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的内涵:肉要松,骨要撑,筋要绷

练功方法“松”,“放松”主要指肌肉放松。但这是个引子,后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要求。以李旭洲传宋氏形意来说,是“肉要松,骨要撑,筋要绷”。这九个字说的是一柱事,在实际操作中不可拆分。
“肉要松”,
普通人肌肉一松,某些关节就会松软无力,关节松软无力,身体的支撑结构即行解体。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就会坐下或躺倒一一未经训练之人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放松,也就是这个层次,即我们所说的“懈”。
而内家拳练习者,
是在身体保持特定姿势不变的前提下,
再放松肌肉,
这样关节松开之后,
身体整个骨架的向下“瘫软”之势,
会被约束引导着形成一个新的筋骨支撑结构,
也就是形成内家拳学中所说的“间架”。
这个“间架结构”的特点是“节节相柱”,
也就是每一节骨头互相支撑扶持,就好像古代木质建筑的梁柱一样,是由榫卯(人体关节的特定方位角度)进行的结构性联结,不用其他额外的手段加固,自能支撑八面。
这就是所谓的“骨要撑”。
在间架结构形成的过程中,间架结构会感受到明显的重力牵引作用,牵扯身体向下方沉坠。
内家拳正是利用间架结构状态下的重力作用,让特定的骨骼、骨节相互形成对拉互争,从而牵引两点或多点之间的关节囊、肌腱、筋膜放长、抻拉,得到刺激锻炼。
如尾闾下沉,与头顶对争,拉伸脊椎;
两手下沉,与肩对争,拉伸手臂的经筋;
足胫下沉,与档胯对争,拉伸腿部的经筋等等。
这就形成了"筋要绷"的状态。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筋要绷的“绷”,
是一种张力状态,
也是一种弹性状态,
这恰恰是“松”的「功效」和「结果」,
也是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所做不到的状态。
归纳一下,
放松肌肉,
然后引起相应的筋骨变化,
这才是完整的内家拳“松”的概念。
普通人坐在沙发上,躺在软床上的那种“放松”,什么效果也起不到,是没有意义的。
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放松训练,
人体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肌肉放松之后,经络会逐渐通畅。不了解或者不接受经络理论的人,可以理解为肌肉深处的毛细血管打开,微循环改善,经络通了,五脏制造出来的气血(营养)就可以灌溉到身体内部的各个角落。外润筋骨、内养脏腑,从根本上改善人的体质。
体质得到改善的体现主要有:
首先,是骨密度会增大。
骨骼会变得更加坚硬,骨节的重量也会增加。这个功效一般是先从四肢体现,练习者会明显感到手和小臂、脚和胫骨变重发沉。
功力深厚者,甚至可以达到“如绵裹铁”的程度。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松沉”。
其次,
是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在骨节对争过程中被拉长,关节的活动量自然会增大,身体运动表现得更加灵动迅捷。
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松活”。
最后,
是周身的经筋、筋膜舒张延展,躯干、肢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幅度更大,身体表现得非常柔软,曲折拧转而不显僵滞,如风中柳丝、藤上悬蛇,我们可以称之为“松柔”。
也有前辈认为用“柔”字,会让世人误解内家拳绵软可欺,
建议改为“松韧”,意如弓弦皮铠,此说也可参考。
松沉、松活、松柔(韧),表现在拳术中,
就是打击力、灵活性、柔性、抗击打能力等基本身体素质的提高。
这才是内家拳作为一门拳术、一项运动、一个训练体系呈现出来的结果。自身获得了这些效果,才能说真正掌握了内家拳的“松”。
当然,要获得真正的“松”,
必须坚持长期修炼,彻底完成人体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