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探索者——“向阳红”系列海洋科考船(重制版)
向阳红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至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一系列科学考察船的总称。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至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一系列科学考察船。这些考察船隶属原国家海洋局或海军,统一命名为“向阳红XX”,但是其中分为很多个型号,并不完全相同。在服役过程中,大部分“向阳红”系列考察船都使用过多个名称和舷号。
向阳红系列考察船或已经报废解体,或已经更名改作其他用途,只有“向阳红9号”(原中国海监总队“中国海监28”号执法船)依旧以“向阳红”字号在役,并作为作为我国首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的母船使用。
老向阳红01——614I型海洋水文天气船
1965年3月,国家海洋局向中国船舶708所提出设计614I型海洋水文天气船的技术任务书,6月完成扩大初步设计。6月28日,在北京召开614I型海洋水文天气船的设计审查会,同年12月完成施工设计,1967年2月由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艘,1969年12月14日老“向阳红01”号船出厂,归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现自然资源部东海局)使用,九十年代转隶中国海监总队,并更名为“中国海监40”号海监执法船。
新“向阳红01”号船是一艘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船,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已经达到国际海洋综合考察船先进水平。“向阳红01”号船的吨位、续航力和自持力达到全球级科学科考船标准。国际惯例会根据船舶大小和作业能力给船进行分级,全球级就是所有大洋都可以去。
该船于2015年9月22日正式下水。
新“向阳红01”号船由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建设并运营管理,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造,该船是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该船以中科院海洋所“科学”号海洋科考船为母型船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这艘船2012年底通过审批,2013年6月开工建造,计划2016年交付。
2016年6月18日上午,我国最先进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并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向阳红01”总吨位约4800吨、满载排水量4980吨,船长99.8米、型深8.9米、宽17.8米、吃水5.6米、船舶定员80人。从船舶底部到桅杆顶部共32.5米,相当于12层高普通楼房,具备12级抗风能力,续航力15000海里,可从青岛直接开到美国西海岸。
该船可满足无限航区要求,适用于物理海洋和大气科学、海气相互作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遥感和遥测、海岸带和海洋工程等方面的海洋考察。
向阳红02、03——614II 型
614II海洋水文天气船系为能满足18节航速的要求,主机由614I的8350Z改用D39型,相应的修改线型后而成明显标志的比614I型长。该船于1966年上半年完成扩大初步设计,下半年在广州造船厂开始施工设计,并与1967年5月完成施工设计任务。广州造船厂于1968年开工建造2艘,由于种种原因到1971年中期试航,1972年5月才最后试航交船,交付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使用,取名:向阳红02,向阳红03。1986年5月,受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委托,708所接受了向阳红02海洋天气船的改装设计任务,使该船能适应收放MAREX-740型资料浮标观测站工作,成为浮标服务船。由广州造船厂承包改装任务,1988年完工交付使用。
595水声船共2艘,由708所3室于1965年5月完成设计,1972年交船服役于海军东海舰队,船名:向阳红4号(舷号S223);广州造船厂于1969年1月开工建造另一艘,1973年完工服役南海舰队,船名:向阳红6号(舷号S485)。
向阳红05——货船改装的海洋科学调查船
向阳红-05,原为进口波兰“弗朗西斯科·努洛”级远洋货船。由波兰巴黎公社船厂建造、1966年下水。为了进行我国第一次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周总理亲笔批示将其改造为调查船。1970年,原国家海洋局接受交通部广州远洋运输公司远洋货轮“长宁”号,决定将其改装成为海洋科学调查船,委托中国船舶708所设计,广州造船厂施工。该船于1970年6月1日开工,按海洋调查船的要求,改装了部分船体结构,增加压载水,淡水的容积,以提高船的稳性和续航力。增设移频机室,传真机室,外频机室,雷达机组室,微波收讯室,海洋研究室,水文研究室,海面观测室等工作房间,实验室和各种专用设备,通讯,导航设备,广播系统等,改善船员和科研人员生活设施,总投资为250万元。广州造船厂于1972年12月20日全部改装竣工。
1978年12月,向阳红05号海洋调查船再次改装,改装以后参加执行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任务(580任务),作为718工程船队中的一艘。这次改装修理工程很大,涉及总体,船体,设备,轮机,电气,空调冷藏通风六个部分,860多项。改装任务仍由广州造船厂承担,1979年12月17日完成。
向阳红05号为了选定东风五号弹道导弹的靶场,共用了三年的时间,经过了四次远洋调查: 第一次远洋调查从1976年3月30日起至5月20日止。这次远洋主要是探索性的,从广州起航经过巴士海峡出第一岛链,穿过赤道到达南太平洋特定海区。
第二次远洋调查的时间是1977年3月8日到5月20日。这次任务是经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批准的。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张瑞禧任总指挥。总指挥的麾下是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调查共用了52天,在太平洋特定海区考察了20余天。这次远洋除了进行预选项靶场的海洋环境调查外,科学家们还在南太平洋南纬11°41′,西经178°21′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海图记录过的浅滩,记录到的最浅水深为32米。后将这个浅滩命名为“向阳沙洲”。
第三次远洋调查是“718工程”中在太平洋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从1978年3月15日到6月1日,一共78天在海上,体现了中国海军军人和海洋科学工作者们巨大的工作耐力和献身精神。科学家们在东经171°30′,南纬6°,水深4784米的太平洋洋底,采集到了一块有两个拳头大小的锰结核样品。这个科学发现便是我国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事业的开端,这块从大洋中得到的第一块锰结核,便成了中国向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申请大洋底多金属结核先驱投资者资格、开启我国大洋事业最早的见证。
第四次远洋调查起航于1978年8月23日,完成于10月21日,共60天在海上。总指挥是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副局长张硕、船长倪树森、船舶政委侯华清。这次远洋是对前三次远洋所选择的导弹靶场海洋环境资料的最后一次验证。经过四次远洋调查,科学家们选定了靶场的中心位置,获得了试验靶场的全部海洋环境资料,并在海军的远洋航行、大洋天气预报、远程加密通讯、船舰指挥协同和应对美、苏、澳、新等国的空中、海上跟踪干扰等方面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和指挥官。
1980年5月,向阳红-05作为指挥船,参加了由18艘舰船、4架直升机、5000余名海、陆、空军将士和航天、海洋、通讯等科学工作者组成的远洋特混编队,赴南太平洋成功完成导弹溅落数据舱回收任务
向阳红07、08——614III 型
614III海洋综合调查船系在614II海洋水文天气船基础上修改而成。由708所3室担任修改设计,1970年2月完成修改施工设计。当时国家海洋局曾拟在江南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分别建造2艘614II船,后决定取消江南造船厂建造614II的任务,而改建造2艘614III。当修改设计完成后,六机部又决定将614III船转由芜湖造船厂建造。芜湖造船厂于1971年6月开始投料开工,1972年4月20日下水。1973年9月9日进行系泊试验。1974年9月26日最后完成了上海--青岛的远航试验,交付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使用,取名:“向阳红”07,“向阳红”08。
向阳红09、14、16(于1993年因与一艘塞浦路斯籍货轮相撞沉没)、18、21(已改装为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
645海洋综合调查船(4000吨级),首舰船名“向阳红09”(即“V350”,"南调350"),属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小批试制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委托708所2室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的首制产品。于1977年10月开工,1978年10月竣工,并于1978年12月服役。后又为国家海洋局建造两艘同型船:向阳红14,向阳红16(已沉没);及以其为母型的两艘813型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向阳红21号853“天王星”号、852“海王星”号)。
本船为综合性科学调查船,可在各海域从事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生物等科学研究工作,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提供海洋科学资料;战时并可用于战勤保证工作。这类4000吨级海洋调查船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
全船定员150人,稳性衡准为I类航区,相邻两舱进水不沉,满足4级冰区加强要求。
全船设16间实验室,面积约267平方米;设有66平方米的标本舱,84平方米的备品舱。设置12台9种类型特种甲板绞车。
船上还设有国内首制的万米测深仪,并有当时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备的气象设备,通讯设备,导航设备,海洋科学调查设备。
4000吨级海洋综合调查船要在复杂的海况下及各种海区进行工作,因此优良的船型设计及合理的总体布局是设计关键。经过多年的使用,证明该船船型良好,作为母型船型得以推广。“向阳红18”号
只有照片。应该也属于645型海洋综合调查船,或许设备有些改进。
“向阳红21”号(海军852船)
1976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电子对抗和雷达管理领导小组《关于电子对抗雷达发展方针和主要任务的建议》,确定选用645型海洋调查船船型,按电子技术侦察的使用要求进行修改设计。708所2室自1977年8月至1980年9月进行了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扩初设计修改,施工设计,施工设计修改等几个阶段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于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建成,定名为:向阳红21号。1982年9月-10月试航,1982年11月交船,于1983年3-4月进行专业设备试验,并服役于南海舰队。该船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配套设备全部国产的第一艘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
主要性能:
主机选用两台9ESDZ43/82B中低速柴油机,额定功率3308千瓦(4500马力),转速200转/分
满载排水量时最大航速为19节,最小航速可从零节起任意调节;
4叶KL95/4型调距桨两套及被动式减摇水舱
电站为400千瓦,380伏,50赫兹,6250GZC柴油发电机组3台;90千瓦应急柴油发电机组1台
在17节航速时续航力可达12000海里;
定员150人
自持力45天;
船体结构按中国钢质海船建造规范的B级冰区加强设计
稳性满足我国海船稳性规范对I类航区的要求,且满足按12级风(风速53米/秒)核算抗风能力;
各种侦察设备共10台套。
向阳红31号
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3000吨级浮标作业船,于2022年3月11日在南海正式投入使用。“向阳红31”船是中国首批具备全天候海上浮标作业能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船总长89米,型宽18米,续航能力达到10000海里,具备起吊并存放10米大型海洋监测浮标的能力,是全球起吊浮标能力最强的工作船之一。
“向阳红31”船能够实现浮标海上作业精确定位,具备全海区各类浮标、潜标和水下调查设备的布放、维护、回收以及承担多项海洋综合调查任务的能力。“向阳红31”船投入使用后,将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现有的其他科考船舶统筹协作,进一步提升海上作业能力。
向阳红10——远洋调查船
向阳红10号船是我国为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代号718工程)首次研制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信船,它的使命任务是:
勘查海上试验靶场
发布所在海域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危险天气警报,为试验船队和火箭飞行试验提供水文,气象保障
调查地球重力场,磁力场,为弹道修正提供资料;
保障远洋通信和试验时的转信及通信频率预报
调查海洋水声,为火箭数据舱水下打捞的水声布阵提供海洋水声资料;
承担直升机遥测任务等
根据国外船舶的常规分类,承担上述任务的船应分别为海洋调查船,天气船和通信船等三种不同类型的专用船。但因当时经费困难,结果该船综合了三种船型的特点,设计成一个大型多用船舶。该船有10层甲板,用了近7000吨钢材,安装了近9000台仪器设备,铺设管路近29公里,敷设电缆190多公里,其施工量相当于3艘万吨级货船。在船上除设有一般海洋综合调查船所有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工作室外,还设有:
大型舰载直升机系统,可满足一架法制“超黄蜂”大型直升机长期在海上使用的要求
气象中心系统,可承担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危险天气警报;
全天候远洋通信系统,可保障多网络大容量全天侯数据通信和中继专信
大功率海洋水声系统,可长时间连续进行海洋水声测试和声纳设备试验;
深潜工作艇系统。
在世界各国众多的海洋调查船中可以说找不出第二条类似这样别具一格的独特船型。因此,日本的《世界舰船》杂志在报导该船时称之为大型特殊船。
该船于1971年2月开始研究设计,1975年7月开工建造,1979年10月交船。经过多次近海交船试验和远洋专业性扩大试验,证明该船的各种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战术技术任务书规定的设计指标,满足了使用要求,荣获国防科委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该船先后完成了我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首次南极科考及南极长城站的建站任务,首次南太洋科学考察任务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5年,该船荣获我国首届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
向阳红10号”船艏为球鼻艏,巡洋舰尾。双桨双舵,并且在舵上还带有螺旋桨,船中舭部有防摇鳍,船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能好。在12级风中可以坚持航行,在任何两舱进水的情况下,不致下沉。
“向阳红10号”主要承担大洋的海洋水文、气象、水声、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地貌、海洋生物等调查研究,为发展海洋科学和开发海洋资源服务。
为了进行上述科研工作,在船上配置了各种科研装备:
1.直升机甲板和机库。机坪面积533平方米,机库顶部设指挥塔和导航台。
2.前甲板设有一台28吨起重机,供吊放和回收深潜器用。
3.齐全的气象体系包括:气象火箭发射系统,探空气球系统,测风和测雨雷达,卫星云图接收,气象传真等设备,可以进行中短期气象预报。
4.大功率发讯机和其它通讯设备,能同时进行两个方向的远距离通讯以及船船、船岸、船空的一般通讯。远距离通讯用天线高架在前桅和后桅顶端,罗经甲板和驾驶甲板四周竖立着众多的鞭状天线。
5.配有包括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内的先进导航设备,能在全球范围内安全航行并能满足海洋调查高精度定位要求。卫星导航定位天线安置在机库顶部甲板上。
6.上甲板的两舷和尾部设有调查用吊杆9具,用作海中取样。1200米至11000米的电缆、缆绳绞车10台,供水文物理、水化学、水声、地质、地磁、生物等项试验以及拖网作业用。
7.船上设有各学科的实验室及计算机房数十间,可以在现场进行各项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8.全空调系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外界气温为-18℃~35℃的情况下,室内保持20℃~27℃。
“向阳红”10号于1999年改装为“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入列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后在2007年因撞船事故损毁,在作为靶船使用后被拆解。
向阳红28——814A型近中海侦察船
1979年,海军装备技术部提出,为中近海跟踪,监视敌舰活动,搜集海上情报,急需建造4艘近中海侦察船的要求,并建议对635C中型海道测量船进行改装设计。708所1室进行了方案设计,经审查后认为不能满足部队使用要求。1980年3月25日海军装备技术部下文同意重新设计排水量为1500吨的近中海侦察船。708所于1980年6月30日完成了1500吨级全部方案设计。审查中,鉴于会议要求与原任务书已有较大改变,所以708所建议将排水量由1500吨增加到1800吨,会议讨论后接受了这项建议,重新议定了战术技术任务书。708所1室于1982年2月和8月完成了修改方案和技术设计;于1983年8月完成了施工设计。武昌造船厂于1983年12月22日正式开工建造,定名为向阳红28号;于1986年6月12日下水,同年10月竣工,10月29日在青岛进行了交船试航。1987年2月至5月进行特种装备海上试验。这次试验在北海舰队直接指挥下,有海司情报部,海装电子部等20个单位170余人参加,采用陆海空及水下密切配合的立体试验。在试验中动用了导弹驱逐舰,反潜护卫艇及33潜艇,H-5及Y-5型飞机;岸上有403型对海警戒雷达和63,64型超短波电台密切配合。试验证明船上所配备的光学,声学,雷达及无线电通讯等4大侦察系统均达到试验大纲要求。该船服役于海军北海舰队侦察大队,舰号:V841-北调841。
主机在最大功率时最高航速为20.03节,额定功率时航速为19.54节。在巡航速度为18节时续航力为4000海里,自持力为45昼夜。
主机选用两台6E390中速柴油机,额定功率2646千瓦(3600马力),转速450转/分;最大功率可达2940千瓦(4000马力),转速466转/分。
侦察手段有4大系统即:光学侦察系统,声学侦察系统,雷达侦察系统及无线电通讯侦察系统,并装有先进的气象卫星接受系统,卫星导航组合系统及其完备的全套通讯设备。
主要特点
船上一切设备遵照海军装技部要求均采用国产设备。
船上因声学侦察需要,加装了超大球鼻,阻力下降了1-2%。
考虑到该船系独立执行任务,活动区域广阔且又多在恶劣海况下工作,因此船的稳定性可以抗12级风。
振动是这类中速机船最容易发生的问题,812型侦察船就是因为严重振动而报废的,因此该船吸取了812型船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特别措施。
本船装有大量侦察设备,电磁兼容问题十分突出,吸取了“远望”航天测量船的成功经验,使电磁兼容性得到圆满解决。
向阳红51
“向阳红51”号全长74米、型宽10米、型深4.7米,定员50人,满载排水量1200吨。作为海洋科考船,“向阳红51”号可满足管辖海域海洋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需要,支持1000米级水下遥控机器人(ROV)作业,大型水下拖体走航拖曳式调查,以及1000米级水深底质取样、岩土原位测试(CPT)等地质调查作业,同时具备动力定位(DPI)等功能。未来,“向阳红51”号将在我国海域执行气象观测、水文调查、海洋重力场、海洋声场、海洋地质等专业调查工作。主要用作中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其他管辖海域巡航监视,维护中国国家海洋权益。
新向阳红03
新“向阳红03”船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武昌造船厂承建,于2013年6月开工建造,2015年8月下水,2016年3交付使用。该船总长99.6米、型深8.9米、型宽17.8米,设计吃水5.6米,总吨位4864,设计最大航速15节,服务航速12节。“向阳红03”船采用先进的综合电力推进方式,配置全回转吊舱推进器、动力定位(DP1),抗风力12级,配置船载操控支撑、船载试验与探测系统,以及船舶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满足深海海洋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船,具备海洋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海底资源、能源综合探测与实验等科学功能。
作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45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3”在2017年了完成中国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务,并于2018年先后前往西太平洋、东太平洋等区域执行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任务。
新向阳红05船
新“向阳红05”船前身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2012年9月接收的海军“南运830”号医院船。据报道,2015年11月,南海分局3000吨级海洋调查船新“向阳红05”号改造工程在武昌造船厂开工。完成改造后的“向阳红05”船主要应用于海洋断面环境监测、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环境调查、深远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海洋高技术研发装置的海试与检定等工作。
新向阳红06
新“向阳红06”船是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所属的原“豪利”号货船改建而成,改建工程于2011年3月启动,2012年1月交付北海分局,主要执行远洋科考任务。“向阳红06”总长91米、船宽14.7米、型深7.6米、满载排水量4900吨、最大航速13.5节、续航力15000海里,是一艘可满足海洋科学多学科调查需求、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调查船。
向阳红22
2019年12月,由中国船舶武船集团打造,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000吨级大型浮标作业船——“向阳红22”号船交付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向阳红22号”是我国首艘大型浮标作业船,具备收放直径10米、自重60吨大型海洋监测浮标的能力,在国际上也是起吊浮标能力最强的工作船之一。
该船长89米、型宽18米、型深7.2米,最高航速不低于16节。续航力10000海里,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可抵御12级大风。除承担海洋监测保障工作外,该船自身还具备执行断面调查等海洋科考任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