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3 接受美学: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

Chapter 13 接受美学: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
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它的解读是会不一样的,因为不同时代所拥有的共识并不一样。解读不一样,解读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解读出来的意义与作者的初衷也大抵不同。也正是如此,当我们回顾过去对于一些作品的评价时,不要站在现在的视角去评价过去的作品的观点正误,而是要思考是什么支撑着过去时代的人做出了这个评价。
同样的,作为专业的文学评论者,对待一部作品已经不能简单的说是好是坏,需要研究的是,当人们说他好或者说他坏的时候,是基于什么说它好。乃至当一个时代的人说他好或者坏的时候,它意味着什么。
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
1960代表性著作《真理与方法》
1.前见(成见)
简单而言就是某种偏见。传统解释学认为前见并不利于理解,主张抛弃前见。而伽达默尔认为,前见是理解之所以可行的前提。前见分作真前见与伪前见,区别在于伪前见更多强调的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目的,真前见则来自于一种历史传统,有助于对于现实的理解。
2.视域融合
视域就是视野,眼睛所能看到的极限范围。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包括理解者的前见和文本意义。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视域融合,历时性的视域融合和共时性的视域融合。后者强调的是同一时期内,例如讨论。前者则强调不同时期的人的视域融合,例如阅读古人的注释。伽达默尔经常提到一个名词:效果历史,即理解的交互的历史过程。
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1.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历史性
文学研究应该落实到对于作品的研究上,对作品的研究应该落实到对作品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所以文学研究应该落实到作品的接受史研究上。例如当今,所有的文学史都会列出一大堆作家的文字,但是事实上,是否存在一些不在这本文学史外的优秀的作家没有被呈现出来呢?作者处于怎样的目的和思考进行选取呢?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接受史。
2.期待视域
这个概念有点接近于伽达默尔的前见,若要考察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胡塞尔,因此不算是一个新的概念。其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之前对作品的一个定向性期待,包括读者的经验素养品味甚至阶级性别种族等等。这个定向性期待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解读,形成不同的理解维度。如果一个作品的内涵与期待视野一致,那这样的作品往往是通俗作品。而作品与期待视野不一致时(读起来是受阻碍的),有可能就是高雅作品。(所以在这种意义上,高雅作品一般没什么正能量,反倒一些通俗作品很有正能量)
除此之外,他还区分了个人期待视野和公共期待视野,前者无需多言,公共期待视野则指的是社会的普遍性共识。
三.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针对于个体的文本的阅读。伊瑟尔首先提出了所谓的“空白”理论,即文学作品中未写出而向读者不断暗示的部分。空白的产生和语言有关,也就是“言不尽意”,同时和作品呈现出来的图景片段和思想价值层面文化规范的某些束缚有关。
由于文本的空白,所以会形成某种所谓的召唤结构,引导读者按照某种方式去阅读。因为有了召唤结构,所以就有了所谓的隐含读者——按照召唤结构去理解作品的读者。这是一个潜在的作者的理想读者,是作者的隐含表达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