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革命 学生会与思想史(2)有栖川树璃与自由主义
二.有栖川树璃与自由主义
1.前言
时隔多日,继续回到少女革命的话题
自由主义是这个时代当仁不让的主题,代表着新兴与未来。它的存在感太过于强烈,光芒太过于耀眼,以至于我们普通人对其的反思少之又少。
今天的文章会有大量有关当今政治的见解,也会不可避免地谈到一些富有争议的话题。毕竟自由主义如今的影响力太大了,如果对其进行反思的话,很有可能有不少人无法接受。请大家抱着听取不同意见的方式来阅读这一期。
当然如往常一样,这一期的开头也会大量的涉及到枯燥的原理,希望大家能够耐住性子看到最后。

2.“自由”是什么?
既然要说“自由主义”是什么,那么我们首先要大致了解“自由”这一词的含义。而“自由”一词是远比普通人想象中要复杂深奥的概念。接下来是惯例的词源分析环节。
近代自由主义哲学家以赛亚柏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liberty to)以及“消极自由”(liberty from)。我们通常使用“freedom”一词来指代消极自由,用“liberty”一词指代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一种外界给予的自由,与自身意志无关。简单来说,自由就是“别人不要来干涉我,我想怎么样都可以”。“freedom”一词来源于日耳曼语族,我们看到“dom”这个后缀,基本可以看出这个词汇原本代表着一种权力(不是权利)。“自由主义”中的“自由”,其实就是这种自由。当然,这也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自由。举个例子,我们说“我有反驳的自由”的时候,其实表达的意思是“当我反驳你的时候,你无权干涉”,而并不是表达“我有反驳你的意愿”。再举例子,前一段时间爆火的概念“车厘子自由”,意为“当你有意愿买车厘子来吃的时候,你口袋里金钱的数量并不能成为你的阻碍”,但你想不想吃车厘子就是另一回事了。一个有着车厘子自由的大款并不一定爱吃车厘子。
而积极自由则与我们日常语境下的自由相去甚远,这是一种发自自身的自由,是一种“我要去做什么”的意志。这种自由与“目标”“爱”的概念相当相近。“liberty”一词来自于罗曼语族,其本身就与“love”一词关系非常近(德语中的“爱”一词就是“liebe”)。当我表达“自己有liberty to吃车厘子”的时候,说明我是真的想吃车厘子了。
其实如果你深入研究欧洲词源学,就会发现“自由”与“爱”,还有“目标”这几个概念,并没有本源上的区别。就算是日耳曼语系的“free”,其本意就是“爱”,与北欧神话中主掌爱情的女神的名字“芙蕾雅”有着同源关系。
当我们再深入一步,在基督教进入欧洲以前,“爱情”,“友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甚至也是含混不清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审视古希腊时期的爱情观时,秉持基督教文化道德的我们会被震得三观尽碎,还有“柏拉图式恋爱”这种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概念流传至今。日耳曼语族中的 “friend(朋友)”与“free”也有着同源关系。

回到少女革命,学生会篇与黑蔷薇篇之间的综述集之中,作者曾借草时与马宫之口,介绍了学生会成员所代表的“本质”。西园寺荚一所代表的是“amitie”友情,有栖川树璃所代表的是“amour”爱情,两个拉丁语单词的词源都是“ami”,大意为“目标”“目的”“爱”。现代英语中,这个词根仍然作为“目的”使用。
如以赛亚伯林所言,正是由于我们对“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才创造出来不同的社会形态。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分歧点也在于此。他们都在对理想社会的形态进行探索,但由于出发点不同,两者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3.树璃与自由主义
民主主义的根基是基督教伦理,这在前一篇文章中有所论述。提醒一下,两者根基相同,并不代表民主主义一定支持基督教。毕竟冬芽和荚一虽说是发小,但在高中里两人的感情并不和睦。(我们的m主义就是一个反基督教的民主主义分支)
而自由主义的根基则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否定上帝,也否定上帝所代表的理性,道德,真理与价值判断。自由主义为什么主张消极自由也很好理解:既然试卷没有正确答案,那么我答什么都不能算我错。既然世界上没有真理,那么就不要拿虚假的正义来拘束我。
奇迹什么的,根本不存在。————有栖川树璃
王子什么的,根本不存在。————凤晓生

第七集“看不尽的树璃”中,树璃学姐听完欧蒂娜表达对于王子(上帝)的敬仰之后,突然暴起想要夺走欧蒂娜的蔷薇刻印。很明显,树璃对于王子是持否定态度的,并且她不喜欢迷信王子的人。
树璃学姐在作品中还有一个富有特色的标签,就是同性恋者。虽说百合是少女革命最富知名度的标签,但作品中纯粹的同性恋者仅有树璃学姐一人。而我们今天对于同性恋的理解与包容,其实大都来自于自由主义。“反同性恋”是传统基督教文化最核心,也是最富代表性的特点之一,世界上的很多其他文化对于这个问题都是相当包容的(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自由主义是对于基督教的反叛,自然,女权与同性恋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特色之一。“彩虹”这个支持同性恋的标志,本身就象征着多元主义。
你所说的什么崇高,不过是照着喜欢的男人所交代而演的猴戏罢了。
————有栖川树璃
让我们再从世界政治的角度去看。随着“上帝死了”的思潮逐渐深入我们的社会,自由主义作为虚无主义的化身,逐渐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了现代化的代名词。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主义在文化的战场上彻底败北,成为了“专制的恶魔”。
在剧中可以看到,学院中有两大社团,一个是日本剑道社,一个是西洋击剑社。社长分别是西园寺荚一和有栖川树璃。如果说学院隐喻的是世界的话,那么这两大社团很有可能是在隐喻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阵营。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
两者一个西方文化,一东方文化。而恰好民主主义成为了东方的标志,而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象征。虽说这两者都是西欧诞生的思想流派,但民主主义在德国苏俄走向昌盛,中国和日本也是走的民主主义道路。自由主义则在西方的英国美国繁盛。尤其是如今西方的宣传攻势,将“东方”与“专制”紧密联系。以至于如今,民主主义与东方,自由主义与西方,四个概念已经两两捆绑在一起。
树璃学姐的击剑社门庭若市,尤其是在冬芽不再作学生会长之后的黑蔷薇篇以及凤晓生篇中,击剑社的门徒尤其多。社内有着挑高极高的大厅,现代化的装修,宽敞明亮。

荚一的剑道社则冷冷清清,没几个人影,只留下荚一一个人擦地板(惨)。日式的小房间,狭小逼仄而阴暗,一看就不像是正派人物呆的地方。

这或许正暗喻了自由主义的兴盛与民主主义的萧条。
英美自由主义成了人们心中普遍的标尺,成为了这个时代新的道德,屠龙的少年杀死了巨龙。但当我们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勇者的皮肤上已经长出龙鳞。
4.隐藏于光鲜之下的复杂与悲哀

——这个感冒来的真是时候,正好我嫌远足好麻烦呢。而且都这么大了还有去动物园,反正动物也都是有气无力的。而且,那里的动物园,你自己想想,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动物嘛。鸽子啦,狼啦,鹿啦,鸵鸟啦,长颈鹿啦。真是的,少在那边笑了!至少让我看看熊猫吧!
——你啊……看来你一定很想去吧。
上面是第七集“看不尽的树璃”的小剧场。琢磨一下,非常有意思。
树璃学姐是整个少女革命中最复杂的角色了,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她在白天英姿飒爽,同欧蒂娜一样穿着男性化制服,击剑技术无人能敌,赢得万千少年少女的仰慕,但夜晚却会独自穿着女性礼服在校园中游荡;她喜欢枝织,但却将这感情深藏于心底,并没有像其他角色一样去积极追求所爱;她责骂憧憬王子的欧蒂娜,但自己却深陷感情无法自拔;她不相信奇迹之力,不相信永恒,但却戴着只有追求永恒之人才能戴上的蔷薇刻印。

作品中的其他决斗者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为了目标前进。也正是他们有着目标,才使得这些角色有着与欧蒂娜决斗的动机,以推进剧情。当然,这些目标在最后都证明仅仅是幼稚的幻觉。
但树璃学姐并没有。她从剧集一开始既不追求永恒与王子,也对安西没有半点兴趣。对比其他决斗者,她无比的清醒与成熟,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目标是虚无的。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的枝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渣。但同时,她又无法鼓起勇气抛弃掉自己的吊坠。在第七集中,几原给了两个颇富深意的分镜,第一个是欧蒂娜戒指的特写,紧接的便是树璃躯干部的特写,尤其凸显了胸口的吊坠。这其实是在暗示,欧蒂娜对于王子的向往(爱情),与树璃对于枝织的爱情,并没有太多区别。那个斥责欧蒂娜的树璃,是不是就对应着那个因感冒去不了动物园的女孩。


我们憧憬自由主义,因为它是成熟的。它抛弃了对于理想社会的幻想,仅仅追求一个“不坏”的结局。举个例子,大家来对比一下民主主义的代理民主,以及自由主义的票选民主。民主主义倾向通过选票来选出一个能够“掌握真理”的人,由他代理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而自由主义则既不相信真理,也不相信代理人(政府)。他们倾向通过全民票选来决定一件确切事情(比如英国脱欧公投),以此彰显个人自由。自由主义放弃了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是通过投票的方式做出“不坏的选择”,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既然正义不存在,那么我们只能保证每个个体的自由。或许抛弃童年时幼稚的幻想是成熟的标志吧,但在这种成熟之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时无奈。我十分喜欢树璃学姐这个角色,但我决不会憧憬树璃的生活状态。她只能让我产生同情与悲哀,无法让我产生憧憬之情。
在此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自由主义值得去接受,但绝不值得去追求。
民主主义存在着严重问题,这个相信大家都会接受。毕竟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真理”并不是一个触手可得的东西。自诩掌握真理的人,也许会做出极其错误的选择。我们需要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去对民主主义进行反思。这一点我们国家就做的不错。1991年我们将“言论自由”写入宪法,1999年我们将“人权”写入宪法。虽说“人权”一词及其笼统,但这使“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消极自由权利”在中国能得到进一步保障。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我们原本的追求。对于真理与完美的追求并不能被斥责为幼稚,更不能被斥责为邪恶。相信正义,相信王子,不忘初心,我们才不会如树璃一样迷茫痛苦,才能如同欧蒂娜一样找到解脱的道路。
5.枝织与生着鳞片的“勇者”
来看看今年年初的一个新闻:几十名香港护士为了维护“自由”,集体罢工。导致受新冠影响的医院几乎无法正常运转。当然,其背后主使已经用不着我说明。让我们来反思一下,他们能否被称作“自由主义者”?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并不是树璃,而是枝织。
前面提到,自由主义的根基为虚无主义,反对一切价值判断。但如果反思我们今天的很多现象,会发现自由主义成为了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一种新的道德。举个例子,美国等西方国家会以“不自由”为由谴责中国,而这种谴责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这便是矛盾之处。
当你在与巨龙战斗的时候,当心自己也变成巨龙。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善恶的彼岸》
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尼采名言,其本意就是描述道德变迁的。请大家回忆一下我的第一篇文章《欧蒂娜与尼采》的第一段中,曾对于主奴道德说做过一定的讲解。当时我举得例子是轴心时代的第一次主奴反转,基督教、佛教以及儒家道德取代旧有道德。但如今的自由主义,其实与当时轴心时代发生的事情并无太大区别。或许几百年之后,自由主义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基督教。
其实如果深入一步,当你扒开自由主义的表面,就能发现其深层逻辑还是基督教伦理,正如虚无主义本质是基督教,凤晓生其实就是迪奥斯一样……老子有云:“反者,道之动。”哲学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东西,当你反对一个东西时,你便不可避免地沿着前者的思路前进,最终你反而是“你反对的思想”的继承者。叔本华是黑格尔彻底的反对者,但也是最大的继承者。说回自由主义,其本身还是在宣扬一种同情。自由主义者们将曾经的弱者(比如同性恋者与女性)地位提升,要求强者们对其抱有同情与理解。我并不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它是符合时代的,是新的道德。我们需要去遵守这种道德,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排斥对这种道德的反思。
然而返回本段最开始的案例,这个案例反映的是一个比上面讨论的问题要浅一层的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开树璃与枝织。
树璃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是高尚的决斗者。她的心中怀有的是对于真理与高洁的向往。她提倡对于女权与同性恋的包容,这是一种值得敬仰的情怀。她所提出的新的道德也值得我们去接受。
枝织并不是决斗者,而是披着“自由主义”皮的小人。他们提倡自由主义,并不是为了高尚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丑陋的私欲。
案例中的护士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枝织。她们利用自由主义为自己博取利益,将自己放于受害者的位置上,以占领道德高点。我们的确应当保障个人自由,如果这些护士单单为了自身安全而辞职,我认为应当根据今天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予以理解。但这些护士将自己包装成了“与专制作斗争的英雄”,这难道不荒唐么?
再来看如今的国际政治,美国以自由主义之名,不断地博取自己的利益,这难道不也是荒唐的么?国家为自己博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为自己争取道德制高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哪个国家是圣人。不管是民主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有着它的优点以及不足,“完美的制度”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跳出主义之争。美国与中国的矛盾,并非是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矛盾,而是“一个举自由主义旗帜的国家”与“一个举民主主义旗帜的国家”之间的矛盾,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而已。更何况,任何一个国家的运行都需要“集体主义”这个“高尚谎言”。如果你对美国历史有着一点了解,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是有着深厚民主主义色彩的国家,他们非常注重爱国教育。19世纪有不少在欧洲流传着的关于美国人如何爱国的笑话,比如美国人坐马桶时听到国歌都要立即站起来,手放胸口敬礼之类的……柏拉图以军队为切入点提出了这个“高尚谎言”,现代军队也同样如此。美国士兵在接到冲锋命令的时候,也同样没有后退的自由,他们需要舍弃自己的自由与生命,换回国家的利益。
她是个愚者,因为她没有发现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奇迹,是需要有人牺牲才换来的。
————土谷琉果
真正高尚的自由主义者在为自私的大众争取利益,而自私的大众在利用前者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欲望。是不是正像树璃深爱着枝织,而枝织并不知道这一点,她关心的仅仅是丑陋的私欲。土谷琉果这句话说的实在太好:任何自由都不是平白得来的。我们的和平生活,是革命先烈与戍边将士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带来的。
纵然有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光芒掩盖,私欲仍然是私欲。我们不应当用肤浅的“私欲”去掩盖“自由”这个高尚的概念。在我看来,枝织们仅仅是被自己的私欲所操纵的傀儡。而那些为了正义与集体而奋斗的人们,那些为了高尚目标而牺牲的人们,才是拥有着真正自由的人们。
6.结语
正如之前所说。现如今网上对于少女革命的解读,大部分都是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去进行的。毕竟女权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标签。这部作品确实涉及女权,这是无可置疑的。“安西”这个角色隐喻受压迫的女性,也是没有问题的。但仅仅止于此么?安西仅仅隐喻受压迫的女性么?
在35集,《爱在冬季萌芽时》,荚一和冬芽曾进行过一段颇富深意的对话。

或许理事长在当时真的救了那个女孩,但那女孩现在仍然在棺木里。不,不只是她,我们也都在棺木里……
————西园寺荚一
冬芽与荚一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地位崇高,贵为学生会会长和副会长。他们所隐喻的宗教以及民主主义,也是“压迫者”的形象。如果他们也在棺木里,那么说明“棺木”所隐喻的东西,有着非常高的高度。这种高度绝不是自由主义所能涵盖的。
尼采主义是奇特的。当人初见时会觉得类似于自由主义,而在历史上尼采主义又被极端民主主义者所利用。但事实上,尼采主义两者都不是。尼采主义是对“道德”彻底的反思,他寻求的并非是“新的善恶”,也不是“没有善恶“,而是“善恶的彼岸”。女权与否,同性恋与否,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棺材是对于一切“道德”,甚至是“文化”的隐喻。棺材是围绕着我们的,庞大的谎言。打破这个棺材极其困难,现如今的自由主义者们也仅仅是棺材内的一员而已。能打破棺材的,只有深邃的反思,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气。
如果你有着打破棺材的意愿,请到图书馆里找到这些谎言的根基。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至少要稍微了解一下霍布斯的《利维坦》以及以赛亚柏林的《论两种自由》,这是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根基。外网的言论,看不看都无所谓。在如今的中国,寻求智慧的通道完全向我们敞开着,只不过我们没有意愿去践行而已。
请对一切事物抱有怀疑,包括你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永远不要相信只要自己有着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能远离谎言。这种所谓的“独立思考”仅仅是自由主义编造出的谎言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人能够摆脱文化与谎言的影响,哪怕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也不可能。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老子,《道德经》
学习哲学(为道)并不能为我们揭示真实,只能让我们不断地发现谎言。只有将根系不断插进谎言大地的更深处,我们的枝条才能不断向着真实与自由延伸。
这个系列的随后一章关于理性与宗教。我们将会更深入的了解拘束我们的棺材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历代思想者建造棺材——怀疑棺材——打破棺材的过程。我们将探索人类思想枝条的最前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