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宋画家李公麟《五马图》,宋画第一

2023-04-09 18:44 作者:翰墨南朝国画  | 我要投稿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画家。他不仅是个画家,也是个具有全面修养的文人, 这让他的名字写在了文人画几个先行者的名单上。 他精于鉴赏和考古,能诗文,当时的著名文人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米芾都是他的朋友。历史上文人集会的盛事,著名的西园雅集,他就是参与者之一。他不仅参与其中,还把当时的情景画了下来,由此,西园雅集竟成了一个固定的题目流传下来,像马远、石涛等都画过.

李公麟学画得天独厚,他的父亲是个大收藏家,他在少年时代就临摹过顾恺之、阎立本、李昭道、吴道子、韩幹等大师的作品,这为他后来博采众长提炼出自己的风格创造了条件。 李公麟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白描的发展,使白描从一种单纯的技巧中独立出来,自成格局。他由渊博而至精练,其精湛的白描艺术被时人评为“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邓椿在他的《画继》里也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这些画道里的行家可不是瞎说,而是在脑子里转了几个圈之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李公麟的勾勒看似简单,却有着精深的功夫,古意微茫,格调高逸。 要知道,用单纯的线来完成对形神的提炼,是一种高级的艺术状态。

虽然李公麟人物、鞍马、山水、花鸟诸体皆擅,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马。 他临摹的唐韦偃的《牧放图》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里面的马有一千两百多匹,数量多得让人咂舌,就是数一遍也得费半天工夫,可见他为了画好马,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做足了功课。不过,他最热衷的还是对着真马写生。 据说他为了画马常常在马厩中一待就是一天,有一次皇宫御苑来了匹西域进贡的宝马,他听着信儿跑来了,埋头画了几天,画成后,马却死了。人家都说那马的魂是被画给吸走了。 马的死因不太可能是因为李公麟的画,不过由这个貌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可见他画的马有着怎样完足的精神,正如苏东坡所云:“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


五匹马的名字分别是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都是西域的供品,画中五个牵马的奚官三个是西域人,两个是汉人。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宣和画谱》中评价为“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可见,李公麟的主要目的是准确传达一个精神的图式,正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神是灵魂,也是飘忽不定很难捕捉住的隐微,用线条把它固定下来, 就更难能可贵。从《五马图》中可以看出,五个部分的构图都是很简单的,甚至是重复的,李公麟的重点不在这里,而在马的不同毛色和质感,人的各异情态和衣饰的丰富多样。 通过这些,我们能分辨出马的脾性,人的性格、身份和地位。 可见,由吴道子发端的线描,在李公麟这里已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我们下面说到的,是五马中的一马,叫凤头骢。 画家在画这匹马时所用的线,圆润劲挺,如刀刻的一般,可见画家走笔时的力量和运腕时纤入毫芒的微妙把握。 这是一对矛盾, 作者却化二为一,一支笔在画家手里,仿佛获得了独自游走的自由。 可以想见,此时的画家已然忘我,在一片自由的虚空之中,只有线精确地运动着,像钢丝上走着的杂耍艺人,不能有丝毫闪失。 只有如此这般的用笔才能画出如此这般的马。 其形体矫健有力,身上的肉不能多一两亦不能少一两,眼神既驯良又隐含着来自远方的野性。尾巴、马鬃,毛发一丝不乱,仿佛经历过大漠的风吹,流露出萧飒的寒意。 而控马者显然来自异族,身上穿着的棉袍显示出他的家乡是西域的某一苦寒之地。 他惊悚的表情有一种向内收缩的力量,像是和马的野性有某种内在的呼应。

也许是和李公麟对金石的精鉴有关,他使用的线有一种古奥的味道在里面,这决定了他的白描在形式上即是一种精神现象,为立意的一个部分.


北宋画家李公麟《五马图》,宋画第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