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論語》,為孔子辯護
關於孔子的文章,我已經寫過很多遍了。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看到了b站up主“一馬當先陳玉成”製作的一個批孔的視頻,視頻中列舉出“孔學主張等級秩序、愚民政治和血親特權的政治哲學”之證據,總共引用了四條《論語》如下: 1.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陽貨) 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4.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 首先,第一條和第二條是不能成為證據的,第一條所謂“上智”“下愚”和“中人”都是精神層面的,孔夫子因材施教,這兩句話沒有任何問題,只要去網絡上搜索這兩段話的意思,也不至於知識貧乏,曲解《論語》。至於第三條也並非所謂“愚民政策”,這一條是因為當時百姓多半是愚昧的,而孔子這麼說,對君主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像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這種聖王才可以將百姓導向正確的道路,只是現代人不信有“聖王”,認為古代都是落後、專治,人也都很愚昧。這種思考方式是絕對不可取的。 第四條純粹是斷章取義,孔子說這話的背景,是葉公說:“我這有一個很正直的人,父親‘攘羊’,被他舉報了。”“攘羊”不是偷羊,是“順手牽羊”,他父親最多算是貪小便宜,完全可以和羊的主人私下賠償和解,但是兒子卻選擇了舉報,把這事鬧大。因此孔子回答說:“我這邊正直的人與此不同,父親幫兒子隱瞞,兒子幫父親隱瞞,正直之道,就在其中。”某些人斷章取義,是何居心? 在這裡附上我與其他人關於“孔子自相矛盾”的爭論,當時對方列舉出三條“論據”: 1.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我不知道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說:“沒有人知道我呀!(莫我知也夫)” 2.孔子說:“士人以道為目標,卻以惡衣惡食為恥,這樣的人就不需要和他談了。(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又在《論語·鄉黨》篇中有“割不正不食”的記載。 3.孔子說:“不在那個位子,就不要為他的政令出謀劃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又在季氏去泰山祭祀時,問自己的弟子,擔任季氏宰的冉有說:“你不能挽回嗎?(汝弗能救與)” 以上三條,不知道讀者們如何反駁呢?我是這樣回應的: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的“患”是對未知的恐懼,而孔子的“莫我知也夫”是對既定事實的一種感歎。況且讓孔子真正的感到悲哀的,是“道”之不行,如同卞和身懷寶玉,卻被認為是石頭。這種感覺,早已超越了自身是否得志,到了“大道不行”的層面上,孔子真不愧是“萬世師表”。即便如此,孔子晚年仍然作《春秋》,到死為止都在講學,留名千古。他生前,沒有一位國君知道他的價值,他去世後,歷代帝王都祭拜他,所謂不朽,也就是這樣了。 “不以惡衣惡食為恥”並非“不能錦衣玉食”,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思維。根據《孟子》記載,虞舜在貧賤時,就好像要持續一輩子,等到他當上天子後,披著華貴的衣服,彈琴,帝堯的兩個女兒侍奉他,虞舜卻像這些原本都屬於自己一樣。可見聖人能屈能伸,不像一些人思想那麼死板。 孔子沒有勸季氏,這已經是“不謀其政”了。但是他作為老師,可以指導冉有這個學生,這本身也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孔子這樣做,無任何不妥。 以上是我和那人的辯論,可見孔子知行合一,根本沒法在《論語》《孟子》中找到不恰當的地方,有些人不懂裝懂,或者自以為很懂,被內行人恥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許多人根本沒有聽進去,我自己也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