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鬼本石头记》第81回:惜昵近公子做良媒,讳笞罚丫鬟结恶党
前排提醒:本专栏针对的是认为鬼本为“真本、底稿”以及到处宣扬的人,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喜爱鬼本,自娱自乐的话,那我尊重你的喜好。你也没有必要点进来了。谢谢配合。
但哪怕我如此说了,肯定也有人不看专栏便给我扣帽子。我想说的是,一本书的作者是谁、作者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与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完全是两回事。就像《西游记》作者也有争议,可是目前没有绝对的证据能够推翻吴承恩,所以姑且称之。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西游记》写的就是吴承恩经历过的事。同样,“曹家说”只是红学界的观点之一,从未成为主流被写进语文书。“悼明说”也只是索隐的观点之一,索隐还有例如“清宫秘史说”等观点。
所以鬼本为什么不是索隐,为什么不是“悼明说”(如果你是明粉自然会明白)。因为它俩的差别在于,索隐是认真研读了《红楼梦》原著,并且不会篡改原著,不会伪科普历史,也不会自称为“真本,底稿”。
我尊重每一个人基于《红楼梦》原著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前提是你得尊重原著,如果是通过篡改原著、杜撰脂批、伪科普历史所得到的观点的话,那么对不起,我不认同。
正文开始:

1.从邢夫人这儿出来竟然能走到大观园里的蜂腰桥去?这是要往哪儿去啊?孙绍祖家难不成是在大观园里?
另外我疑惑的是,鬼本鼓吹者不是说这本书是底稿么?那目录章回应该是曹雪芹分出来的啊,鬼本作为底稿怎么还有目录章回呢?

2.迎春都已经嫁到孙家做媳妇了,孙家的婆子反而称呼迎春为二小姐?这已经不是文笔差不差的问题,而是不懂古时礼仪制度的问题。
3.原著第15回有一条脂批:“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
原著第58回: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得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四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话正是。虽然我们宝玉淘气古怪,有时见了人客,规矩礼数,更比大人有。所以无人见了不爱,只说:‘为什么还打他’。殊不知他在家里无法无天,大人想不到的话偏会说,想不到的事他偏要行,所以老爷、太太恨得无法。就是弄性,也是小孩子的常情,胡乱花费,这也是公子哥儿的常情,怕上学,也是小孩子的常情,都还治得过来。第一,天生下来这一种刁钻古怪的脾气,如何使得!”
所以鬼本里宝玉当着孙家人的面骂孙绍祖是混账行子,还要上轿子与孙绍祖去评理,真的合理吗?原著第79回可是写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宝玉再气愤,再胡闹,也断然不会如此不知礼数。就像前文,金钏、晴雯被逐,他不敢反抗王夫人,只能私下里探望,在其去世后祭拜;香菱被夏金桂百般折磨,宝玉也不能直接去找夏金桂评理,只能私下里去跟王道士要“妒妇方”。

4.因为最近我在读程高本后40回续书,所以简直太明显了。大家有兴趣的不如上网搜一下程高本第81回读一读,看看鬼本这一回与其雷同了多少。
5.我记得鬼本最后写宝玉为了逃避宝钗劝他读书,于是选择出家。可是这里黛玉也劝,怎么宝玉没出家呢?

6.怡红院里没人了?除了袭人之外的人呢?袭人可是怡红院首席大丫鬟,就这么让葵官她们推搡没人管?而且葵官她们去告诉太太是几个意思?她们就是王夫人下令撵出去的,而袭人可是王夫人内定的宝玉的姨娘,她们去告诉王夫人,你说王夫人会怎么做?
7.晴雯到底是被谁进谗言撵出去的,作者在原著第77回王夫人来怡红院查人那里已经给出答案了:“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在王夫人耳中。王夫人皆记在心里,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一则为晴雯事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
但即使作者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相信还是有人会有许多问题,那么这则动态将会结合原著回答你的所有问题:https://b23.tv/SKJg6EI
我觉得读书时能有自己的思考是好事,但是请不要想着想着就脱离作者在原著中已经明确写出的情节。


8.宝玉为啥闻言大惊?袭人已经是王夫人内定的姨娘了。而且在第6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一情节中,我们看看脂砚斋作为那个时候的人是怎么评价的:
“宝玉、袭人亦大家常事耳,写得是已全领警幻意淫之训。”
“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甲戌侧批:数句文完一回提纲文字。]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甲戌双行夹批:写出袭人身份。]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甲戌双行夹批:伏下晴雯。]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甲戌双行夹批:一段小儿女之态,可谓追魂摄魄之笔。]”
很显然,脂砚斋并没有认为袭人越理了。并且在第78回中,贾母也说过:“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晴雯不仅讥刺过宝玉和袭人,也戏谑过宝玉和麝月,起因都是因为晴雯见宝玉给麝月篦头;袭人无意中说出“我们”二字,萌生醋意了。
晴雯被撵出去的原因不是王夫人认定了她与宝玉之间发生了关系,因为王夫人都默许袭人跟了宝玉了,所以晴雯被撵出去的原因是因为她太过聪慧机敏、美丽灵巧了,王夫人不喜欢这样的人,她认为这样的人留在宝玉身边一定会教坏他。脂砚斋也曾说过:“余亦不知,盖此等冤实非晴雯一人也。”“可知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一篇为晴雯写传,是哭晴雯也。非哭晴雯,乃哭风流也。”



9.大观园是真的一点人都没有了吗?😓 短短半回里打了几次架了?随时随地,想打就打?也不怕别人去禀告上面的?葵官她们既然已经被撵出去,怎么还能在大观园里随处走动任意打架?
10.莲花儿是迎春身边的丫鬟。难不成你要遣人去孙家把莲花儿撵出去?
11.鬼本真的懂古时礼仪吗?宝玉有权力自作主张撵袭人吗?原著第19回袭人诓骗宝玉要走,宝玉一心想让她留下,袭人道:(接下来是原文)“为什么不放?我果然是个最难得的,或者感动了老太太、老太太必不放我出去的,设或多给我们家几两银子,留下我,然或有之;其实我也不过是个最平常的人,比我强的有而且多。自我从小儿来了,跟着老太太,先服侍了史大姑娘几年,如今又服侍了你几年。如今我们家来赎,正是该叫去的,只怕连身价也不要,就开恩叫我去呢。若说为服侍得你好,不叫我去,断然没有的事。那服侍得好是分内应当的,不是什么奇功。我去了,仍旧有好的来了,不是没了我就成不得的。”
更何况袭人原是贾母屋里的,她这一两银子还在贾母的丫头分例上领,后来又受到王夫人赏识。就算宝玉要撵,都不禀报一下吗?连第31回宝玉要撵晴雯走,都说了要即刻禀报太太。原著第36回写:袭人听了便冷笑道:“你倒别这么说。从此以后我是太太的人了,我要走连你也不必告诉,只回了太太就走。”

12.司棋的丫鬟莲花儿?司棋成小姐了?而且司棋在前文都被撵出去了,怎么又摇身一变成小姐了?


13.拜托,贵族公子身边的丫鬟数量都是有定数的,一下子就都撵出去了?王夫人也答应将袭人、麝月、秋纹几个撵出去了?
14.原著第60回写夏婆子的外孙女儿蝉姐儿便是探春处当役的,时常与房中丫鬟们买东西呼唤人,众女孩儿都和他好。
所以这宝玉不仅要遣人到孙家撵迎春的丫头,还要撵探春的丫头?


15.这回中宝玉刚提到女孩儿嫁了人不如不嫁的好,转眼就要给袭人说亲?
16.袭人和蒋玉菡什么时候见过?他俩的汗巾子见过就算他俩本人见过面了?
17.所以宝玉认为袭人告密害死晴雯,要把她撵出去,转眼又到她哥哥这儿给她说亲?这都什么逻辑!精神分裂吗?

18.好么,脂砚斋曾说过:“《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讲的就是莫怀古因玉杯遭致权臣迫害的故事。在《红楼梦》第32回中,忠顺王爷派人前来向贾府索要琪官蒋玉菡。这“琪”字便是美玉的意思,蒋玉菡的名字中也有玉。所以这么重要的一个伏笔,一个人物,就这么草率地写没了?
19.蒋玉菡是忠顺王爷身边的红人,忠顺王爷倒了,蒋玉菡没有受到牵连反而还是这么富贵?
20.我说袭人姐姐啊,这贾府还没败呢,就开始“好歹留下麝月”了?而且这里的逻辑也有那个大病,宝玉认为是袭人告密害死晴雯所以给她撵了出去,现在又听从袭人的话留下麝月?

21.所以王夫人到底知不知道宝玉给袭人撵出去了啊?前面我们刚说过宝玉撵人是得禀告王夫人的,敢情现在王夫人还不知道袭人出去了?


22.司棋在原著第77回已经被撵出去了,这又是哪里来的情节?平行时空?666
另外这里的一些对话,程高本第92回,自行对比。

23.潘又安既然这么有能耐为什么会甘心在贾家当一个小厮啊😓 为什么原著第72回写他丢下司棋跑了啊😓 他不是很有势力吗?
24.宝钗让小舍儿陪香菱?原著第80回明明写了小舍儿是夏金桂从娘家带来的,她从小便使唤的。这又是几个意思?

25.“北邙乡女”意思是代指女子客死他乡,出自程高本《红楼梦》第97回。
我猜肯定有人说北邙山就只葬王侯将相。那为什么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也葬在这里啊?
(补充一点,程高本最后一回也写了甄士隐接引香菱入太虚幻境…)
26.这么一看我手里这版鬼本应该不是2020年的版本。因为2020年的版本香菱结局是被夏金桂一条牛筋线给勒死的。真是越改越邪乎,越改越不符合判词。
原著第5回:宝玉看了不解。遂掷下这个,又去开了副册橱门,拿起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从画面与判词来看,香菱的死法是干血之症(气血之于人便如水之于莲花),并且明确指出死因为夏金桂的折磨。原著第80回已经写夏金桂嫁给薛蟠后百般折磨香菱,香菱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所以咋还能越改差别越大,越改越离谱呢?鬼本编写者的记忆的确很独特哈。

27.封肃不是封氏的父亲吗?怎么成兄弟了?

28.香菱来找宝玉干啥?原著第79回明明白白地写了香菱与宝玉生分了。不多说咱们直接上原文吧。
原著第79回:香菱听了,不觉红了脸,正色道:“这是什么话!素日咱们都是厮抬厮敬的,今日忽然提起这些事来,是什么意思?怪不得人人都说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一面说,一面转身走了。
原著第79回:且说香菱自那日抢白了宝玉之后,心中自为宝玉有意唐突她,“怨不得我们宝姑娘不敢亲近,可见我不如宝姑娘远矣。怨不得林姑娘时常和他角口,气得痛哭,自然唐突她也是有的了。从此倒要远避他些才好。”因此,以后连大观园也不轻易进来。

29.香菱等他父亲干啥啊?他父亲也是金陵十二钗里边的?而且宝钗是搬出了大观园,原著第78回写宝玉到潇湘馆找黛玉,丫鬟说黛玉不在去找宝钗了。于是宝玉又到蘅芜苑找宝钗,婆子说宝钗搬出去了。由此可见宝钗只是搬离大观园,否则黛玉身为闺阁小姐出了荣国府的大门去找宝钗了?所以鬼本把贾家的地方称作“薛家”是怎么回事?难道贾家分家了?

终于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