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科技媒体公司装机,是种怎样的体验

前言
硬件介绍
整机搭建
性能测试
显示器
总结
前言:
这次是帮国内某著名科技媒体公司的两个后期小哥装的生产力工具。
原因是产出的视频要进行内容再升级,4k视频呀,特效呀,视频质量要蹭蹭蹭的往上提。
这时候两个后期小哥4年前的旗舰机子已经吃不消了,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公司最好的imac pro又归3D动画师用。
趁着年终部门预算还没用完,索性做两台超强的生产力主机来承接高强度的内容制作。
作为生产力工具,硬件水平肯定不是一般家用游戏机能抗衡的。
当然,硬件归硬件,作为一个高逼格的科技媒体,机子的逼格也不能少!
这样才符合品牌调性和品味。
在一阵天马行空后将配置单交给他们,一次通过愉快拍板(大气)!
两者配置如下,具体选择原因下文慢慢介绍

主板

先来看看两个平台,因为后期小哥有一个指定要英特尔平台,另一位则是想试试线程撕裂者,
所以两者使用的都是微星最顶级的创世纪旗舰主板

主板作为承接所有硬件最重要的载体,一定不能马虎,特别是作为生产力工具,如果使用过程种发生故障,机器事小,数据无价。

↑ 创世纪作为微星最顶级的主板,光外观造型上就非常有科技感,硬件实力更是业内最顶尖水平的,下面我们来一点点比较下。

↑ 先来看看接口方面,两者都带有两个双千兆LAN接口,WIFI蓝牙天线接口,USB 3.1 Gen 2 Type A + C,音频接口,七个USB 3.1 Gen1 接口
不同的是X299将X399两个USB 3.1 Gen1 接口换成了 PS/2 接口+USB 2.0 接口,
当然了,这么多的接口,拓展性也妥妥够用了。

↑ 在另一侧,两者都提供了8 个 SATA 6Gb/s 接口,
两个机箱前置USB 3.0接口和一个前置USB 3.1 Gen 2 Type C接口。
不同的是X299额外提供了一个U.2硬盘接口

↑ 然后我们来看主板最重要的供电部分,在外观上,两个供电的散热片大小并不一样。

↑ X399创世纪使用的是超乎想象的16+3相供电配置,可以看到内存槽上方一排密密麻麻的电感和电容,再加上超大的热管散热片,满满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 而X299创世纪使用的则是13+1相供电配置,别看少了几相,3个8pin的CPU供电接口可以释放最大90A/1080W的强劲性能,即使是液氮极限超频都不在话下。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作为生产工具又不极限超频,为什么要配这么好的主板?
俗话说,取其上者得其中,为了保证长期稳定的设计工作,两块主板工作起来都留有较大的余量来保证稳定的运行,总比一块入门主板每次都近乎极限的运行来的更稳妥。


↑ 回到主板最吸引眼球的金属装甲部分,这么大面积的金属马甲除了视觉效果外,更重要的是对PCH和M.2进行散热


↑ 卸下两者的金属装甲,我个人更喜欢X399的装甲,更有张力和侵略感,霸气十足,你们觉得呢?

X299
X299

X399
X399
↑ 卸下装甲后可以看到两者的三根M.2固态安装方式并不一样

↑ 两者都考虑到创作者需求,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配件

↑ 除了黑色包装里的各种线材之外,两者都附赠了M.2 Xpander-AERO拓展卡,
可通过这张卡再拓展安装4根M.2固态

↑ 造型霸气的蓝牙WIFI天线

↑ 但是这一张雷电三拓展卡只在X299创世纪上有附赠,通过这张卡可以拓展两个雷电三接口和两个DP输出接口,黑苹果福利?
CPU
到了CPU的选择,虽然英特尔刚刚推出了9980XE,但是核心数没有变化,只是换了软钎焊和提高了一点点频率.....不愧牙膏厂本色

↑ 然后选择了降价到1万元的7980XE
18核36线程,主频2.6Ghz,最高加速至4.4Ghz,24.75MB三级缓存和44条PCIE总线
而AMD线程撕裂者这边考虑到同事间的和睦相处,也采用了一万元的2970WX,将来不会因为价格不公平而打起来

↑ 24核48线程,主频3.0Ghz,最高加速至4.2Ghz,64MB三级缓存和64条PCIE总线

完全不同的包装逼格和体积比,究竟谁胜谁负留到后面的测试环节再揭晓
显卡
而显卡方面,与两万多的泰坦V相比,性能相当的RTX2080Ti显然实惠不少,同时不给平台性能逼格拖后腿也是必要的

↑ 旗舰配旗舰,微星RTX 2080Ti 魔龙当仁不让

↑ 327×140×55.6mm的超大尺寸,即使是全塔机箱都塞的慢慢当当

↑ 接近2KG的重磅体重家伙加上招牌RGB流光特效的酷冷散热

↑ 14+3相豪华供电加上8+8+6pin的狂暴电源接口,在稳住核弹之余还能释放更多性能

↑ 金属拉丝背板配上主板的金属装甲相得益彰


↑ 拿下2019CES计算机硬件创新大奖的它多吹一下又何妨 哈哈
内存
内存在价格上已经回落了不少,生产力工具稳定为主,就不追求价格高位的高频内存条了。
大厂 稳定 逼格 RGB 实惠 插满!

↑ 来自影驰的极光幻影 3000Mhz 8G*8

↑ 选择它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超厚的金属散热马甲

↑ 金属拉丝工艺配色阳极化处理

↑ 超厚的散热马甲,让内存颗粒长期保持低温稳定运行

↑ 银色主基调马甲搭配创世纪,辅以RGB同步效果,科技感满满。
存储
几个硬件大件都如此强大,存储速度怎么能拖后腿呢。
创世纪主板的强大拓展性再加上固态硬盘大降价,他们公司又有存储服务器,那就直接M.2固态插满走起!

↑ M.2选择了持续读写速度高达3200MB/S的浦科特M9PeGN 1TB M.2 NVMe

↑ 两块创世纪各插上3根浦科特M9PeGN 1TB

↑ 在M.2 Xpander-AERO拓展卡再插上4根浦科特M9PeGN 1TB,
每块主板上总共7TB的超高速NVMe固态,应对超高清4K视频素材也能得心应手。
散热
面对这两个发热量超大的性能怪兽,散热方面也不能马虎


↑ 酷冷至尊的ML360 RGB TR4 EDITION和ML360R RGB这两款散热器显然可以压制住这两个猛兽
作为线程撕裂者的御用散热品牌,酷冷至尊的散热效果肯定是值得信赖的。

↑ 为X399平台量身定制的TR4 EDITION,将冷头铜底扩大以完整覆盖巴掌大的CPU,
还针对TR4底座制作了专门的螺丝扣具,安装的时候只需一步将螺丝拧上即可,非常方便。

↑ ML360R相比起前者,增加了一个5V ARGB灯光控制器,因为主板上带同步控制的,下次有机会给你们分享下这个控制器的玩法

↑ 而冷头和风扇相比起前者,使用的是可编程的ARGB灯光,所以灯光效果会更加丰富些。
电源
这么多强大的硬件,一款保证超稳定长期运行的电源自然必不可少,

然后我选择了质保长达12年的海韵旗舰PRIME系列,保到下一个猪年的自信,品质肯定是过硬的


↑ 选择白色自然是因为这手办级的颜值,看图不罗嗦。

↑ 再加上定制线,要的就是逼格!
想看更多详情可以看我这个帖子:
″雪白の精灵″海韵SnowSilent 钛金手办级电源
测试台
这么多顶级硬件装在一起,上机前肯定要测试一下,不然都装上后翻车就不好排查了。
下面有请我的测试台Barrowch Mobula.

↑ 一块铝板的加工艺术


↑ 全CNC阳极氧化工艺,做工质感都非常不错

↑ 能躺能立,既能当测试台,还能上分体式水冷

↑ 将电源固定好,将硬件都装上测试一番

↑ 机架右下角还有开机按钮方便测试,虽然主板上也有,话说这M.2拓展卡跟新出的itx显卡很像呀。

↑ 一次点亮没有翻车,一番压力测试下来平平稳稳,显卡/水冷的噪音都控制得非常好
机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强大的内核怎么少得了华丽的包装呢!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酷冷至尊的SL600M发售

SL600M
SL600M
↑ 外型科技感爆棚的它配上这次装机再适合不过

前面板与顶部
前面板与顶部
↑ 时尚简约的外观设计再配合铝制阳极氧化金属面板,科技感与高级质感并存

↑ 除了常规的USB3.0/2.0 音频接口,还有USB 3.1 Typc-c接口来提高工作时的数据交换速度

↑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3.1接口上方还有近距传感器,当感应到遮挡就能触发USB灯光,方便在黑暗的环境下插拨USB设备

↑ SL600M不像传统机箱机构,将电源下置或者上置,


↑ 而是选择了将电源前置,那么怎么散热呢?

↑ 答案就在底部的两个20CM超大进风风扇,因为直径够宽,转速不用很高就能提供非常可观的进风量,转速不高就意味着静音,大家都懂的。

↑ 通过机箱铝制脚架将机身高高抬起,往内部输送源源不断的冷空气,再运用热气流上升的原理,形成一股良好的垂直风道

↑ 为了避免像我这种使用旗舰大显卡的用户挡住向上的风道,SL600M还设计了PCIE挡板90度旋转设计,让大显卡竖插来保证风道顺畅
介绍了这么多,繁琐的装机过程就不啰嗦了,接下来直接上成品。
整机展示

↑ X399创世纪平台完成后的样子,显卡与M2拓展卡为了保证风道均采用竖插的方式,
底部留出非常大的空气流动空间,可惜的是具有酷冷至尊LOGO的右侧挡板,因为魔龙散热器太大无法安装上去,但是也无伤大雅。

↑ 两张卡均采用PCIE延长线的方式,因为魔龙在50度以下启用风扇停转技术,即使风扇停转也能享受到底部20CM带来的冷空气

↑ 得益于上面所说的90度旋转设计,即使显卡竖插也能实现双卡SLI/CF功能


↑ 两个平台的水冷散热风扇都选择安装在顶部,将热量直接排除机箱外,再配合底部20CM的送风,形成一个垂直风道。

↑ X399 | 白光

↑ X299 | RGB

↑ X399 | 白光

↑ X299 | RGB

↑ X399 | 白光


↑ X299 | RGB

↑ MSI RTX 2080Ti 魔龙 | 白光


↑ MSI RTX 2080Ti 魔龙 | RGB

↑ GALAX 极光幻影 | 白光


↑ GALAX 极光幻影 | RGB

↑ ML360 RGB TR4 EDITION | 白光

↑ ML360R RGB | RGB
性能测试
又到了激动人心的性能测试环节,这次的测试都是以CPU的生产力测试为主。
为了保持稳定以及良好的噪音控制,两个平台均不进行超频。

↑ 先来测试下最简单的CPU-Z,看一下两者的单核性能和全核性能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 再加上我在办公室里用的i7 8700做参考比较,这里可以算出2970WX相较于7980XE,单核心分数落后了8.0%,但多核心分数领先了 40% 之多。
下面我们再来测一下考验CPU全核心渲染能力的Cinebench R15,这次成绩分别测试3次,取平均值

2970WX全核心得分
2970WX全核心得分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 三次分数平均下来,2970WX得分为4329分,而7980XE得分为3343分,两者差距23%
接下来我们再来测试这款专门为生产力测试而打造的SPECviewperf® 13
里面涵盖了9大项设计领域中常用到的设计软件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 上图是7980XE测试出来的成绩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 上图是2970WX测试出来的成绩
为了方便观看我做了两个图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 两者在伯仲之间,在3dsmax上领先幅度比较大
同样是考验CPU性能的Corona 1.3 Benchmark测试

7980XE用时57秒
7980XE用时57秒

2970WX用时55秒
2970WX用时55秒

越小越好
越小越好
↑ 同样加入8700进行测试,7980XE用时57秒,2970WX用时55秒,而8700则是用时172秒。
最后进行的是多功能作图动画渲染软件blender的几个官方基准测试

绵羊
绵羊

别墅
别墅

教室
教室

宝马
宝马
↑ 因为篇幅问题 上面的图片放的都是2970WX的单帧的渲染时间,同样加入8700的渲染时间

越小越好
越小越好
4个项目相比较下来,2970WX / 7980XE / 8700
2970wx在渲染时间上,绵羊场景领先9.1% / 66.8%
宝马场景领先 33% / 70.3%
教室场景领先 33.1% / 80.9%
别墅场景领先 5.5% / 41.6%
如果有想要看7980XE和8700关于这几个场景的跑分时间也可以私聊我,我会一一发送
虽然固态可以通过M.2拓展卡RAID0实现最高12800MB/s的速度,
但是这样做实在太奢侈了,我们就简单测试下单条M.2的速度吧

在测试里看出,无论是顺序读写还是4K读写速度都稳稳的站在第一梯队上,
用来应对各种素材肯定不成问题的
总结
总的来说,这次的两个生产力平台的搭建还是非常nice的,虽然很累,但本人很享受这个过程
充足的预算提供了顶级的性能和稳定性保证,同时在外观上也能满足科技媒体公司的风格调性。
在快速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在保证新兴产品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快速产出有价值的内容远比商品本身价格重要,而两个平台所定位的用户群正是如此。
我是YEX,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