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贵阳失守:李定国惊慌失措

2023-11-09 08:06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孙可望作为南明政权的实际支配者,居然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十余万人马从贵州进攻云南,然后被兵力远远少于自己的李定国、刘文秀击败,仅带着600余人投降清朝,这对于仅仅困守西南一隅的南明政权来说,无疑是惊天巨变,同时也给了清方可乘之机。

在1657年,也就是孙可望兵败投降的当年,清廷下达了进攻西南的谕旨,清军兵分三路,第一路为平西王吴三桂以及固山李国翰由陕西汉中南下四川,包抄贵州;第二路为征南将军固山额真赵布泰南下湖南汇合部分的湖南清军到广西汇合孔有德残部北攻贵州;第三路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同固山额真济席哈等统兵前往湖南汇合洪承畴正面进攻贵州。

1658年年初,清军正式发动进攻,随后便是一场明军的大溃败。在当年的三月份,西路清军到达保宁,随即向四川内地进发,直至重庆,几乎未遭抵抗,清军于二十五日过温塘峡,击败拦截明军,二十六日,过秤沱峡,击破明军木城,二十七日在停溪击败明军,守卫重庆的南明总兵杜子香不战而逃,四月初四,清军直抵重庆,随即南下进攻贵州,到四月三十日,遵义失守,5000名明军投降,直到五月初,吴三桂军到达贵阳。

而在当年的二月份,赵布泰军自武昌出发,由湖南到广西,汇合洪承畴部清军三千人,以及孔有德残部8000人,在南宁击败宝康侯贺九仪,在当年的三月份又北上贵州。同样是在这一年的二月份,清廷的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所部攻克辰州、武冈、新宁、城步、绥宁,到三月下旬已经逼近芷江,湘西南的明军全线溃败,没有组织起来任何像样的抵抗。到1658年的下旬,清军齐集贵阳,昔日的秦国主孙可望老巢贵州已经大部沦入清方之手,到九月份多尼所部的满汉大军来支援,对云南展开的攻击已经是箭在弦上,虽然李定国部将张先壁等人在1658年的八月份的发动了对贵州的反攻,但是无济于事。

从1658年的三月份一直到1658年的十月份,在三路清军的进攻之下,贵州几乎全省沦入敌手,而清军基本上没有遭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而在此之前,自从1653年起,西南明军与清军对峙已经有三、四年之久,结果此刻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溃千里,李定国难辞其咎。

孙可望于1657年的八月份发动叛乱,当月发动叛乱,当月覆灭,到第二年的三月份,清军开始进攻中间隔了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李定国在干什么呢?搞人,搞什么人?搞孙可望的人《西南纪事》曰:“定国以黔、蜀、辰、沅并可望故镇,悉调赴云南,核功罪。定国伉直,小心臣节,进奉极丰,不以威凌士类,然计擘什画,不及可望。记室金惟新,滇人也,官少宰,信任,而马吉翔工弥缝,复人阁,旧人失职,多怨望。于是,王自奇等俱叛,诛内戮行,内外惕息”。

可见,李定国在政务上的能力确实远逊于孙可望,在孙可望叛逃之后,也没有预见到清廷的趁火打劫,没有及时笼络孙可望旧部,不计前嫌,共抗大敌,反而将孙可望旧部全部招到昆明“核功罪”,以至于清廷大军几入无人之境,经营数年之贵州,在短短数个月之内,便陷入敌手,昆明的永历皇帝和晋王李定国惊慌失措,在刘文秀病死之前,就曾经在自己的遗嘱中强调孙可望叛逃之后,清廷必然趁乱来攻,很可惜,刘文秀的警告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了,西南局势在1658年的全线崩盘,主要责任仍是孙可望,孙可望降清之后,不但奴颜婢膝的上书清廷乞怜,而且积极为清廷进攻西南出谋划策,并且招降其旧部,不少将领投敌。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定国虽然在对待孙可望旧部的问题上有所失误,但是对这些前秦藩旧将进行一些甄别也是必须的,只不过在力度以及时间上没有把握好。而孙可望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的那场要命的叛乱把整个西南明军的虚实告诉了清廷。当年,张献忠败亡之后,孙可望领着兄弟们进入云南,数年间把西南经营成一个可靠的抗清基地,而数年之后,为了皇位,也为了报复李定国,孙可望又亲手毁掉了自己曾为之奋斗的一切,而后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义王”头衔,昔日的叱诧风云早已是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英雄气尽丧的奴颜卑膝而已。

1658年的三月份清廷向西南明军开战,一直到1658年的七月份,李定国才在昆明调集大军准备大规模反攻贵州,一场新的较量即将开始。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贵阳失守:李定国惊慌失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