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按总科盘点“陆螺”——陆生非柄眼类腹足类(下)

2022-03-27 03:48 作者:刘方宇的生父  | 我要投稿

下篇其实没什么东西了,原计划加上两栖螺科Amphiboloidea,不过该科一来图少二来陆化程度相对较低,顾名思义两栖对海洋仍有依赖性,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泥底需定时浸泡海水,故取消。

Hydrocenoidea近水螺总科

珍珠蜑螺目另一陆生类群。广泛分布在古北界和非洲,在亚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地区达到最高多样性(国内有分布)。用肺呼吸,触角短粗且眼睛位于末端,钙质口盖,口盖内侧有一突起。此家族鲜为人知,近水螺科是近水螺总科中唯一的一个科。

Hydrocenidae近水螺科

壳长不足10mm,壳高不足5mm。雌雄异体,幼螺从椭圆形、苍白或透明的凝胶状卵孵化出来,卵产在落叶中或附着在岩石上。以碎屑、藻类孢子、苔藓和地衣为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境一般在树干、落叶、腐烂原木和封闭森林中的灌木丛中,也经常出现在石灰岩表面在太平洋岛屿和东南亚则发现了许多洞穴种,且表面多有鳞片状雕刻。

日本土鸥螺Georissa japonica

日本土鸥螺Georissa japonica

Georissa shikokuensis

婆罗洲沙巴特有的土鸥螺Georissa saulae、Georissa scalinella、Georissa williamsi
Georissa bauensis

Ellobioidea耳螺总科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红树林区,仅包含一科耳螺科Ellobiidae,体型范围从1mm至90mm以上。因大多数物种的壳内壁大多被重吸收,故俗称“hollow-shelled snail”,且能浮在水上,推测为对陆化的适应性变化。无口盖,但壳口缩小且壳体十分坚固,且进化出唇齿,能很好地抵御掏壳及破壳型捕食者,同蜗牛一样雌雄同体。用肺呼吸,经常被归为陆贝,大多陆化程度中等偏下,是生活在红树林盐沼及树木上的耐盐性螺类,主要取食藻类和腐烂植物,对干燥环境与低盐环境不耐受,少数为纯陆生。

Ellobiidae耳螺科

已知完全陆化的类群包括女教士螺Pythia属的部分物种以及果瓣螺亚科Carychiinae的全部物种。女教士螺主要为树栖或叶栖,体型20-30mm;果瓣螺亚科的果瓣螺属栖息于潮湿林地的土表,Zospeum属则栖息于地下洞穴中,体型皆为1-2mm。Zospeum属视力完全丧失,且螺壳色素缺失而透明,因体小行动缓慢主要依赖于通过流水或大型动物进行被动传播。

米氏耳螺Ellobium aurismidae
Ellobium sp.
核冠耳螺Cassidula nucleus
甲虫女教士螺Pythia scarabaeus
甲虫女教士螺Pythia scarabaeus
鳄牙女教士螺Pythia plicata
栗色尖耳螺Melampus castaneus
栗色尖耳螺Melampus castaneus
微型果瓣螺Carychium minimum
微型果瓣螺Carychium minimum
Zospeum tholussum

Veronicelloidea皱足蛞蝓总科

收眼类蛞蝓的陆生类群(海生类群为石磺总科),包含两科。雌雄同体,大多数可自体受精。

Veronicellidae皱足蛞蝓科

亦称足襞蛞蝓,俗称革叶蛞蝓。除北非和中东地区未发现外,在全球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冷温带生境中也有一些物种。背部完全被外套膜覆盖而不含外套腔,肛门位于身体后部,眼柄可收缩而自由伸展运动能力弱,且没有肺,仅通过皮肤呼吸。在这些方面,它们不同于大多数柄眼类蛞蝓,肛门位于身体前部且触角伸展性强。石磺科的近亲成员与其的不同之处是具有肺。体型50-120mm。它们可以作为一些人类寄生虫的中间宿主,生境从低地丛林到开阔的稀树草原都有涵盖食量大且食性极杂,会对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害。

高突足襞蛞蝓Laevicaulis alte
高突足襞蛞蝓Laevicaulis alte


Veronicella tenax
Veronicella sloanei

Rathouisiidae拉索蛞蝓科(纳蛞蝓科)

肉食性蛞蝓,分布在中国南部、缅甸和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到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发生在潮湿环境中,在黄昏、黎明和夜间活动。白天躲在石头、落叶下,小雨会导致它们在白天觅食,可具有一定树栖性。详见本人专栏《肉食性陆生掠食性腹足类资料整合与讨论(上)》,这里不再过多介绍。

按总科盘点“陆螺”——陆生非柄眼类腹足类(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