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瑞典电影资料整理

2022-06-17 21:51 作者:黑月白骑  | 我要投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参战一方的法国无力顾及电影企业在海外的活动和竞争,这就给了好莱坞以发展壮大的机会,也促成了其他国家民族电影的兴起,当时保持中立的瑞典无疑更是一个受惠的国家。

在这段时期两人在1914—1921年短短七年时间,开创了早期瑞典电影学派的辉煌,这个时期的瑞典电影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默片的创作走向,这个时期的瑞典也被称为艺术电影的乐土。


瑞典古典电影学派拥有五大方面的特点,分别是:拥有现实主义思想、以欧洲文学为养分、戏剧性、创新拍摄叙事手法、

自然参与叙事


拥有现实主义思想

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在1795年所著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最早提出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作为一种宽泛庞杂的概念,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相对。现实主义很大程度上是最容易贴近大众的。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现实主义包含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两个层面。

对于创作原则来说,艺术的“真实”,是需要进行选择和虚构的,是与“纪实”不同的现实主义概念。现实主义电影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编排、虚构、设计和再创造,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典型,创造出“艺术真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的理解与批判,具有一种警示和教化的作用。

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并不是将现实原封不动地机械照搬,而是需要创作者进行选择和加工,在基于现实客观性基础之上进行的二次加工;达到典型性的特征,实现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创作并不是利用事实故事对于观众进行说教,而是在内容表达时,要自然地流露,创作者的观点越隐蔽,对艺术作品而言越好。在创作者对于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这种表达的自然流露也被观众所接受,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和社会现状的揭示。


以欧洲文学为养分


瑞典电影学派建立之初就表现出与文学作品的亲缘性,大量经典名片的剧本是由现成的文学著作改编而成创作模式主要是电影公司和当时有名的作家签约或购买其著作的电影改编权,再由电影公司的职业编剧参与改编而成。

当然瑞典影剧院影业公司对于优质文本的选择早已不局限于本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著作也被瑞典影剧院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就比如说易卜生在1871年的诗作《塞尔日·维根》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冰岛作家约翰·西古永松的《生死恋》,丹麦作家赫尔曼·邦的小说《匕首》和《迈克尔》以及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2次的芬兰作家尤哈尼·阿霍的小说《尤哈》也被斯蒂勒搬上银幕。


戏剧性


戏剧性一词涵盖广泛内容庞杂。简而言之可论述为演员在假定的故事情景之中,对于角色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为了集中显现矛盾,戏剧性也常涵盖突发性、巧合与偶然等表现手段。

“早期瑞典电影的戏剧性往往是由斗争所激发的。

人与人的斗争、人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人物内心的斗争在斯约斯特洛姆和斯蒂勒涉足电影之前,两人便是经验丰富的戏剧演员和导演,深谙戏剧性之于故事情景的重要性,也得益于早年的戏剧经历,这让他们在电影创作时对于角色之间的矛盾关系把握、戏剧节奏的编排能够游刃有余。

创新拍摄叙事手法


  二次曝光、插叙、场面调度、视听语言等等的电影拍摄叙事手段都运用在了电影中,就比如说在《幽灵马车》中电影大量采用了特殊照明、二次曝光技术、闪回插叙、平行剪辑等电影拍摄手法。

而在《英格堡·霍尔姆》中,丰富的景深和场面调度以及大多是全景、中景镜头的固定镜头,并且按纵深来构图,在前景、中景和背景上都有重要的信息,这在丰富了画面的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现实感。


自然参与叙事

“让自然景象在剧情中占据主要地位”被称之为瑞典学派的主要表现手法。就自然景观的运用而言,早期的瑞典电影相较于美国影片的自然景观,前者是有意识的而后者则是无意识的 



瑞典电影人对于电影艺术高度敏感和艺术自觉,主动承担起建构瑞典民族风情和呈现自然景观的重任,突出瑞典电影人注重人与自然的人文素养。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影片中展现瑞典的地域特色,或波澜壮阔的大海,或是海边的巨石,或是代表宗法社会的古庄园,抑或冰天雪地的极夜现象,都构成了早期电影创作者表现的对象并纳入影片,参与故事表意。在展现大自然原始之美的同时,将自然视为戏剧元素,视为电影中潜在的叙事动因,与演员一同参与叙事构成影片的意义序列,自然景观并不仅作为人物进行戏剧性表演的舞台背景而呈现,而是与人物的内心动机一同构成了推进影片叙事,强化人物内心矛盾的符号。


瑞典电影资料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