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1.胰岛素的生理效应、用途及其常见不良反应。
【生理效应】
①促进脂肪合成;
②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③增加蛋白质的合成;
④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降低血钾浓度。
【临床应用】各型糖尿病:
①1 型糖尿病;
②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③2 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者;
④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⑤合并重度感染、高热、妊娠及手术的糖尿病;
⑥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通用可促使钾内流。
【不良反应】①低血糖; ②过敏反应; ③胰岛素抵抗; ④脂肪萎缩。
2.各类降糖药的代表药物、降糖机制。
(1)磺酰脲类(氯磺丙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素的释放:通过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使 ATP 敏感的 K+通道受阻,引起去极化,使电压敏感性 Ca2+通道开放,引起胰岛素释放。
【用法用量】在饭前 30 分钟服用。
(2)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作用机制】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降低葡萄糖在肠的吸收及糖原异生,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用法用量】饭后服用。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减少淀粉、糊精、双糖在小肠的吸收。
【用法用量】进食同时服用。
(4)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作用机制】与胰岛β细胞膜受体结合,抑制 K+外流,使 Ca2+进入胞内,促进储存的胰岛素分泌。
【用法用量】进餐前 1min~15min 以内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5)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作用机制】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PPAR-γ),调节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转录。作用的发挥需要胰岛素的存在。
【用法用量】空腹或进餐时服用均可。
3.特殊:①氯磺丙脲——治疗尿崩症;②双胍类——不良反应:乳酸血症。
4.胰岛素使血糖降低的机制
(1)加速葡萄糖转运体转运 G(葡萄糖)入细胞内。
(2)促进 G 的氧化和酵解。
(3)促进糖原合成。
(4)促进 G 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
(5)抑制糖异生。
5.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