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公不考研,这个学生决定“做一个为别人努力而鼓掌的普通人”

01
我曾有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很普通,但是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一定会觉得这家伙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那种光彩滤镜。大学三年半的时间都没有和我这个辅导员有过任何交集,这个学生对于我来说,就是名单册上的一个名字而已,开班会时讲台下的一片脑瓜子中的一个。后来我问过,为什么从来没有找过我聊天。
学生对我说:我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困惑,我有自己的目标在努力完成,而你做辅导员也做的挺好,不需要我再提供什么建议啦。
我表面微笑点头,心中波动。不少学生在面对老师时,总会有种不自觉的需求感,我会识别这种感受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问题和答案。而这个学生,给我的感受是,从容自洽,真诚舒服。
到了大四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有种焦头烂额的焦虑感,急着去准备考研、考公、面试……这个学生就到我办公室,帮同学拿材料,送材料,拿表格,送表格。我看着这个学生每天在学校,也着急了。
你怎么不出去找工作。
老师,我已经找到工作了。
02
这个学生大四寒假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一份工作了。工作地点就在离学校不远,而且公司也知道学生没毕业,所以只要工作完成就行,对考勤没有过多要求。学生就有很多时间能为同学帮忙。
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
我记得自己问学生,为什么不试着考研,考公?
学生说:我对公务员工作不太感兴趣,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考研这件事我暂时没有考虑,我觉得我现在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够用了,如果以后有这方面的需要,我再去学吧。
学生看了看我,又笑着说:我会认真工作的,我也想进步,想努力。只是觉得另外两条路太挤了,很苦啊,我不太想吃苦,我想做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身边同学在努力,他们的荣誉和成绩我都不羡慕,这是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应得的。
有些人想要做逆天改命的英雄,我想做做一个为别人努力而鼓掌的普通人。老师,你觉得可不可以呢?
03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风气开始对大学生们进行了这样的选择绑架:要么考研,要么考公,不然就是“不上进”,考上了是“上岸”脱离苦海,没考上的统统称为——“失败”。
我以前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时候,是给学生说明毕业后选择考研、考公、找工作,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而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道路,走向最终同一个目标。我一直以为,这几条路,都可以通向同一个目标。现在学生只会问我,如何成功考研,考验和考公哪个更容易成功,如何选择是最快上岸的。
我有的时候会想念母校。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刷手机上的行程YY一下。合肥到芜湖,现在一天已经有107趟班车了,最快的37分钟,最慢的2小时12分钟。还可以做巴士,拼车。我就想象自己沿着轨道、沿着高速公路,甚至高空俯视。风景不同,快慢不同,可是终点都是一样的。
可是别人却硬生生给这些风景分出高低来。
其实风景总是那样的风景,一条路上的人多,很多人匆忙赶路,都忘记自己为何而来。
你怎么选都好,只是别辜负了风景,别辜负了自己。