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沈华:玉文化课程之战国时期玉器分类特征说明

2022-08-27 12:49 作者:玉见沈华  | 我要投稿

第七课、战国时期玉器的分类特征

二、战国时期的玉装饰器的种类特点

战国时期的装饰器,大体上分为两种,就是由片状器与圆雕器组成,也是高古玉收藏种类的重中之重,被很多爱好者所关注,但是市场上也是真假参半,往往需要有较大的投资过程。

严格意义来说,战国时期的片状装饰器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由于使用的功能不同,造成分类亦不同,由此而来的收藏投资的价值也自然会不同:

战国时期的片状装饰器第一类是组佩中的佩饰,例如“M"造形的龙型佩,造型庄重肃穆,肯定是出于高等级别的墓葬之中,这种层位的玉佩饰,一般选材用料上好,雕工精细,纹饰设计缜密,属于战国玉器中的精品,自然也是收藏爱好者关注的重点,同时还是赝品的重灾区,在市场上遇到这类题材的物品一定要多加审核,宜多加谨慎。

第二类战国时期的片状装饰器就是制造粗陋的陪葬冥器。这种玉佩饰的主要特征是殉葬物品,一般都是短期迅速加工使用,材料石性较大,外轮廓的切割也很粗糙;同时,纹饰琢刻用刀生疏而數衍。

作为冥葬用器,大概有了一个形状就可以了,可是如果对于个人收藏品的要求来说,这类装饰器就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

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类冥器制造也具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那就是:第一,冥器自有冥器的风格,那种粗率简洁,极尽简素的琢磨工艺,也为后来的直接开启了汉八刀写意风格的先河,与第一类佩饰的那种细腻委婉的琢玉风格形成了事实上的双向互补;第二,对于研究战国琢玉的工艺过程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实,也告诉我们,在战国题材收藏题材上,我们需要精品;在学术研究上,有时精品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制作信息,倒是一些半成品与冥葬用器,确能更加准确无误地将工艺流程准确地传递给我们。

战国时期的片状装饰器第三类就是介于前两类之间的玉佩饰。这类配饰的特点是造型更加简单,纹饰相对简单,但不僚草粗率,如果我们将这类物品也划入组佩的一个种类的话,那么应该不属于重要的器类。这种佩饰玉器大多可见于流通渠道的较多,器型、纹饰、材质、工艺都比较多元化,每一件物品的收藏价值也相差悬殊。

战国玉器中圆雕装饰玉器多以兽形为主,圆雕的人物造型极其少见,这样的专题极其难于收集,不具备一般性质的收藏条件,这里不浪费时间陈述。

圆雕动物的总体造型也有着战国时期的特点,就是这类物品往往与身体上的纹饰风格相一致,保持各个部位外轮廓的流线造型,基本不见棱角。

比较典型的代表物就是1964年山西省长治市出土的圆雕玉虎,玉虎身体完全用隐起的手法雕出勾云纹,与外轮廓形成了强烈的内饰外形的整体呼应视觉效果,也成为这一阶段圆雕物品的鲜明特征。

战国时期动物形象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出土的实物中出现了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商代玉器设计风格、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抽象设计风格。

具体表现在对于动物重要肢体,包括动物眼睛的设计完全外形图案化,甚至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完全不知所云。

例如1950年出土于河南省辉县的两件龙形玉璜,一件两端装饰成龙头,尚能隐约可悟;另一件的两端只各有一孔、一阙,用来象征着龙的眼与口。

如果没有第一件为参考,绝不会辨别出这是龙形璜佩。

由此可见此时的设计思路,开始出现跳跃式的抽象模式。

(特说明:建议读者可以点击今日头条同名专栏课程,此文为授课讲义,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视频课程查看)



沈华:玉文化课程之战国时期玉器分类特征说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