,“烦”是此在与“世界”的状态。此在之所以有意义,与其周遭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海德格尔称作“世界”)。当此在的意义被确定时,它就成为了一个存在者,而此在不愿意成为一个固定的存在者,所以就会感到“烦”。

5.此在的状态

海德格尔继续区分,此在有两种状态,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本真状态说白了就是活出自我,术语为一种“去存在”的状态。(这也是为何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一旦接受了,他就等于是被定义了)而非本真状态就是沉沦,放弃个人可能性而接受“世界”给予的意义,专注于自己是什么,而不在意自己可以是什么。注意,海德格尔并不认为这里有优劣之分,只是指出有两种。顺带一提,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一开始就是活在非本真状态中,因为这能给予一种安全感。

6.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沉沦,但唯有死亡必须自己面对。海德格尔提出了“畏”的概念,“畏”是没有明确对象的。因为“畏”的存在,人的本真状态会被逼出来。

7.对于艺术本源的探讨:艺术本源论

想要追寻艺术的本质,必须要从艺术品入手。这就陷入了矛盾,通过艺术作品来概括艺术本质,但界定艺术作品又需要依靠艺术本质。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品首先是一个“物”。“物”有两种“物”,指向“世界”和指向“大地”的。前者是强调其意义化的,而后者强调的是无意义化的。作用工具用的鞋更多指向“大地”的,因为它的用途已经被固定了,它已经没有意义了。而作为艺术品的鞋是指向“世界”的,因为它的意义在不断的衍生和发展。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意义化和无意义化之间的冲突和拉扯。拉扯的越剧烈,艺术的快感越强。

当然,海德格尔之所以这么说,针对的是现代技术。现代技术切断了艺术和自身之间的关联,艺术沦为了文化工业,只是一种技术。导致艺术的神圣性丧失了。

 

二.萨特

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领袖级地位。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自由。萨特和波伏娃是终生伴侣,约定终生不结婚终生不背叛。1934年《自我的超越性》,1938年《恶心》,1939年二战入伍,后被德军俘虏,在监狱里面读完了海德格尔的所有著作。1943年《苍蝇》《存在与虚无》(重要),1945年成为《现代杂志》创办者之一,提出其思想的重要口号“存在先于本质”。同年创造戏剧《禁闭》(名言“他人即地狱”)。1955年萨特和波伏娃来到中国(萨特对中国是非常友好的),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拒绝。

1.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探讨的存在是相对于本质而言的。萨特提出了两个概念: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前者指的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几乎在所有存在主义者眼中,这都具有某种荒诞性。后者则具有主动性,想要去改变。萨特重点讨论的是后者。

自为的存在的特点是“去存在”,是自由,本质上是对存在的否定。自在的存在是本质先于存在,即先规定好了是怎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样子活着。而自为的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先有了个体的存在方式,才有了个体是怎样的人。

这也因此,萨特提出“他人即地狱”。因为他人的存在,是对个体自由的某种限制。有一种悲观的说法,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东西最终目的都是让人失去灵魂,这虽然有些极端,但不乏警醒,萨特就是对现代社会抱有警惕的学者之一。

2.文学本质

文学的本质还是和自由联系在一起。文学艺术是对自由的选择和揭示。

①作家角度,文学写作的深层动机是在世界上实现自己的自由。

②读者角度,读者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而非作家被动的接受者。读者也可以参与作品意义的创造中。创作本身就是在召唤读者的自由,是对读者自由的肯定。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接受美学影响极深,此后再提。

3. “介入说”:文学的社会功能

萨特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区分,诗和散文。阅读诗时,人们特别关注于语词本身而忽略了语词所指称的意义(关注能指),而阅读散文时人们更多的关注词语背后所包含的含义(关注所指)。所以散文比诗歌更多的具有介入性。

萨特提出,文学具有介入的功能,文学创作就是某种介入社会的行动。

 

三.加缪

加缪不是一个体系内的哲学家。1942《局外人》,1943《西西弗神话》,1951年《反抗的人》,标志着加缪和萨特破裂。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1960年开始创作《第一个人》,但发表之前就因为车祸去世了。

1.荒谬世界:人生的起点

人生唯一的一个已知数就是荒谬,而且是人与外在世界唯一的纽带。荒谬的产生在于,人的外在世界是一个非人的存在,这两者之间势必产生冲突。

2.荒诞世界的反抗:超越现在的精神

加缪强调,首先要认知世界的荒谬,然后以一种激情的方式,尽可能去体验,尽可能去享受。(有着尼采的色彩)只有认知到荒谬后,个体才开始有可能是自由的。加缪举了许多荒谬英雄,例如唐璜,西西弗,演员(每个演员都在扮演着一个角色,都在实践着人生的荒谬。因为演员扮演的都是一个必将消亡的角色。这个思想也和尼采比较相似,参考尼采对于悲剧快感的讨论),征服者(征服本身没有意义,征服是享受征服的过程,征服就是为了征服本身)。

加缪是一位看清了生活的荒诞性,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2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