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雷霆(1.85)空战机炮弹链拆包+火花原因分析

战争雷霆(1.85)空战机炮弹链拆包+火花原因分析



先把结果扔出来,专栏较大的图传不上只能截成3段
嫌麻烦就直接看第二列的标红的个人推荐弹链
原文发在NGA战雷区,那个也是我https://bbs.nga.cn/read.php?tid=15905978
有些部分会比较无聊,可以下拉看结论
有一部分内容在另一篇专栏里更详细的解释
要看分析不看过程请拉到最下面
1.1 血量 ...

新发现的文件里把海陆空载具的每个部件的血量都标出来了,
而且能很明显看出,判定是以部件为单位的。
*修正,飞机配件HP可能有点不太对,暂时没闲去改
1.2 判定 ...
【图太大传不上来】
以喷火机翼为例,各个部件,对伤害的反应
如图,摧毁目标有2种办法:
1.3 喷火机翼 ...

1.单个弹就已伤害很高,在“承受伤害量”判定里触发高阶的判定,比如给机翼60的伤害,就直接有80%的几率直接断翼
2.单个弹伤害不高,在“承受伤害量”判定里无法触发或者只能触发最差的判定。那只能靠打光目标的HP,使目标HP归0后开始触发“血量为0时承受伤害量”。她提供的判定一般都是致命性判定。
详细解释
1.
(图太大上传不了截短)
前提准备
内容是1.83的,到1.85绝大部分都没变





专栏另一篇,陆战的,有讲更详细的毁伤机制,对空战海战也适用
(注意空战武器的机枪机炮口径较小,应该没有动能二次破片)
2.
对动能和装药,机制简单,这里就不再提了
高爆和破片相对复杂,下面用具体的数值分析
考虑到
1.弹头碰到接触面,接触面角度引起的弹头穿深衰减
2.弹头碰到接触面,转正效应(对空战武器可忽略)
3.弹体碰到接触面,接触面角度引起的跳弹率
4.弹体入射角度下,接触面的在该角度的等效厚度
5.成功穿透后,弹头在穿透介质时的穿深衰减
6.飞机各部件的材质和防护数据(标在文件里了,太长,略过,只截一小部分)
7.各部件HP受损后的反应,HP=0的反应
3.
过程是




4.
参考图是





5.结果
首先,所有人的网络延迟丢包会造成一定的火花,这不可避免,分析的是除了这网路原因以外的因素
− 蒙皮完好 ...
大多数的HEF类弹药
在蒙皮完好时:1400米外弹头完全打不穿蒙皮,依赖延迟引信的高爆和破片是无效的(只有装药伤害是一直有效的,下略)。
在蒙皮完好时:(1000米,0-约30度弹头能击穿蒙皮,但打不穿机翼)依赖延迟引信的高爆和破片是无效的。
在蒙皮完好时:500米,只有0-约15度弹头才能同时击穿蒙皮和机翼,
在蒙皮完好时:100米,只有0-约15度弹头才能同时击穿蒙皮和机翼,
在HEF弹头打进去后,需要走延迟引信长度,延迟引信大多数弹药是0.2或0.3米,然后弹头才能成功的释放高爆和破片。
高爆和破片的穿深通常是5-6mm,足够打穿除了装甲板外的,大部分轻战机翼内,包括机梁、机翼、油箱、控制钢索等等所有材质。
HEF弹头没有碰上任何东西就走完了这0.2或0.3米,则正常。
HEF弹头在走延迟引信的过程,可能会碰上了物体。HEF弹头在81度以上100%跳弹,请注意HE也会跳弹。机梁、机翼、控制钢索会让弹头转向 "ricochetAngle": 85.0度(这是材质决定的85度)。
跳弹后,弹头在此方向仍有可能走完这0.2或0.3米。从而成功释放高爆和破片
如果不跳弹,弹头剩余的穿深很低,打穿机梁是不可能的;在某些角度范围内可以打穿油箱;蒙皮完好时把机翼打个对穿不可能;打机翼控制钢索也需要极近距离垂直入射才能穿。
不能穿又不跳弹,弹头就废了。于是高爆和破片很大程度无效。
以上都是蒙皮完好的情况。蒙皮会过滤掉很多伤害和穿深。后面马上就讨论蒙皮摧毁后的情况。
蒙皮被摧毁后 ...
在蒙皮被摧毁后,蒙皮模型仍会在飞机上,可能看上去是破洞、烂皮,但是模型还是在那里。
此时蒙皮仍可触发装药爆炸和引信灵敏度。但不再过滤弹头动能和各种伤害。动能弹等于直接打在机翼上。不需要先经过蒙皮损失70%伤害。装药也直接伤害机翼,不需要经过蒙皮损失70%伤害。
在蒙皮被摧毁后:1400米外弹头完全打不穿蒙皮,依赖延迟引信的高爆和破片是无效的。
在蒙皮被摧毁后:1000米,0-约15度弹头能击穿机翼。
在蒙皮被摧毁后:500米,0-约30度弹头能击穿机翼。
在蒙皮被摧毁后:100米,0-约30度弹头能击穿机翼。
蒙皮被摧毁后,能够击穿机翼的范围显著增加,击穿后剩余穿深也更多,更容易击穿机翼内部的油箱、控制钢索之类的东西,从而更有效的走完延迟引信的距离。
完毕,
薄壳弹和SAPI ...
20mm薄壳弹的穿深比普通HEF高一点,带来的好处是:
在蒙皮完好时:1000+米,不可击穿
在蒙皮完好时:500米,0-15度。
在蒙皮完好时:100米,0-30度。
在蒙皮完好时:10米,0-35度。
在蒙皮被摧毁后:1000+米,0-15度。
在蒙皮被摧毁后:500米,0-30度。
在蒙皮被摧毁后:100米,0-35度。
在蒙皮被摧毁后:10米,0-45度。
百米内有效射击角度更多
从图中,可以发现,西炮HEF-SAPI和德国20mm薄壳弹的穿深几乎完全一致,为什么实际差别巨大?
薄壳弹延迟引信是正常范围0.3米,但是HEF-SAPI的延迟引信有1米,在垂直俯视或水平平视的角度上看结构图,绝大多数轻型战斗机,能够通行1米,或通行+跳弹1米的区域有,但不多。
这也是HEF-SAPI效率非常差的原因。HEF-SAPI不如薄壳弹和其他HEF的原因,还因为她的装药是0,没有保底的稳定伤害。只有依赖不可靠引信的高爆和破片。
其他延迟引信在0.4米或以上的弹药,我都在图里标了。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是开始时的入射角即已≥81度,HEF弹头在接触面上激发引信,跳到空中飞行延迟引信的距离再在机外空爆。或者另一种极端情况是蒙皮受损后把机翼打对穿。这种情况概率上较低,且太麻烦就忽略。
机翼上的副翼\襟翼暂时忽略,因为不清楚他们有没有和机翼一样覆盖蒙皮,有没有覆盖同一个血量的蒙皮,连接处的模型也未知
一句话解释:HE类弹药,入射角度稍大,高爆和破片就0伤害。延迟引信长的弹,高爆和破片也很容易0伤害。只有装药(转化的)伤害是可靠的,因为装药总在外表面爆炸。
6.适用性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套解释只能用喷火上,套到其他飞机就不行了,
因为看上去模型厚度都不一样,
还有用的材料也不一样
但是拆包可以发现,如下飞机
在各个部件用的材质完全一致,部件硬度也设定好了(且全一样),
模型上的不同只是判定部件判定区域的不同。
模型上的写的属性数据才是真正起效的部分。
如下飞机用的《受损反应》,除了发动机受损反应,是完全一致的
(这里忽略掉装甲板和防弹玻璃。装甲板和防弹玻璃对通用的结论无影响)
喷火5-9系列
BF109F-G-K系
P51-D系列
F4U系列
FW190-D系列
零战系列
雷电系列
结论适用于科技树中部绝大部分战斗机。
科技树初期的飞机材质和受损反应都更脆弱。科技树到后期的喷气式材质更硬,更耐打。
但做一点小修正就能套用到双翼机时期/喷气时期。
科技树中部的少数飞机,如P47、雅克3、5、9系、拉系,也只是部分部件材质不同,把她们的材质属性拉出来套上也适用了
7.
最后
各弹药引信延迟
(图太大还是传不上,到NGA链接看吧)
8.gaijin的机炮毁伤重做1.65—>1.85(现在)

没有什么用,看看就好。据说是在1.79大改的,然后在1.79-1.81间又有频繁修正。我没有1.79的文件,朋友给了一个1.65的。
MG151/20应该是改动受益的最大赢家。而西炮的HEF-SAPI是唯一没被加强的高爆弹。
注意以前的战雷是没有装药伤害的,机炮毁伤重做加强后高爆弹才有了装药伤害(保底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