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旅行与交通(一)

之前说过了水面,我们再来讲讲陆地。
在古典时代,罗马的威名随着大路遍布欧陆,罗马有大路,也有较小的小路,罗马人对其进行定期维修保证路况完好,并在每隔9至12公里设置一个驿站,在一位4世纪从波尔多启程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者记录了路上的情况——从波尔多到阿尔勒共30个驿站,11个宿营地;从阿尔勒到米兰,一共63个驿站,22个宿营地。罗马大道的目的一般都是连接政治中心与军事用途,至于经济用途则没那么重要,因为罗马可以通过地中海运输那些更重的产品,然而随着罗马的衰落与蛮族的入侵,罗马大道不复存在,最后一次对罗马大道的维修是在工业469年进行的。
但这并不代表罗马大道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它依然在发挥它的价值,比如在法兰克的墨洛温王朝时,法兰克的居民依旧在使用旧时的罗马大道,一些战争也就发生在大道旁边的野地上。可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相比罗马时期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没有新的大道被修建,大部分的罗马大道也在10世纪和11世纪相继废弃。
在这一时期各国修建的新道路与罗马大道不同,它们的作用并非是连接政治中心,而是连接各个居民点,对于此时的欧洲人民来说要紧的是去教堂、城堡或者市场。
以朝圣大道为例,在12世纪的《孔波斯泰尔—圣雅各朝圣指南》中就记录了四条从圣雅各到西班牙的彭特—德拉雷纳的路,供四面八方的朝圣者参考,这本指南同时还记录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随后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开始重组他们的路网,在13世纪的《博韦的习俗》一书中将道路归类为五种:小路、大车道、中级道路、大路、皇家大路。当然这也只是作者的一种构想,与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相同,但也在这一时期,欧洲又再一次被路网覆盖起来了。
与道路同样重要的河运也得到了发展,越来越受重视,1171年,法王路易七世给了水上商人特权,禁止其他人在巴黎的桥梁和芒特的桥梁之间运送商品,除非与巴黎的水上商人对半分成,这些有着长官与助理的巴黎水上商人同盟成为了日后巴黎市政府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