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二十六)

2023-09-30 19:03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贱庶出之子   从古到今皆轻贱嫔妃所生的孩子;王符母亲来历不清,被乡里人所轻贱。孝武说“崔道固如此,怎么可以因为是偏庶所生而侮辱他?”《颜氏家训》说“江左不避讳妃妾所生的孩子,河北鄙视妾婢所生的孩子。”江左人正妻离世之后,大多让妾媵主持家事;河北人正妻离世必须再娶,有些甚至娶三四次,到唐朝这样的习俗依然存在。   读褚遂良的《请千牛不荐嫡庶表》说“永嘉以来,王涂不竞,在于河北,风俗乖乱,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降及隋代,斯流遂远,独孤后禁庶子不得近侍。圣朝深革前弊,人以才进。不论嫡庶,于今二纪。今日荐千牛舍人,仍此为制,礼所未安。(大意:永嘉以来,王道不强盛,河北风俗乖乱,正妻所生的孩子像对待奴隶一般对待妃妾所生的孩子,正妻像对待婢女一般对待妾。一直到隋朝,这习俗流传很久了,独孤后(独孤伽罗,隋朝文献皇后)禁止庶子亲近侍奉。圣朝大力改革前朝的弊端,二十年来选拔贤才,不看是否嫡庶,只选取有才华的人。今日举荐千牛(君主亲身护卫)舍人,若是遵照以前的那个规定,礼所未安。)”读此文,可以了解从汉朝、晋朝以来人们皆重视嫡出轻贱庶出。   我又再考究,赵简子请来姑布子卿为自己的儿子看相,姑布子卿看着毋恤,说“这位是真将军啊!”赵简子说“他是翟婢所生的孩子,身份卑贱。”姑布子卿对赵简子说“天之所授,虽贱必贵。”于是赵简子立毋恤为世子。   以此可知,这类的事自古就这样了。   泰夫人   汉朝的碑文将“太夫人”写为“泰夫人”,有些人觉得很奇怪。   我个人以为汉朝人大多将“太”写为“泰”。比如《前汉书》的泰平、泰一、泰甚这类就是将“太”写作“泰”。范晔为了避家讳,所以《后汉书》将“泰”写为“太”,比如郭泰、郑泰写作郭太、郑太。因而汉朝卑碑文写作“泰夫人”。   如今有些喜欢写古字的人,将“是非”写为“氏飞”,有些人见了,讥笑他们。我个人认为人确实可以对此好奇,但他们这样写并非毫无根据。 古时候的人写字,很多字借用来借用去。我曾经考究过,汉朝人将颁示的“颁”写成视看的“视”,比如“视其节俭”。荀子将视看的“视”写成是否的“是”,比如“是其庭可抟瓦”。 《汉志》将是否的“是”写成氏族的“氏”,比如“至玄孙氏为庄王”。还有将“非”字写作“飞”的,比如汉朝的碑文有“飞陶唐其若是乎”,这些是将“是非”写为“氏飞”的证据。   螟蛉   现代人们称不是亲生的孩子为“螟蛉”,读《南史》里面说宋明帝为“负螟之庆”,说他不是废帝亲生的儿子。《北史》说胡叟的养子字螟蛉。又读到董仲舒断定甲没有儿子,这位是养子不是亲生的,他引《诗》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来说明,可知此说以前就有。   (补充董仲舒断甲事: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见《通典》六十九《东晋成帝咸和五年散骑侍郎乔贺妻于氏上表》引】) 禁中起居注 葛洪引用汉朝的《禁中起居注》,校验董仲舒所编撰的《李少君家录》说,可了知在汉朝记录起居注的人,在宫中的职位是女史。从魏朝、晋朝开始,起居注都是服侍皇上的人所记录,再没有女子任此职务。 现在考究《隋书 经籍志》,从汉献帝开始到隋开皇年间,共有四十四部起居注。《隋志》记载,在晋朝时获得《汲冢书》,《汲冢书》里有一篇《穆天子传》,里面所记录的体制与现代的起居注的记录相同,因为是周朝的内史所记录,记录皇上的一些日常。《周官》说“内史掌王之命,遂书其副而藏之”,是说明内史的职责。又《禁中起居注》,如今已经零落没人知道里面写什么。读葛洪所引用的,可以推断《禁中起居注》在晋朝还在流传,到了隋朝才消失。 唐时扬州通州 唐朝时期,扬州非常繁华,通州比较萧条,在当时有一句话说“扬一益二”,还有“十里珠帘”、“二十四桥风月”,从这些形容当时的气象的文字可以了知到。 张祜的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有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祥智山光好墓田。” 王建的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承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徐凝的诗句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可见当时的扬州繁华到什么程度。 通州就不一样了,来看白乐天的诗句,他说“通州海内牺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再看元微之的诗句说“折君灾难是通州”,还说“黄泉便是通州郡”,从诗句可见当时的通州萧条到什么程度。一个地方比喻为神仙地,一个地方比喻为黄泉境,如此比喻真是天地之别啊! 千秋一日九迁 《文选 任彦升表》说“虽千秋一日九迁,荀爽十旬远至。”李善注解说“《东观汉记》说车丞相一个月内九次升迁,从高寝郎升到丞相,这个日字应该是将月字错写。” 我个人以为李善的注解,还未说尽。考究《汉书》,说高寝郎田千秋上书替太子鸣冤,武帝立拜他为大鸿胪。颜师古注解说“立拜者,指一见到他立刻任命,意思是说不是在别的时刻任命。”所以田千秋因为此上书,顷刻之间,从高寝郎连跳九级到大鸿胪,不是说一天之内经历九次上任升迁。因此说一日,也不算失误。可能是李善误会此一日之意,他通过正常情理而推断是一个月内经历九次升迁比较合理。又按照《汉书》,说田千秋任大鸿胪数个月后,顶替刘屈牦任丞相,被封为“富民侯”。《汉史》这么说“千秋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大意:田千秋因为一个上书而打通运气,几个月后成为宰相并被封侯,世间还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说的就是这件事。从中可了知田千秋任宰相被封侯,是在他为大鸿胪数个月之后,所谓的数个月,详细的说法是十个月,怎么可能一个月九次升迁到丞相?李善所引用的《东观汉记》是错误的。 萧何留守 《漫录》说:留守这个词,按照汉朝的《外戚传》,说戚夫人跟随皇上到关东,吕后经常留守。高承的《事物纪原》却说唐朝才有“留守”。高承的说法是错的。 我个人以为汉高祖带兵出征,留下萧何镇守关中,这才是留守的意思。后人文章用到“留守”的,也是延续这个意思。吕后这件事,怎么可以当证据呢?之后如“晁错请居守”、“光武以寇恂守河内”、“晋惠帝幸长安荀藩在洛阳留台承制”、“隋炀帝幸辽东命樊子盖东都留守”,事件不一样但意思都一样。 高承的《事物纪原》认为唐朝才有“留守”,难道是他太卤莽了吗?(其实高承所说的是留守这个官职,是唐朝才有的)。以此往上类推,可发现是出于石祁子镇守(出《周朝秘史》)的意思,后来读《史记﹒越世家》说,吴王与诸侯在黄池会面,太子留守,可了知此词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 归去来辞语 《漫录》说: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说“临清流而赋诗”,是借用嵇康《琴赋》里面的话。 我个人以为陶渊明这种胸怀宽广的人,作诗写赋是将心中所想的写出来,不会刻意去模仿古人的话,他有些想法确实会与古人一样,这也只能说明当时的感受与古人暗合,不是特意去借用古人的话。倘若如《漫录》所说的,有曹孟德的“风飘飘而吹衣”,有潘安仁的“泉涓涓而始流”,这样的句子想找的话非常的多,为何独说是借用嵇康的呢? 人生何须 《南史》说:张绪对柳世隆说“观君举措,当以清名遗子孙(大意:我观察您的一些作法,只能给您的子孙留下清廉的名节。)”柳世隆回答说“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不才,将为争府;如其才也,不如一经(大意:身外还有什么可求的?如果子孙不是贤才,将来会互相争夺家产;如果他们是贤才,不如教导他们做好人。)”裴昭明为官清廉,自家没有储畜,他经常对人说“一身之外,复何须乎?子孙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不如一经(大意:身外还有什么可求的?子孙如果不是贤才,我所储蓄的他们会败光;如果他们能自立,不如教他们做好人。)”二种说法都是出自齐勉。 衙牙二字 《漫录》说:孔氏的《杂说》说,牙是指旗子。太守出门时有门旗,这是遵照古法。后来将衙代替牙,或者将舍廨为衙。《唐韵》说“衙,是府的意思。”如果是这样解释,属于讹传。按照《语林》的说法,近代都将府廷称为公衙,原本的字写为牙,这个衙字是讹传。大司马掌管军队,找一些凶猛的野兽牙齿,装饰前卫,所以军队前面的大旗称为牙旗。《南史》说侯景命部下到门外集合,称为“牙门”,之后沿袭。牙门源自这里。《续释常谈》又引用《北史》宋世良任郡守时,说“牙门虚寂”,认为牙门是源自这里。 我个人以为这些说法都不对,牙门在后汉已经有了。读邹义来到公孙瓒大营将牙门拔去、三国魏文帝设置牙门将、晋朝陆机沿袭父亲的爵位为牙门将,再有汉朝的汪真人所作的《水镜经》说“凡是军队有所行动时,必定在大营前竖立坚完旗帜。如果旗帜被风吹折,将是出军不利的预兆。所以古时候的兵法会教导选择吉日祭牙。”后汉的滕辅、晋袁宏、顾恺之、宋王诞,皆有祭牙文章,吴国胡综有作《大牙赋》,都是指军队,所以牙衙的说法是可信的。但说衙是牙的讹传,我看未必是这样。我怀疑牙衙二字,在古时候是通用的。不然,宋世良的“牙门虚寂”,《北齐书》为何写成衙呢?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二十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