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up的对话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争论的起点。
我,马克思的价值来源于李嘉图的成本理论,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对价值判断的理论。它叫做边际价值理论。它是主观学派的经济学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卡尔 门格尔,后续的发展中,我比较喜欢的是米塞斯还有罗斯巴德。
我在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门格尔的著作,还有罗斯巴德的著作之后
我通过思考,我认为边际价值理论更接近真理,但是你却坚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我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你觉得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更接近真理呢?
你,你认为边际价值理论更接近真理,你可以直说哪儿更接近真理。至于我为什么坚持根本不重要,你要觉得我哪儿讲错了,你可以直接说。
你一定要知道为什么的话,我用你的话原封不动的还给你:在我大学学过边际价值理论以及自己读过《资本论》之后,我通过思考,我认为剩余价值理论更接近真理。
再多说两句,我不仅在理论上支持剩余价值理论,而且我在实践中也运用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资本论》里的其他观点,既然马克思的理论可以指导我的实践,我为什么要去接受你所谓的“更真理”、但“不能指导我实践”的边际价值理论?
那就像你说的,我来找找你哪里讲错了?
那你讲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些部分你是直接引用了他的部分,那么你引用了你没有质疑他就说明你认为他是对的。那么这里也可以说马克思的观点就是你思考过你认为对的你的观点。
在这里,红色与蓝色的部分是马克思的原文。黑字是我对他进行思考所得的结果。
我观看过你的视频,你在你的视频中直接引用了这一段中的一部分。那也就说明你是你是认可这一部分的,你也就是说,你认为他对,所以你引用他。
如果你觉得我上面说的错的话,也就是说你不认同马克思这里说的话的话,那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说你认为他错,但是你依然引用了他,
那这也不是直接的对话交流,我不管多少,我就直接认定为你既然引用了他,那我认为你是认可他的。
我这里所使用的资本论的原文是微信读书。资本论纪念版全三卷。全书179万字的这一本。我没有能力去读原著,如果你对这一版的翻译不认同的话,那么我们的交流也就是自此终结了。我的建议是你先去看一看这一版的原文,如果你认同的话,你再来看我的解读,如果你不认同的话,那接下来的交流根本毫无意义,只是浪费时间。
我先朗读这个原文,然后在读的过程中,我提出对原文中字语含糊的地方的问题,请你实时的回答,也就是说不要等把我所有的推测全部看完之后再进行回答,我需要你实时的回答。既然你引用过这一段,那就说明你读过这一段,而且能够理解这一段,那么我问出的问题,你应该也是能够回答的的。
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1),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马克思说物要满足人的某种需求,那么问题来了马克思这里说的是某个人还是每个人?
也就是说我想问的是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是某个人或者部分人还是全部人?
(2)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马克思这里的意思是历史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指的是以后的某个人吗。或者是指以后的全部人?
又或者是以后的某个时期或者各个时期的不同人对它有用性的看法呢?
(3)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4)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马克思的认为是某种物的有用性,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就不存在。
那么我想问的是,马克思认为某物的有用性是取决于商品本身呢,还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不同的人对它的看法呢?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5)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6),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7)。(8)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这里的X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还是一个变量呢。同样我想问的是这里的y和Z是一个常量呢,还是一个变量呢。
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
我还是同样的问题这个XYZ是常量还是变量呢?
那我问的更详细一点。也就是说这里的XYZ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它都是同一个固定数字吗,还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字呢?
那么,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
马克思所说的这里的这个交换比例是个人的呢还是全部的呢?这里的交换比例是某个人的交换比例或者说某部分人的交换比例呢还是所有人的交换比例?
他这里所说的交换比例是某个时间成立还是所有时间都成立呢?
1夸特小麦=a英担铁。
还有一个问题这里的a是一个变量,还是一个常量呢。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他们用一夸克的小麦都是兑换一个相同量的铁还是兑换一个不同量的铁呢?就是说这个a是一个常量,还是一个变量呢。
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
我这里还是想问那个问题。一个物品的有用性它是客观的呢还是主观的呢?这个物体的有用性是,它本身自己的属性呢还是人对它的看法呢?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像老巴尔本说的:
“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9)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马克思认为某个物。或者说某个商品。当它作为交换的时候,它就没有使用价值了。他就只能是交换价值。
我想问一个东西,它的交换价值或者使用价值是对交换的个人而言还是对交换双方而言的?
这个使用价值是对某个人或某部分人还是全部人而言的。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句话是马克思的原话。那么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他把什么东西撇开了呢?物的有用性吗?那么我还是那个问题,物的有用性是取决于这个物本身不变的属性呢,取决于这个物本身不变的属性呢,还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对他的看法呢?说的再简单一点,就是说。物的这个有用性它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
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想必我所提的问题你已经回答完了,那么之后就是我对我所提出的那些问题进行回答,
并且推出马克思矛盾或者说他有问题的地方。
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1),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字。
马克思说物要满足人的某种需求,那么问题来了马克思这里说的是某个人还是每个人?
也就是说我想问的是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是部分人还是全部人?
我为什么要分辩这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呢?
我提出的质疑的原因是因为某个东西它不一定对全部的人都有用,也就是说它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且某个东西它就算能满足很多人的需求它也给每个人带来的好处不同。我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东西为了得到他所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
就比如说同一个东西,比如说一条恶犬。
它对a来说毫无作用,而且a厌弃它。如果a得到了它的话,a要花费钱财去处理掉这条狗。那么这条狗对于a来说可以说是无作用的甚至可以说是负作用的。
但是他也许对B来说作用极大,因为b有一场斗犬比赛。b愿意为了这条狗花巨大的财物来换取它。
如果说人的意思是部分人。
如果说他这里所说的人是某个人或者部分人。那么就等于说物的有用性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一件物的有用性取决于不同人的看法。物本身并不能决定它是否有用。虽然这个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有用性是主观的。
如果说人的意思是全部人。
如果他这里所说的人是全部人的话。那么我想问的是。生活中的物有多少?是他所说的这种物呢?也就是说某个物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某种需求。
如果只有极少数的物能够满足马克思所说的条件的话,马克思的学说只讨论这样少的物的话那么他的学说讨论的范围过于狭窄。如果这样的学说可以指导生活的话,那我是不同意的。
(2)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
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发现某个物的使用方式,那我认为只有是某个人发现它的某种使用方式。也就是说,某个人主观上认为某个东西有某种使用方式。而他根据这个使用方式确定了某个物给他所带来的有用性。
马克思这里的意思是历史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指的是以后的某个人吗。
又或者是以后的某个时期或者各个时期的不同人对它有用性的看法呢?
那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某个物它的有用性是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它的不同看法。也就是说,某个物的有用性是取决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人的不同看法。而不取决于这个物本身。
也就是说某个物的有用性是主观的。虽然这个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有用性是主观的。
(3)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4)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马克思的认为是。某种物的有用性,它取决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就不存在。这句话我不做质疑。
但是我想问的是,马克思认为某物的有用性是取决于商品本身呢,还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不同的人对它的看法呢?
因为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人确实存在不同的看法。虽然我们都是通过同一个商品得到看法的,但是我们的看法确实不同。
那么马克思的这句话说的非常的含糊,我不能判断它的意思,但是不管怎么说,也只能是通过两种意思来看。
第一种意思就是一个商品它的有用性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与人无关。
第二种意思是。一个商品。它存在被人感知到。人们对它有了不同的看法,对它的有用性有了不同的判断。如果它不存在的话。那么有用性就不存在了。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这里需要注意由3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可知物的有用性决定了物的使用价值。
我以拿破仑的铝制餐具来举例。
因为现在铝制餐具非常的便宜。但在拿破仑那个时代加工铝制品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铝制品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用得起的餐具。拿破仑的铝制品在加工时所损耗的劳动也非常地多。
当时铝制品非常的昂贵,拿破仑的铝制品餐具也非常非常的昂贵。
那么我想问的是拿破仑时期的铝质勺子和现在的铝质勺子它的有用性是相同的吗?那么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我想问的是铝质勺子它的使用价值是相同的吗?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就有了两个方向。
首先记住马克思所说的前提。商品的这种性质,也就是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的这种性质是与损耗的劳动是没有关系的。
第一种回答使用价值相同。因为他是一模一样的铝制勺子嘛,马克思在说他这个结论的时候也没有规定时间的因素。
第二种回答,使用价值不同。那么同样的餐具为什么会使用价值不同呢?
托餐具的使用价值都脱离不了餐具,但是它的使用价值的多少或者说正负,取决于不同的人的看法。
(5)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6),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7)。(8)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
有趣,的地方又来了。就比如说马克思认为1夸克的小麦可以兑换X量的鞋油。
后面还有其他的量,但是我的问题只有一个。
这里的X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还是一个变量呢。
如果说X是一个固定的数值。那么,各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人手里。各位见过这样的粮食和鞋油的兑换比例吗?或者说各位见过这么一个X的固定数值吗?一斤鞋油或者两斤鞋油或者说多少多少的鞋油这么一个固定数值。
就以我老家为例,我老家盛产土豆。每年吃西瓜的季节,我就会用土豆去换西瓜吃。但是几乎每天所使用的土豆换的西瓜的比例都是不同的。因为土豆的西土豆和西瓜的价格一直在变。所以土豆和西瓜的兑换比例是一直变化的。甚至我遇到不同的卖西瓜的人他们的兑换比例都不同。有的人卖的贵点有的人卖的便宜点。
那么既然这样想不通的话,那么我们就把X想象为一种变量。
如果马克思没有犯错的话,那么我只能认为马克思所说的X是一个变化的量,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所用的X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所用的X的兑换比例不是一个同一个数。
那么同理对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不同人所用的y这个比例也是不同的,人所用的y这个比例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不同的y。
那么,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前面我们讨论过了,每个人都有他属于他自己,不同的,XY和Z。比如说我们讨论一个人,比如说这个人叫a。那么我们假设它的兑换比例是具体的数。 XAYA和ZA。那么对他来说在某一个时间点上那个兑换的比例确实是相同的。
但是很可惜的是,就我个人,我对某些东西的判断在不同的时间点都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同样都是西瓜,在不同的时间点我愿意为西瓜付出的东西是不同的就比如说面粉吧我愿意面粉换西瓜在不同的时间点是不同的,,就比如说在冬天换西瓜的话我愿意掏出的面粉就更多一点
也就是说这个XY和Z在这个人的不同的时间点它也是变化的。
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那么这几个字只能认为是。商品的交换比例在某个人的某个时间点成立。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
马克思所说的这里的这个交换比例是个人的呢还是全部的呢?这里的交换比例是某个人的交换比例或者说某部分人的交换比例呢还是所有人的交换比例?
他这里所说的交换比例是某个时间成立还是所有时间都成立呢?
1夸特小麦=a英担铁。
还有一个问题这里的a是一个变量,还是一个常量呢。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他们用一夸克的小麦都是兑换一个相同量的铁还是兑换一个不同量的铁呢?就是说这个a是一个常量,还是一个变量呢。
如果这个a是一个常量的话。
那么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都能够用一夸克的小麦交换到固定量的铁。那么我认为马克思理论是完全脱离现实而只存在于幻想之中的。我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发生。
如果a是一个变量的话。
那么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这里说的很抽象。但是很明显。马克思认为这个a它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不是一个变量。
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
那么从这一段话上我们要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意思呢?那么很明显他的意思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它本身的属性是没有关系的,
只有这个东西有人和他愿意交换时,这个其他人和愿意和他交换的比例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就是交往的人认为这个东西对他有用,所以他愿意和这个商品的主人进行交换所以才使这个商品成为了使用价值。把这个交换的比例众所周知是不停变动不停变化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人愿意进行交易的,这个比例都是不同的。
在这一段话中。这个交换的比例又开始变动了。它又变成了人的主观看法,而不是物体本身所拥有的某种性质。因为交换的这个东西是人的主观看法嘛,所以这个交换的比例也一定是不停变动的。
或者说在这一段话中,这个交换的比例它没有变动呢?如果马克思认为它没有变动的话那么怎么理解这个交换的比例它没有变动呢?
难道说所有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段对于这个交换的比例看法都是相同且不变的吗?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这个交换的比例,它是不变的。
各位觉得荒不荒谬呢?我认为十分荒谬。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像老巴尔本说的:
“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9)
请记起马克思前面所说的那句,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最抽象最难理解的部分来了。马克思甚至用了原子这个词。
马克思认为某个物。或者说某个商品。当它作为交换的时候,它就没有使用价值了。
请各位再回忆一下马克思的这句话。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正因为一个东西它有使用价值它对我们有用,所以我们才去交换它。我们在交换的过程中满足了我们其他的需求,所以它具有了交换价值。一个物当它交换的时候它的使用价值消失了,可能吗?那么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个物,它的使用价值消失了对方是不会和你交换的。
那么如果非要理解的话,那只能认为是我个人。当这个物交换出去的时候,这个物就对我失去了使用价值,因为我失去了这个物。所以这个物对我来说它就只有交换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那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什么叫做物的使用价值。请看马克思的原话。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那么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他把什么东西撇开了呢?物的有用性吗?物的有用性,可是主观的呀。并不存在所有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都对某个物有某种一致有用性看法。这种主观可以撇开吗?在座的各位人类如何能够理解这句话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某个人在观看这个物品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因为这种主观感受,你感受到了它的某种有用性。所以你愿意用某个比例的东西和他进行交换。那么一个物体如何?要怎样才能把每个人的个人看法撇开呢。
那么只能这么理解。也就是说,马克思这个时候又认为物体的使用价值是物体的客观属性,而不是每个人的感受。
因为一个物品。人要获得他只有物质本身客观存在和付出劳动这两个行为作用的时候,人才能获得一个物体。{注意这个物体,它有时候也可以是人的记忆。记忆是一种客观的物体,它虽然看起来是精神上的,但是根据唯物主义论,它是大脑中的一种变化。}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把一个物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就只剩下劳动商品这个属性,也就是说只剩下劳动这个属性。
那这么理解的话没问题只是出现了一个bug,也就是说。物体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物的有用性,它到底是客观存在,由物本身决定的,还是由人的看法,也就是说由人的主观决定的。
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这是我对马克思的质疑也是我不相信马克思的地方。
马克思认为把一个物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就剩下了劳动。
但是文章中永远不能判断一个物体的使用价值,它到底是客观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还是由人的看法所决定的。
物体本身是客观存在而不变的,而人的看法却是各不相同。
那么马克思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物体本身的使用价值,
它一会儿是客观的,与问题物体本身有关,
一会儿又是主观的值与人对它的有用性的判断有关。
那么一个物,如果说把人的抽象的劳动。附着于上面。它的客观体再加上你的劳动所以他成为了你手中的一个东西。
那么这个劳动的量应该是固定的。这个劳动的量不应该随着人的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而一个物的客观体也是固定的。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那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手中一个物体,它应该具有同样的价值。
但是各位,看看这个世界。是这样吗?我有一只小狗,我宝贝的要死别人给我一千块钱我都不换。但是我的这条小狗拿到集市上去卖一斤十块钱我都卖不出去。
这条小狗。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吗?它是客观体是变化的吗?我附着于这条小狗上的劳动难道是一个变化的量而不是固定的吗?
既然这两者都是固定的,
为什么这条狗的价格,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眼中愿意交换的比例都是不同的呢
各位觉得价值这个东西是人主观的呢还是客观存在的呢。
马克思变来变去,我实在受不了他。
那么我最后来总结一下吧。
客观和主观是统一的吗?客观世界的样子与你看到的世界样子是相同的吗。
我认为大体上是相似的。这个回到哲学上去了,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够认识真正的认识到这个世界呢?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讨论这个认识论的问题。因为这已经。触及到了人已经不能讨论的地步了也就是说我们是很难研究的领域了。
我来说一说我的看法吧。
人的主观,总是要靠近客观的。如果人的主观,也就是说人所感受到的一切与现实的生活离得太远的话,那么一般来说,我们把这种人叫做神经病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他们所感受的他们所观察到的与我们所感受到的我们认为的这个真实的世界离得很远。在进化的过程中这样的人是很难活下来的。也就是说在进化的过程中容易被淘汰掉。所以我认为人的主观总是向客观在靠近的。但是是否是无限靠近呢,我是不认同的,因为生物的演化并不是让我们靠近客观,而是只是为了让我们继续繁衍继续活下去。
所以我认为价值这个东西的根源还是从人的主观上来说,也就是说从每个人的感受上来说的,
就是说从每个人的感受上来说的,
虽然按照进化论的思想我们的感受会靠近客观,但是按照进化论的思想靠我们的感受也不会无限于靠近客观。
所以我个人在经过这一番思考之后,我认为价值判断,或者说认为一个东西的价值是什么,还是由人的主观判断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个物体的本身或者说附着于什么上面的劳动所决定的。
即便人的主观判断是受到人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影响的。那对于某个东西的价值的判断也是人主观的判断。
而不是纯粹的决定于客观的物体和上面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